熱心網友
解析歷年春季高考古文閱讀題--------------------------------------------------------------------------------分析2002年和2003年的春考古文題。這兩年春考語文卷中的古文閱讀試題均為兩大題:其中一題都是關于藝術(繪畫)的評論;另一題前者為兩段記敘短文的比較閱讀,后者為人物記敘文的閱讀。考測的內容有:1、虛詞析;2、實詞解釋;3、成語意義理解和作用分析;4、句子翻譯,特點比較;5、文章歸納;6、特色理解;7、簡要拓展發揮;8、通假字。試題涉及了高中文言文閱讀的大多數要點,所以學習和復習必須扎實而全面。我們試舉實例來加以具體說明:2002年春考閱讀題(六)閱讀下文,完成第23-26題A。趙襄主學御于王子期,俄而與子期逐,三易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于車,人心調于馬,而后可以進速致遠。今君后則欲逮臣,先則恐逮于臣。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調于馬?此君之所以后也。”B。予嘗步自橫溪,有二叟分石而釣,其甲得魚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獲也,乃投竿問甲曰:“食餌同,釣之水亦同,何得失之異耶?”甲曰:“吾方下釣時,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魚,目不瞬,神不變,魚忘其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魚,目乎魚,神變則魚逝矣,奚其獲?”乙如其教,連取數魚。予嘆曰:“旨哉!意成乎道也。”23、寫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含義三易馬而三后今君后則欲逮臣乙竟日亡所獲也子意乎魚24、比較下列兩組句中加點的詞,選出判斷正確的一項①而先后心在于臣/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魚②用之則過也/乃投竿問甲曰A、①意思相同②意思不同B、①②意思都相同C、①②意思都不同D、①意思不相同②意思相同25、把下面句子譯成現代漢語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26、兩文所寫事件不同,事理剖析上A段側重一方,B段則;人物表現上,A段以對話為主,B段除有人物對話外,還有,因而記敘更具完整性。兩文所含之理相同,可概括為。解答23題,一靠知識積累,二靠簡單語法分析,三靠句意理解。“易”常作形容詞,為“容易、簡單”之意;用為動詞時有①“輕視、小看、”,②“交易、交換”,③“變換、改變”等意。此句中的“易”是動詞,看文句應是③“換、更換”。“逮”在古文中的常用義有①抓住、逮捕,②追上、趕上,③比得上、及得上(表比較)等,看文句是賽駕車,所以應為②“趕上”、“追上”。“竟”在古文中有“竟然”及“整”“完、完畢”等義,“竟日”則為“整天”之意。“意”在古文中有動詞和名詞兩種基本用法,為“意料、料想”和“意圖、心思、希望”等義,句子與釣魚相關,而且“意”為句子主語,所以應是“意圖”、“目的”、“愿望”、“希望”之義。所以,我們必須注重積累,把握常用實詞用法,并且學會作語法分析和語境分析。24題考常用虛詞的辯析,同樣需要知識積累和語法分析。“而”在古文中的常見用法是作連詞、或表順接、或表轉折、或表并列,或表修飾,有時“而”還通“爾”;“但”在現代文中表轉折,是連詞,在古文中卻是副詞,意為“只、只是”。②中的“則”和“乃”都有連接作用,但“用之則過也”與文中的“術已盡”形成轉折關系,這個“則”是“卻”的意思;“乃投竿問甲”和前文是先后相承關系,這個“乃”是“于是、就”的意思。由此判定,②中的“則”、“乃”意思不同,選C。要解答好25題這樣的翻譯題,知識積累和語法分析必不可少,否則就讀不懂文句,難以準確譯為現代文。在這里特別要注意的是:通假字,偏義復詞,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固定的復詞。“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中的“之”在主謂之間,不必譯。“御”是“駕車”不是“騎馬”,“未盡”是說明“教”的,句子應為“把”字句,所以可譯為“你沒有把駕車的技術完全教給我”。由此可見,要把古文句子翻譯好,把握詞的用法特點和句子的結構特點是十分重要的。26題考簡單的寫作特點分析和文意歸納。解答這類題首先要讀懂文章,其次要把握要點和特點,第三要仔細審題,有的放矢。26題第一空前一句既是限制又是提示。前句又說“不同”,那么不同于“一方”的必定是“雙方”或“多方”,觀文章確定為“雙方對比”。第二空應注意“人物表現”即“如何表現人物”(描寫),而后句又有“記敘”前句更有“人物對話”,所以此空決不可填“敘述”。觀文章,則很容易確定為“動作描述”。第三空是歸納兩文的共同之處,這就要抓關鍵句。A文中有反問句“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調于馬?”,強調“心”要在馬。B文有“目不瞬、神不變”之句和“予嘆”之句,強調的是“意”不能動。兩者的共同點,自然是“專心致志”、“聚精會神”、“心無雜念”了。綜上所述,古文學習、復習必須注重積累,及對積累的知識進行分析,把握其基本特點。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訓練,在訓練中學會語法和語境分析,學會思想內容的把握和藝術特色的賞析,從根本上提高古文閱讀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