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說明: IDF戰斗機 整個IDF計劃,實際由四個部分構成,即“鷹揚計劃”、“云漢計劃”、“天雷計劃”、及“天劍計劃”,分別負責研制氣動外形、機體結構、飛行控制、航空電子設備及機載武器各個系統。 氣動外形和結構特點 IDF在設計之初統共考慮過四種設計方案,而最終的結果是將四個方案進行了合理的整合,既考慮了氣動、結構的先進性,又照顧到了研發的成本及技術風險。 IDF戰斗機采用翼身融合體設計主翼根前緣的大邊條一直前伸至座艙兩側,可有效的改善其起降性動及大迎角飛行性能。還可以顯著提升機體的結構強度。IDF并未追趕八十年代鴨翼布局的潮流,卻采用了相對保守的邊條翼布局。 IDF采用了平直的大展玄比(針對戰斗機而言,其展弦比達3。8以上),變彎度設計的梯形中單翼結構,主翼前后緣裝有全翼展襟翼或襟副翼。平直的主翼及大展玄比設計使得IDF在中、低空、亞音速的飛行狀態中誘導阻力小,輕便,靈活、安全性高還可以降低耗油率,從而賦予了IDF較高的機動性能。 IDF的尾翼采用帶下反角的全動水平安全定面和切角的大后掠角垂直安定面,這種結構不但可以減輕結構重量,還可以減少振動,提高結構壽命。 IDF的兩臺渦扇發動機并列安裝于機身內部的后側,橢圓形的進氣口緊貼在兩側翼根下方的肋部。從F-16采用腹部進氣起,這一新穎的結構馬上成為了一種新的潮流,并迅速取代了兩側進氣的結構。腹部進氣雖然具有大迎角進氣效率高的優點,但也存在著擠占機腹空間,前起落架位置不易安排等先天缺陷。IDF的肋部進氣形式實際上是對兩側進氣及腹部進氣的折中方案,很好地回避了這兩種進氣形式的缺點,實現了優化組合。采用肋部進氣方案的成功案例還有美國的F-18和法國的Rafale(陣風)。 IDF的座艙蓋在原型機上為向上向下想后開啟,正式生產型號為向側開啟。起落架為前三點式,均為單輪結構,前起落架向前收入機身內,主起落架向被收入進氣道側面。 發動機的性能 IDF采用TFE1042-70型渦扇發動機。 TFE1042-70的涵道比由TFE1042的0。66降至0。45以適應戰斗機的需要,并采用了模塊式設計,先進的數字控制系統,使得該發動機的操作十分靈敏。由慢車到加力推動力只需要5秒鐘,而由慢車到最大推力只需4秒。并且檢測、維護方便,可靠性高。 TFE-1042-70發動機的性能: 直徑0。605米 長度3。404米 涵道比0。45 推重比6。95 單臺推力42。95千牛(約合4383公斤) IDF采用了類似于JAS39的三余度數字電傳飛行控制系統,該系統由美國著名的列爾公司制造(F-15E、F-16、LAVI、F-22都采用了該公司的技術)。IDF的電傳飛控系統應用了最新,最先進的半導體技術,尺寸體積非常小,全系統由在外場可更換的模塊組成,總重僅為20千克,平均故障間隔時間可達2000小時。 IDF的機載雷達型號為GD-53(金龍-53),基本上采用原裝于F-20戰斗機的APG-67雷達的設計。 APG-67脈沖多普勒雷達由美國的通用電氣公司研制,是一種數字可編程的現代化機載雷達,采用了共相脈沖多普勒技術,在X段工作,有15種工作模式(其中8種對空,7種對地),同時擁有高、中、低三種不同的脈沖重復頻率,具有上視、下視及格斗能力。 GD-53機載雷達發現空中目標的距離約75千米(目標的RSC為5平方米),捕捉概率為80%,并可同時跟蹤10個目標。GD-53雷達在采用邊掃描,邊跟蹤的工作模式時,搜索角度為40度左右,這樣小的搜索角度對于發現目標不利,也幾乎談不上空?空導彈的大離軸發射,但是GD-53的對地作戰能力很強,對水面目標的發現距離可達148千米,跟蹤距離為74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