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是怎樣計算一天時間的

熱心網友

我國古代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注:這是大時,才有現在“小時”一說)。按地支排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焚香,"漏壺"都是計時的方法,還有一種是“日晷”,用一個適合當地緯度的傾斜圓平面,中心用一根針垂直于圓平面,利用它在陽光下的影子測定時間。故宮午門前就有一實物。

熱心網友

筑日晷,造漏壺

熱心網友

用一種叫"漏壺"的滴水計時儀器

熱心網友

用一種叫"漏壺"的滴水計時儀器,也叫"壺漏"、“漏刻”、“刻漏”。最早的漏壺是用銅壺盛水,壺底穿一個小孔,壺中插一枝杠竿,叫做箭,它的上面刻有度數,箭下用箭舟拖著,浮在水面上。壺里的水逐漸地漏下去,箭上的度數陸續顯現,即可知道時辰。遠在周期,我國已經有了漏壺,春秋時期已經普遍使用。漏壺歷代相傳,但制法很不相同。到東漢時,張衡已經使用二級漏壺,即一只漏壺和一只補給壺(不計下面的受水壺),提高了計時的穩定性和精確性。再詳細的我也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