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是:一個大學生在大學中把錢花光了,寫了封信給他種田的爸爸。只有3個字 爸: 錢 兒 根據此材料寫一篇700字左右的議論文。
熱心網友
大學生看大學生 我是一名普通的當代大學生,也就是生于80年后的一代大學生的一個.我這個帖子是在學校的網吧里發的,說出來不怕大家笑話,我所上的這個大學,被稱做"青年療養院",而學校的一個特色就是在學校貸款新修的一個最大的教學樓的一樓的一半的空間被私人開了網吧!也就是我現在所上的網吧!而結果是同學們的上網出奇的方便,并且不用擔心老師上課點名,因為老師若點名的話,一個手機,就可以潛入到課堂上去,鄙人粗略的算了一下,一個月老板可以至少毛賺夠六位數,而看看我的同學們在做什么?九十九的人不是在玩游戲就是在聊天,看新聞的少之又少,更別說是查個資料,學個習怎么的,這就是當代一所大學的一群大學生的一個縮影。 前不久盛傳"一個父親給大學生兒子的一封信",信中所言,乃實情也;作為一名大學生,我相信大部分的同齡人看到這封信是都會有所感觸,都會覺的自己平時做的事情對不起家人,有這個反應是正常的,是應該的,因為畢竟都是受了這么多年教育的人,可是一個打工的同齡人,恐怕也是對父母心從感激,比起我們這些大學生來說,不見得差到哪里去,我們在長大,父輩在老去,對長輩的關心恐怕是人之長情,恐怕于受教育毫無關系吧!這么一說,頓感我們有些人這么多年的教育是白受了,因為我們有些人的脊梁斷了,這樣下去,縱然才高八斗,卻是是非不分,無益于他人了,有時候做違法亂紀之事更是游刃有余。 除了私德方面的問題,再談談精神狀態的問題吧!現在的大學生,流行一個詞"郁悶",能流行起來,不得不反應出這個詞確實能達意,而且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同時也反映出同學們的精神面貌了;為什么郁悶,這恐怕就涉及到最深層的原因了,我想除了對就業前途悲觀失望外,也出現了"信仰危機",在當代思想多元化的影響下,受到一些不健康或著亞健康的思想的腐蝕,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崇尚金錢,喜歡享樂,當然,從人性化思潮看,這也是人之常情,可是當理想與現實發生矛盾之時,便產生了頹廢的意識,借酒消愁,借錢消費,更有一部分女大學生,攀比之心扭曲,出賣色相,獲得金錢,有些學生,為了金錢,敲詐勒索,走上犯罪的道路,而這正是當代大學生的恥辱,而大部分同齡人對此見怪不怪,卻是最可怕的,以現在的形勢看,不能保證全國不在出現第二個馬加爵;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當今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象牙塔已不是一個純潔的象牙塔,它必然收到社會上方方面面的影響,這是外因,不必多說,各種社會現象不必多說.可是這個外因是強大的,是富有穿透力的,是難以抵抗的.而學校在這方面的作為也是有限的可憐;誰能告訴我,怎樣才能讓更多的當代大學生更像大學生? =====================大學生,你們應該學會怎樣做兒子! 讀過魯迅先生那篇著名的雜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之后,我一直對舊中國“長者本位”的家庭觀念深惡痛絕。在這種觀念之下,“父對于子,有絕對的權力和威嚴;若是老子說話,當然無所不可,兒子有話,卻在未說之前早已錯了”。而我更對那些“覺醒”了的父親敬佩不已,他們“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 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然而魯迅并沒有告訴我們,把孩子們放到“寬闊光明的地方”之后,如果他們并不能學會“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怎么辦?據報道,南京某大學校內的公告欄中出現了一封署名為“一位辛酸父親”的家信,信中這樣寫道: 親愛的兒子:盡管你傷透了我的心,但你終究是我的兒子。雖然,自從你考上大學,成為我們家幾代里出的惟一一個大學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倆誰是誰的兒子了。 在你讀大學的第一學期,我們收到過你的3封信,加起來比一份電報長不了多少,言簡意賅,主題鮮明,通篇字跡潦草,只一個“錢”字特別工整而且清晰。 當時,正值你媽下崗,而你爸微薄的工資,顯然不夠你出入卡拉OK酒吧餐廳。在這樣的狀況下,你不僅沒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來了一封長信,大談別人的老爸老媽如何大方。你給我和你媽心上戳了重重一刀,還撒了一把鹽。不知在大學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識和社交閱歷之外,還能否長一丁點善良的心? “辛酸父親”的來信在大學校園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許多人認為它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刺痛了社會的心”。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這種現象的普遍性。父母從小沒有進行恰當的教育當然與此不無關系,然而我思考更多的是,在父親“覺醒”、孩子“解放”之后,“我們現在怎樣做兒子”?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想,首要的一點,就是要搞清楚到底“誰是誰的兒子”。這決非一個簡單的問題。在孩子們被放到“寬闊光明”的地方之后,搞不清“到底誰是誰的兒子”的情況就越來越多了。今天的父親在兒子面前竟如昨天的兒子在父親面前一般畢恭畢敬惟命是從。孩子得到了“解放”,父親與兒子之間的角色也隨之發生了戲劇性的顛倒,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絕妙的諷刺。 我不是“圣人之徒”,說要搞清楚“到底誰是誰的兒子”當然不是要重新確立長幼之序,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而是因為,這一問題實在是討論的前提。試想,如果連這個問題都搞不清楚的話,還如何去討論“怎樣做父親”、“怎樣做兒子”這樣更進一步的問題? 那么,“我們現在怎樣做兒子”? 我們需要學會感恩。魯迅說,“父子之間沒什么恩”。我說過,我不是“圣人之徒”,聽到這樣的斷語當然不會“面紅耳赤”,但我也確實坐不住了。按照費孝通先生的觀點,生育完全是一件“損己利人”的事情。單從個體的角度來說,在從性愛到生育的環節中,人具有跳出這一圈子的能力。他既然能跳而不跳,卻偏偏要這般“損己利人”,當然不能說一點恩都沒有。退一步來說,即便將“生”看作是滿足性欲的副產品,沒什么“恩”的話,那么“育”呢?難道一點“恩”都沒有嗎?我想,我們只有懷著感恩的心對待自己的父母,才可能以感恩的心面對這個世界。 我們需要學會體諒。就算有人堅持要說“父子之間沒什么恩”,他至少也得承認“父親并不欠兒子什么債”。“覺醒的父母,完全應該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這話父母可以說,其他人也可以說,而孩子如果也理所當然地這樣說,就有點不合情理了。實際上,父母對于孩子的養育,從來都是含辛茹苦,盡心盡力。他們并不期望能有什么回報,如果能夠得到一句關切的問候,在他們則已經是“受寵若驚”的事情了。孩子若像債主一般天天逼著父母作那些力所不及的“奉獻”,對他們來說幾乎就是人世間最大的心靈折磨。我們都需要體諒,父母當然也不例外,要學會體諒別人,首先就要學會體諒父母。 我們還需要學會負起責任。等到我們慢慢長大,我們就得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那份責任,無論是對自己,對父母,還是對他人,對社會。而單從做好兒子一面來講,我們尤其需要早日自立,盡量減輕他們的負擔,同時多為他們做一些可以做到的事情。別忘了,在我們被放到“寬闊光明”的地方之后,父親還在身后獨自肩著那道“黑暗的閘門”,我們有責任把他一起帶到幸福的生活中去。 這樣的“需要”還有很多,我當然不可能一一窮盡。再套用一句魯迅先生的話作為結尾:“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心中有了愛,便能學會感恩,學會體諒,學會負起責任,學會怎樣做兒子。=====================【指撥】 這則材料的中心內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關系是父與子的關系,其正常關系是骨肉關系、親情關系,可是在兒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錢”連接關系外,再也沒有其他,甚或一兩句問候語。說明兒子與父親是一種不正常的關系,究其原因是兒子缺乏禮貌,缺乏孝敬心,缺乏對在鄉下日夜操勞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學同學的身份給他寫信就要勸導、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從此入手,就會在“花銷緊”要節約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問題的要害。 。
熱心網友
好孩子,自己做考試你怎么辦?
熱心網友
分析:學生奢侈,不懂得珍惜,盡管成績突出(考上大學)卻對社會無用,不懂得自食其力。信寫得簡短隨意,說明并不完全了解父親生活的艱辛,也許小的時候家長就根本沒讓他接觸過“種田”的滋味。家長的溺愛使孩子沒有自食其力的精神。該文章可以解釋社會現象,也可以就這一名大學生來分析家長的教育問題,現今孩子的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