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在有發達的海上運輸條件下,為什么會接連的遭遇風暴而失?。?/p>

熱心網友

“蒙古來襲”,日本方面又稱之為“元寇來襲”,我國史學界或者就沿用日本方面的稱呼或者稱其為“第一次忽必烈侵日(文永之役)”和“第二次忽必烈侵日(弘安之役)”。這是日本本土首次遭遇到大規模的外來入侵的威脅。由于某些偶然和必然的原因,蒙古軍的兩次(第一次是蒙古、高麗聯軍,第二次是蒙古、高麗、漢人聯軍,因為是蒙古人指揮的,所以姑且簡稱為蒙古軍)攻擊都慘敗而歸,最后連精心準備了二十余年的第三次攻擊也胎死腹中了。第一次征日蒙古軍的前鋒于十九日在博多灣西面的今津登陸,其作戰線路是計劃沿主船寺、松原、祖原,然后攻占赤坂,最后途經水城,自逼太宰府。高麗軍的一支部隊于第二天在博多灣以西的百道原登陸,計劃沿著祖原、鳥飼一線,從不同的方向攻擊太宰府。同日,擔任陽動的一支別動隊與博多灣以東的箱崎登陸,南下攻擊大野城,迂回包抄太宰府。稍后,蒙古軍主力在博多正中的息濱登陸,這是途徑水城攻擊太宰府的一條捷徑。當時的蒙古軍兵分三路,圍攻太宰府,其中赤坂方面的西路軍約四千五百人,箱崎方面的東路軍約五千四百人,博多的主力部隊約有一萬一千人。當時日本軍的配置也是兵分三路,分別抵擋蒙古軍的進攻。西路軍共一千三百余騎在赤坂防御,東路箱崎地區有一千騎兵,中部的博多對抗蒙古主力的是三千騎??梢?,蒙古與日本雙方的實力是相差懸殊的。雖然蒙古的輕騎兵在日本守軍的弓箭攻擊之下損失慘重,但是其集團沖鋒戰術卻使得日本軍大吃苦頭。盡管在“刀伊入寇”事件之后,日本方面重視了針對集團作戰的訓練,但是日本軍方面仍然十分難以適應。蒙古軍得以順利南下,自逼太宰府的門戶--水城。幕府軍考慮到水城必然會成為決戰的戰場,故而很早就加強了水城的防御,并且儲藏了豐富的糧食物資,決定拼死一搏。日本年號文永十一年(1274),蒙古和高麗聯軍共二萬八千人,外加水手等一萬五千人從朝鮮半島的合浦港出發,輕而易舉地攻占了對馬壹岐這些沿海島嶼之后,涌向博多灣,并且于十月二十日在博多登陸。在此期間,偏師襲擊了平戶和鷹島,粉碎了松浦黨武士團的防御。幕府急令九州御家人向博多一帶集結并構筑工事等待援軍,同時四國、本州的軍隊也向九州前線征調。以鎮西奉行少貳資能和大友賴泰為首領的九州御家人已經此戰中,幕府軍不僅僅是在人數上處于劣勢,也不僅僅是武器裝備上的差距,其作戰思想上的落后程度更是離譜。前面說過,日本方面雖然極力的強調集團作戰,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可是這種努力取得的效果卻非常的有限。日本武士仍舊希望是通過一騎打的方式建立功勛。于是單槍匹馬跑到蒙古軍駐地外面挑戰的人層出不窮,而迎接他們的當然只有從營中射出的如雨般的箭矢或者鐵炮。但是日本人也發明了魚鱗陣是鐮倉武士特有的陣法,是后來的魚鱗陣的雛形,他的出現表明在戰爭開始之后,日本幕府軍已經很快適應了蒙古人的集團戰法,而且已經開始創立了自己的一套集團戰法理論,是日本戰爭史上一次巨大的進步。激戰進行了一整天,雙方基本形成了僵持局面,蒙古軍擔心熟悉當地地形的日本軍夜間偷襲,于是便退回了停在海邊的船上??墒撬麄兘^對想不到這一本來是十分謹慎的行動卻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蒙古軍擔心會遭到幕府軍的夜襲,于是幾乎全部都撤回到了密密麻麻停靠在海邊的大船上,準備的二天繼續進攻,一舉攻占太宰府,只是留了少部分兵力在海灘上擔任夜間戒備人物。但是他們往往沒有想到,他們反而遭到了更大的失敗,他們被襲擊并且遭受了慘敗,但是讓他們慘敗的不是他們所預料的敵人幕府軍,而是夜里的一場暴風雨。本來的所有的軍船就是密密麻麻的挨擠在一起的,一遇到稍微大一點的波浪就會相互碰撞。在暴風雨所引起的海嘯中艦船之間的碰撞必然十分強烈。這些船全部是由木板鉚接在一起的,在強力的沖擊下非常容易解體,而此時的所有船只都滿載著兵士和軍用物資,更是加重了船的負擔。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要讓這些船不出事故顯然是不可能的。根據日本方面的史料《勘仲記》所載:“或人云,去比,兇賊船數萬艘,浮海上,而俄逆風吹來,吹歸本國?!倍凇段鞔笊庵u興正菩薩行實年譜》中,也記載到:“十一月五日亥時,猛風吹,蒙古大船百余艘,沉沒海中。”遭受到這樣的失敗,損失自然是驚人的。但是元朝方面的官修史書卻幾乎對失敗的損失語焉不詳,只是說到“至元十一年冬十月,入其國敗之。而官軍不整。又矢盡。惟擄掠四境而歸”,于是我們對于此戰的一些具體的東西只有參考朝鮮方面和日本方面的資料了。根據《高麗史》記載:“(十一月二十七日),東征師還還合浦,遣同知樞密院事張益勞之軍,不還者無慮萬三千五百余人?!边@是高麗方面的損失,而蒙古方面的損失卻似乎無從考證了,只是可以清楚地推測其損失絕對不下半數。在那夜的暴風雨中,很多落水的蒙古軍士兵被飄流到了附近的島上,缺衣少糧,有的甚至連飲用的淡水都沒有,景況十分悲慘。戰后,幕府軍又乘勝肅清沿海島嶼上的殘留蒙古軍,志賀島上的二百余名蒙古軍全部被俘虜??傊挠乐蹖τ诿晒鸥啕惵撥妬碚f,是一次慘重的失敗。可是有一個人他不這幺認為,不僅如此,他還認為他達到了他的目的——向日本方面示威。于是第二年,他又向日本派出了以禮部侍郎杜世忠為首的招諭使團。使團的最后命運無疑是悲慘的——當時日本的掌權者北條時宗(就是今年日本正在播放的時代劇的主角啦)將他們不由分說全部在鐮倉的龍口斬首。他們這樣做無疑是向其國內外表示他們將采取最強硬的立場來對待蒙古方面。必然的,盛怒的忽必烈再次向日本發布了討伐令。日本朝野認為是神風天佑,全國范圍內展開了大規模的祈神活動,當時不僅天皇在祈神,幕府的實權者北條時宗也在祈神。同時,為了防御元軍再次入侵,鐮倉幕府執政北條時宗大力加強備戰:一是加強長門守護所的力量,任命胞弟北條宗賴為長門守護,防衛中國西部;二是增派北條實政去鎮西主持九州方面的備戰工作;三是費時五年,由藤原經資負責筑起一條西起今津,東至箱崎的高六尺厚一丈長十余公里的石壩?! ×硪环矫妫捎诤霰亓业谝淮握魅盏哪康氖窍氡破热毡就督?,忻都等人便利用了忽必烈的這種心態,以“入其國,敗之”的戰績掩飾了元軍因遭受暴風雨的襲擊而敗退的實情?! ≡雷婧霰亓乙詾槿毡臼艿搅舜驌?,非常高興,立即派遣禮部侍郎杜世忠、兵部侍郎何文著等人持國書出使日本。結果,剛愎自用的北條時宗認為是對他的侮辱,不僅不接受國書,而且違反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慣例,將元使一行三十余人,在鐮倉龍口處斬。元滅南宋,統一中國后,南宋降將范文虎請以自己的名義再次遣使日本,結果又遭殺害。忽必烈忍無可忍,決心以武力征服日本。據說,諸將向忽必烈辭行時,忽必烈囑托要齊心合力,以大局為重,不要濫殺百姓??磥?,他是想要占領日本了。  這次征日,元軍分兵兩路。命范文虎去江南收集張世杰舊部及其他自愿從軍者計十萬人,戰船三千五百艘,組成江南軍,由范文虎統帥,從慶元(今浙江寧波市)啟航,東渡日本。命洪茶丘至東北,招募沈陽、開原等地自愿從軍者三千人,由其指揮。忻都仍統率蒙古軍。又任命高麗將領金方慶為征東都元帥,統率高麗軍一萬人、水手一萬五千人,戰船九百艘,軍糧十萬石。三軍合計約四萬人,組成東路軍,取道高麗,過對馬海峽,進攻日本。兩路元軍由元軍宿將阿刺罕統一指揮,定于至元十八年(1281年)六月十五日在壹岐島會師。  至元十八年(1281年)五月三日,東路軍從合浦啟航,開往巨濟島。五月二十一日,進攻對馬島的世界村(上島佐賀浦)、大明浦,守島日軍雖頑強抵抗,但因重寡懸殊,全部戰死。元軍占領對馬島后,不顧忽必烈的指示,大肆殺掠。第二次元日戰爭爆發,日本史書稱之為“弘安之役”。  當日方得知元軍入侵對馬、壹岐兩島后,在鎮西奉行少貳藤原經資率領下的守護部隊立即進入沿海石壩陣地,嚴陣以待。日軍總指揮為藤原經資,副將大友賴泰,統率的部隊除藤原經資的“三前二島”的御家人武士部隊外,還有筑后守護北條宗政、肥后守護安達成宗、豐后的大友和薩摩、大隅、日向的島津久經的部隊,一線部隊總計有四萬余人。另外,宇都宮貞綱率領約六萬中國地方的武士部隊,作為增援軍在必要時將前往筑前?! ∥逶露?,東路軍攻入壹岐島。忻都為爭奪頭功,無視在壹岐島同江南軍會師的作戰部署,貿然進攻博多灣。六月六日,忻都派出一支小型艦隊,前往長門海域牽制守軍,使其不敢救援大宰府,大部隊開往博多灣。進入博多灣后,才發覺沿海灘頭筑有石壩,難以登陸。此時,偵察部隊探知志賀島和能古島防御薄弱,也未筑石壩,遂命令艦隊靠近志賀島錨泊。當夜,松浦黨御家人草野次郎經永,率少數部隊偷襲元軍,縱火燒船,給元軍造成一些損失?! ∑呷粘?,洪茶丘率軍登陸,占領志賀島。志賀島狹長,退潮時露出的海灘可直通陸地。為了從側后進攻博多灣,元軍奮力搶占海灘。由于元軍擅長集團攻擊,而日軍則擅長一騎打,在連日的海灘爭奪戰中,元軍損失慘重,被殺千余人,洪茶丘還差點兒被日軍副指揮大友賴泰之子大友貞親斬殺。戰事不利再加上后勤供應困難,忻都等遂決定于六月十五日率軍從志賀島撤退,駛向壹岐島,與江南軍會師。  江南軍方面,五月時,據偵察得知日本平戶島守軍均調至大宰府,阿刺罕決定將會師地點改為平戶島。六月初,江南軍派出先遣艦隊前往壹岐島與東路軍聯系。藤原經資獲知后,率部進攻壹岐,激戰兩日,日軍敗退。  此時出現重大變故,本次征日的總指揮、元軍宿將阿刺罕突然病死,忽必烈任命阿塔海接替指揮,但阿塔海未能及時到任。但江南軍統率范文虎認為先遣艦隊早已發出,不宜久等,遂在阿塔海尚未到職的情況下,令江南軍于六月十八日分批開航。當阿塔海趕到出發地點慶元時,范文虎已率軍揚帆東渡了。   七月,范文虎、李庭率江南軍十余萬人,戰船三千五百艘,到達次能、志賀二島,與忻都、洪茶丘所部會師。七月二十七日,元軍在開往鷹島途中,先頭部隊遭日本水軍攻擊,激戰至天明,日軍撤退。兩路大軍會師后,軍勢大振,本應立即進攻大宰府,卻遲疑不發,估計是因為天氣惡劣。元軍兩路統帥均無航海常識。只有江南軍張禧所部和也速得(“角”加上“得”的右半部)兒所部才將戰船疏開(相隔五十步)錨泊,以避免萬一遭到臺風,戰船互相碰撞。  八月一日,臺風襲來,元軍船毀人溺,師喪大半。江南軍張禧所部和也速得(“角”加上“得”的右半部)兒所部由于事先做了準備,損失不大。臺風過后,張禧和也速得(“角”加上“得”的右半部)兒率部救援落難元軍,落水的范文虎被張禧救起。張禧立即向范文虎建議:江南軍士卒未溺死者尚有半數,而且都年輕力壯,如果將他們組織起來,強行登陸,作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后生,也許能登陸成功。但范文虎貪生怕死(剛剛才被救起來),要立刻班師?! 〈藭r,平戶島尚有被救起士卒四千人無船可乘,范文虎命棄之不顧。張禧不忍,將船上的七十五匹戰馬棄于島上,載四千士卒回國。另外,被遺棄在日本海島上的元軍士卒尚有三萬余人,大部分戰死,被俘者中,除少數被留作奴隸外,其余大部慘遭殺害。  第二次元日戰爭最終也遭遇臺風而失敗。這次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中途易帥,無人指揮。在當時通信工具極不發達的條件下,進行這樣大規模的渡海登陸作戰,沒有主帥親臨指揮,豈有不失敗之理!二是兩路大軍各行其是,沒有嚴密的協同作戰。三是統率畏懼不前,貪生怕死。四是不熟悉戰區的水文氣象條件。  忽必烈兩次東征日本均以失敗告終,但他仍一意孤行,準備第三次征日。結果因為忙于鎮壓人民起義和大臣的勸諫,未能實現。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逝世,征日計劃也就隨之中止了。

熱心網友

因為那時沒有天氣預報。所以會三次遇上臺風。元朝的水運,無論漕運還是海運,主要是用于民用,元朝并沒有一只強大的海軍。不但進攻日本,在侵略埃及時也敗于此。蒙古人畢竟是草原是出來的,不善海上作戰也不住為怪。而且當時選澤的出征地點也有問題,不知為何要從中國本土出發,途經浩瀚的東海去進攻,而不從朝鮮半島出發,經過并不寬闊的對馬海峽去進攻日本。

熱心網友

想想現在為什么做不到人定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