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提供有關 賦 的詳細內容嗎?有的地方提“這首詩用的‘賦’法”這個賦法該怎么理解?謝謝

熱心網友

是一種文體的名稱,主要流行于漢朝,尤其是漢武帝時期。這種文體,形式華麗,便于抒情和贊頌。但是如果用來議論和勸諫,就沒多大用處了。 主要的漢賦作家有:前期的賈誼,鼎盛時期的司馬相如、楊雄,后期的班固。 另外,“賦”也是詩經中的一種常用修辭方法。是用一種事物(能表達特定感情的)抒發作者的感情的方法。與“比”“興”共稱為詩經最常用的三種修辭手法。

熱心網友

賦是詩經的一種修辭方法,一唱三嘆,反復迂回,有點像排比句。

熱心網友

賦,是與比興并稱的古代詩歌的基本手法。賦陳,一作鋪陳。鋪排,是鋪陳、排比的簡稱。在篇幅較長的詩作中,鋪陳與排比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用的。鋪排系將一連串內容緊密關聯的景觀物象、事態現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為,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基本相同、語氣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盡致地細膩鋪寫,又可以一氣貫注、加強語勢,還可以渲染某種環境、氣氛和情緒。 在賦體中,尤其是富麗華美的漢賦中,賦法被廣泛地采用。漢樂府和漢代某些五言詩也與漢賦互相影響,更將鋪陳與排比相結合,相得益彰。 (一)景觀物象的鋪排。即通過多側面地描繪景觀物象,以渲染環境、氣氛、情調。如漢代樂府詩《江南》(一題作《江甫弄》):“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可能是一首武帝時所采的《吳楚南歌詩》,是江南水鄉漁家兒女與勞動相結合的情歌。詩中以“蓮”諧“憐”(憐愛,愛戀),又以“魚”諧“女”(女郎、漁家姑娘)。后面四個鋪排句,僅僅換動了“東西南北”四個方位詞,卻富有情韻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蓮勞動中互相娘戲追逐的情態。 (二)事態現象的鋪排。在敘事詩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鋪陳其事。如北朝民歌《木蘭詩》中就有好幾處著意鋪排渲染.這位古代巾幗英雄代父從軍的典型事跡。詩中鋪寫她在出征前“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路,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出征中“朝辭爺娘去,喜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雞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一作‘黑水’)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瞅瞅”;歸來時“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閥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裝。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通過這些鋪排抒敘,有力地突現了花木蘭保家衛國、居功不傲的勞動婦女的質樸本色。讀之,使人感到暢酣達意、痛快淋漓。 (三)人物形象、性格行為的鋪排。敘事詩中還有對人物一服飾裝扮、年齡、言談舉止、個性氣質的鋪排抒敘,有助于多角度地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 1.銷寫人物的服飾裝扮。借此以顯示人物的身分和外表。如漢代《陌上桑》中描寫秦羅敷的裝束:“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湘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意在突現羅敷的端莊和美貌。 2.鋪寫人物的年齡教養。借此以顯示人物的成長過程。如《焦仲卿妻》中的劉蘭芝:“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以突現蘭芝的知書達理、聰明能干。 3.鋪寫人物的性格、行為。以此突出人物的鮮明個性特征,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是至關重要的。如關漢卿作自我畫像的[ 南呂] 《一枝花·不伏老》(節錄):“「黃鐘尾」我是一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鉆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圈套)。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牡丹,借指出眾的女色),扳的是章臺柳(*女的代稱)。我也會吟詩,會篆榴(寫古體字);會彈絲(弦樂),會品竹(管樂);我也會唱鳴鶴(《鳴鶴天》等曲調)、舞垂手(舞蹈名);會打圍(圍獵)、會激鞠(踢球);會圍棋治雙陸(類似下棋的博戲)。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癡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兒般歹癥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陰間)。天啊,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指勾欄*院)走。”這段曲子以鋪排的手法突顯作者玩世不恭、放浪形骸的反常舉止,寄寓著堅強不屈的反抗精神和執著于文藝事業的決心。 由此可見,鋪排與含蓄恰好是完全不同風格的兩種藝術手法。鋪排的主要美學特征乃是淋漓盡致,暢酣達意。 。

熱心網友

賦:(1)指吟誦或創作詩歌。(2)文體名。是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講究詞藻、對偶、用韻。(3)《詩經》六義之一,是一種直陳其事的表現手法。六藝為風、賦、比、興、雅、頌。“賦”法,指的就是這種表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