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建議采用以下方法,去病建身,延年益壽。祝身體健康。1、通周輔助法體態、呼吸、意念:采用高位撐的體態,在沙發扶手、桌子、床頭等兩尺高以上的地方均可以習練,開始只做簡單的機械運動,不管呼吸,不加意念,待兩臂感到微酸,累的時候,開始加意念并配合呼吸。身體向下時吸氣,用全身的毛孔往里吸,要吸滿。起身時,雙手支住身體,全身放松,不要急于做連續動作。在支起的過程中休息一會兒,起身時呼氣,意想體內的真氣...
熱心網友
建議采用以下方法,去病建身,延年益壽。祝身體健康。1、通周輔助法體態、呼吸、意念:采用高位撐的體態,在沙發扶手、桌子、床頭等兩尺高以上的地方均可以習練,開始只做簡單的機械運動,不管呼吸,不加意念,待兩臂感到微酸,累的時候,開始加意念并配合呼吸。身體向下時吸氣,用全身的毛孔往里吸,要吸滿。起身時,雙手支住身體,全身放松,不要急于做連續動作。在支起的過程中休息一會兒,起身時呼氣,意想體內的真氣順尾閭往上走,經督脈,百會降入下丹田、會陰。一呼呼一圈,連續撐一陣后放松站立一會,便可收功。功效:1、增強內氣,經常練這一式,會感到內氣沿著后背一片片地往上運行。平時坐站的時候,也經常出現尾閭處有氣往上升,且面積很大,這都是真氣充足的表現。2、治療督脈上的疾病,因氣足時要沖擊兩側俞穴,故又是對上半身的全面調理。2、睡覺鍛煉體態、呼吸、意念:開始是仰臥,全身放松,兩手置于身體兩側,進行體呼吸,吸氣時,意想宇宙間真氣通過全身毛細孔吸進來,呼氣時,意想全身的病氣、濁氣通過全身的毛細孔射出去射透天邊。做一陣以后,放棄吸射的意念,一切順其自然,只知道自己還在練就可以了,也可用側臥方式習練,身體向右側臥,右手心向上,置于頭側,左手放在左胯上,兩腿自然彎曲,進行體呼吸,意念同上,。可在練習態中入睡,睡醒時不要急于起床,可在床上閉目習練體呼吸,待全身有了氣感后,再起床,這種在練習態中睡著,又在練習后起床的功法,等于一宿都在練,凡各此類情況均為好現象,不必驚慌害怕,也不必欣喜,,要注意保持平靜,一切順其自然。功效:對神衰、失眠、多夢的病癥有特殊療效,長期習練易入定。3、行走鍛煉:體態、呼吸、意念:行走時腳跟先落地,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呼吸時采用體呼吸,即吸氣時,意想宇宙中真氣通過全身的毛細孔吸入體內,呼氣時,意想全身的病氣,濁氣,疲勞之氣通過全身的毛細血管射出去,射透天邊,呼吸要與走路的速度相結合,不宜快行。功效:練出自然換氣的功能,腳跟先落地,可以調動腎經,故有強腎固本的作用。4、跑步鍛煉:體態:慢跑,呼吸、意念:體呼吸,即吸氣時,意想宇宙中真氣通過全身的毛細孔吸入體內,呼氣時,意想全身的病氣,濁氣,疲勞之氣通過全身的毛細血管射出去,射透天邊,呼吸要與跑步的速度相結合,不宜太快。注意事項:練跑時,舌尖始終抵住上齒齦,口中出現口水時,標志內分泌系統已經活躍,可將口水分幾口咽入肚內。慢跑時,身體上下起伏不要太大,注意平緩。功效:主治干燥綜合癥,加強內分泌系統功能;全身性調理。5、顫抖法:體態、動作、意念:兩腳踏地與肩同寬,兩手自然下垂,兩腿微曲,全身松立,眉心舒展,面帶微笑,全身做有規律的上下顫抖。顫抖一陣以后,身體松立,意想全身的病氣、濁氣、疲勞之氣順著已經通暢的經絡排入地下,排一陣病氣之后,放棄排病氣的意念,意守下丹田靜養一會兒,內視真氣再體內運行的情況,最后深呼吸三次,將氣沉入下丹田做為收功,此功可以隨時隨地練,不受場地限制。呼吸:自然呼吸。功效:排病氣;主治神經衰弱、頭暈、頭脹,習練之后有一種形象高大的感覺,頭腦清醒。尤其適合腦力勞動者習練;是一種全身性的調理,練后周身輕松。6、以音助氣立掌法:體態、呼吸“兩臂向下伸直,指尖向上抬起,掌根下按,呼氣時發出鼻音,同時放松兩臂、兩手,以音催氣,沿兩臂下行,體會手心感覺。也可將兩手立掌向前推出,兩臂平舉。功效:疏通兩臂經絡,幫助發放外氣,用勞宮發出的氣為熱氣,對治療寒癥效果較好;可治療兩臂上及與手三陰手三陽有關的臟腑疾病。
熱心網友
一切順其自然,輕松對待生活,是長壽之要。
熱心網友
常樂、營養、健身、充實、和人。
熱心網友
人生百歲不是夢 人類的自然壽命究竟有多長?眾說紛紜,科學家蒲豐的假定是,有機體的生長期愈長,則其壽命也愈長。據生物學家觀察,犬的生長期為2年,壽命10—15年;馬、牛生長期為5年,其壽命為20—30年;象的生長期為25年,其壽命便長達150年。生物學家認為,哺乳動物的平均壽命為生長期的5—7倍。人的生長期25年,因此說,人的自然壽命應該是175年,甚至更長。事實上百歲以上老人的實例是不難找到...
熱心網友
人生百歲不是夢 人類的自然壽命究竟有多長?眾說紛紜,科學家蒲豐的假定是,有機體的生長期愈長,則其壽命也愈長。據生物學家觀察,犬的生長期為2年,壽命10—15年;馬、牛生長期為5年,其壽命為20—30年;象的生長期為25年,其壽命便長達150年。生物學家認為,哺乳動物的平均壽命為生長期的5—7倍。人的生長期25年,因此說,人的自然壽命應該是175年,甚至更長。事實上百歲以上老人的實例是不難找到的,而且其中不少老人還能保持相當健壯的勞動能力和智力上的特別才能。可是,目前人類平均壽命比自然壽命短得多,能健壯地活到百歲以上的老人還是為數甚少,超過200歲的人尚未有過。而且,習慣上劃分年齡都以40歲為前半生與后半生的臨界線,60歲以上即認為進入衰老期。造成早衰與死亡的原因是極其復雜的,一方面,現代科學還未能徹底掌握生命、衰老、死亡的規律,未能找到健康長壽更有效的辦法;另方面,與個人攝生無方,過多地耗損了個體的體質有著密切關系。據統計,1994年上海地區科技人員的平均死亡年齡只有67歲,較一般職業人群早死3.26歲,更為令人痛心的是:有15.6%的科技人員死于35—54歲的早死年齡段。35—54歲是人生的黃金時期,精力最旺盛,經驗最豐富,可是有相當一部分科技人員英年早逝了。又據最近一項調查,中國科學院系統在職科學家平均死亡年齡僅僅只有52.23歲。為什么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科技人員會發生英年早逝呢?分析其原因是復雜的,其中與生活節奏不規律、營養不到位、運動不得當和心理不健康等有著密切關系。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產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威脅人類健康的已不只是生物因素導致的傳染病,還有與社會、心理因素、生活方式的人類自身行為有著密切關系的疾病。80年代,我國醫學工作者曾對心臟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意外死亡等占據死因前八位的8種疾病作過調查,發現引起心臟病的諸多病因中,有47.6%的病因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在腦血管病中,有43.2%的病因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在惡性腫瘤中,有45.2%的病因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心臟病、腦血管病和惡性腫瘤這三類疾病占據全死因的50%以上。也就是說半數以上的人死于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的疾病。隨著21世紀高科技發展,將大大提高促進醫療技術的進步,而生活、工作環境的改變,將會使疾病譜繼續發生變化。世界衛生組織前總干事中島宏博士告誡人們:大約在2015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死亡原因大致相同,而生活方式疾病將成為頭號殺手。 據報告,我國醫務工作者曾對高血壓、心臟病的高危人群進行生活與行為指導,使心腦血管病發病率分別下降20%和18%。美國有兩位學者對7000名45歲以上成年人進行隨訪發現:(1)每晚睡7—8小時。(2)一日三餐不吃零食。(3)每天吃早飯。(4)控制體重,保持正常狀態。(5)適量運動。(6)不吸煙。(7)適量飲酒。經常能做到6—7項的人,比只能做到3項或不到3項的人,平均壽命延長11歲。充分說明依靠自己主觀努力,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善待生命,善于控制生命,不讓人生在最可貴的時刻衰亡,完全有可能實現人類美好的愿望——人生百歲。 那么,怎樣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呢?作者學習現代醫學,博采百歲老人長壽經驗,歸納成以下六個方面,供大家參考。想得開想得開,就是指保持心理健康。現代醫學證明,持續的心理緊張和心理沖突會造成精神疲勞,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發生疾病。精神損傷、精神刺激常可引起人體許多生理變化,如持續波動可使心跳顯著增快,血壓急劇上升,紅細胞激增,血粘度增高。有的中老年人在盛怒或高度興奮下腦血管突然破裂而死。保持心理健康這對一個人健康來講具有十分重要意義。怎樣保持心理健康?歸納起來有三條:一、增強健康心理人的一生難免會有喜怒哀樂,生離死別,有歡樂也有悲傷,要學會正確對待已經發生的種種心理沖突,并采取有效方法,從復雜的心理憂郁中走出來,例如悲痛煩惱時去公園走走,聽聽音樂,做些體力活動,有助減輕心靈創傷;或者投身于工作之中,以沖淡不快情緒和悲傷心情,或者讓不快情緒發泄出來,向親友或可信朋友訴說,不讓怒氣積壓在心中等等。二、培養樂觀情緒要樹立“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的三樂精神,這是人生最難得,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因為對自己充滿信心,才能自我感覺健康,才有歡樂。一個人具有“知足常樂”、“助人為樂”的人生觀,才能“自得其樂”充滿勃勃生機。現代醫學證實,精神心理狀態對健康長壽的影響是顯著的,精神情緒對人體健康和衰老起著關鍵性作用。保持心理健康是中老年人常葆青春、延年益壽的精神營養。古人曰:“憂則傷身,樂則長壽”。要學會自我珍重,努力培養安定而樂觀的情緒,不要因為一些瑣碎小事而引起情緒波動。多體諒別人,多看別人優點,不要苛求別人,要心胸開闊,心境平靜,歡樂的情緒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推遲衰老。三、尋找歡樂情緒良好情緒靠自己主動去尋求。現在60歲以上的老人,經歷了不同時代,回憶往昔,都能感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國家不強,哪有老人的幸福。老年人言教、身教,以老有所為責任感,教育后代,把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看成是一項社會責任,這樣,就會感到晚年生活豐富而充滿樂趣,不至于產生失落感。老年人患病是常事,要用唯物主義觀點戰而勝之。只要順應自然,相信科學,正確對待生老病死,必然處之泰然。睡得著 睡得著,就是指充足睡眠不熬夜,生活要有規律。當今社會是信息萬變、知識爆炸的時代,人們處在劇烈的競爭中,工作和生活節奏明顯加快,接踵而來的是疲勞也就容易發生。有專家指出,疲勞,特別是腦力疲勞,是現在和未來一個世紀危害人體健康的主要因素。科技人員英年早逝的原因是復雜的,其中重要的一條是科技人員的勞動方式與工人、農民不同,科技人員往往是不分上班和下班,不分白天和黑夜,持續不間斷的工作著,生活節奏很不規律,尤其是事業心強的一些科技人員甚至連做夢也在思索著問題,極易產生疲勞。可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比較重視體力疲勞,而忽視腦力疲勞。體力疲勞、腦力疲勞都是人體一種保護性反應,它提醒人們疲勞了應當休息,使體力和精力得以恢復。如若無視腦力疲勞,長此以往,日積月累,同樣會導致過勞而危及生命。因此,預防和消除腦力疲勞,對中老年人,特別是科技人員來說顯得更為重要。 那么,如何預防、消除腦力疲勞呢?重要的一條是生活節奏要有規律。怎樣生活才算是有規律呢?一般講,除了飲食起居外,還要注意目標定位要確切,不管工作多忙,任務多重,無論如何要給自己留出一定“喘息”時間,學會交替使用人體各部分,充分發揮各部分功能,培養一項業余愛好,連續一周的緊張工作、學習,周末娛樂半天,尤為重要的是充足睡眠不熬夜,要牢記“健康的體魄來自睡眠”,沒有睡眠就沒有健康。吃得下 吃得下,就是指全面均衡適量營養。人是鐵,飯是鋼。營養是保證人體健康長壽的物質基礎。人體器官的功能和組織的正常代謝,依賴著必需營養。營養對疾病防治以及衰老過程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尤其對晚年的健康狀況更為密切,營養良好的人能有效地延緩衰老,有些人60歲就表現出虛弱,行動不穩,容易疲勞,感覺遲鈍;而有些人,年過八旬仍像“年輕人”,因此,可以這么說,決定生命后期生理性或機能衰老程度,在某種意義上講取決于營養狀況,也就是說吃得下才長壽。目前,上海人的營養狀況怎樣呢?據調查,有相當一部分人,把主要精力放在事業上,對營養很不講究,吃飽就算。還有一部分人,特別是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的人,讀了一點醫學科普文章,視膽固醇如虎,盲目地節制飲食,肉不吃、蛋不吃、無鱗的魚也不吃。殊不知,過分強調降低膽固醇水平,更容易誘發疾病,于健康不利。另外一部分人怕胖,片面地節制飲食,其實太瘦對人體危害不比胖人少多少。科學的態度是:全面均衡適量營養。也就是說,樣樣都吃,不挑食,不偏食。任何一種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素。因此,合理膳食必須由多種食物組成,才能達到平衡膳食的目的。根據目前上海人膳食狀況,營養學家提醒大家注意,適當地增加動物性食物,以提高膳食蛋白質的數量和質量,但要防止過剩;改變以豬肉為主的動物性食物結構,增加雞和鴨等禽類、水產品、乳類的攝食量,防止脂肪特別是飽和脂肪過剩。增加大豆制品的攝入量,改變膳食蛋白質的數量和質量;穩定糧食的攝入量,保持我國“五谷為養”的優良傳統;保證蔬菜總量在每天500克左右,食用菌應納入膳食結構,香菇等食用菌不僅含蛋白質高,必需氨基酸比例合適,還含有多種微量元素,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起到強身作用。特別要提醒大家,要限制過多甜食,尤其要限制蔗糖的攝入量,可采用市售的紐特健康糖代替蔗糖,這樣既能保持蔗糖的甜味,又克服了蔗糖所帶來的對人體的不良影響。調整膳食結構,防止營養不足和過多,避免重蹈西方國家之復轍,防止和控制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等富裕型疾病的發生和流行。 全面均衡適量營養,具體地說就是能夠做到以下10句話: 1、淡些,淡些,再淡些。 2、讓紐特健康糖走進尋常百姓家。 3、每人每天最好有一瓶牛奶。 4、每人每天吃一只雞蛋。 5、每周餐桌上至少有一頓海魚。 6、雞肉、鴨肉代替豬肉。 7、增加豆及豆制品的攝入量。 8、每人每天最好吃500克蔬菜。 9、菌菇類食品要納入膳食結構。 10、飯要吃飽。走得動 走得動,是指運動。“生命在于運動”是法國伏爾泰的一句名言,一言道出了生命活動的一條規律。保持腦力和體力協調的適宜運動,是預防、消除疲勞,健康長壽的另一個要素。體育鍛煉對中老年人來講尤為重要,中老年人好靜不好動,傾向安靜生活,是導致肥胖、心血管病、糖尿病和骨質疏松發生的危險因素。所以,中老年人體育鍛煉與營養具有同等重要意義。 體育鍛煉貴在堅持,重在適度。對待體育鍛煉有兩種情況應當注意:一種是工作忙,鍛煉顧不上,常常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空做做,忙了不做。想到參加,想不到不參加;另一種要么不做,一做就是滿頭大汗、氣喘、心跳。這兩種情況都是對健康不利,甚至有害。有氧代謝運動之父肯尼思·庫珀博士指出:如果步行,每周應走3次,每次走3200米,時間為20分鐘內。如果達不到這個速度,3200米40分鐘走完也可以,但需每周走5次。堅持10年,就可使心肌梗死減少50%。這是因為長期堅持鍛煉,可改變心臟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心搏出量,使心臟冠狀動脈管腔舒展,增加心肌供血,又能使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低密度脂蛋白相對減少,甘油三脂明顯降低,體脂減少,腰圍縮小。經常鍛煉血液總容量可增加10%,或更多,遇到緊張時血壓不至于因此升高,降低冠心病、腦卒中危險性。此外,體育鍛煉還能增強免疫力,減少感染性疾病發生。正確的態度是把體育鍛煉作為一日生活必修課,雷打不動。至于體育鍛煉的項目不必強求,可因人而異,廣播操、練功十八法、太極拳、健身跑、登樓、球類等不必硬性規定,但有一條必須牢記,這就是運動量要適度,一般以鍛煉完畢,冬天自覺全身暖和,夏日微微出汗,但不覺得心跳為度。進入老年期后,日常生活的重心不是去做劇烈的體育鍛煉,而是適當體育運動,保持機體安寧,減慢新陳代謝,使生命之樹常青,生活之水常流。 下面介紹一套適合中老年的健身運動,供參考。 叩頭兩手握空心拳。活動腕關節,手指輕輕叩擊頭部。一般以50次上下,應視各人健康狀況而略有增減,以不感覺疲勞為度。叩頭動作對腦力勞動者適宜,能促進頭部血液循環,起到健腦強身作用。 梳頭起床后第二樁事便是對著鏡子梳頭,先直向梳刷。木梳(勿用塑料、金屬梳,最好是黃楊木制的梳。若無木梳,也可用手指代替,但指甲要修剪得光滑)從前額經頭頂部向枕后部梳刷。每分鐘約20—30次。每天1次,每次3—5分鐘,以后逐漸加快。梳時用力要均勻、適當,不要用力過猛,以防劃破皮膚。接著斜向梳刷,手握梳柄,手腕回轉,使梳子頂端碰著頭皮,斜向梳刷。先順著頭形梳,將頭發梳順,接著逆向梳,再順著頭形梳。 梳頭的劃擦運動,可以刺激頭皮神經末梢和頭部經穴,通過神經和經絡傳導,作用于大腦皮層,調節經絡和神經系統,松弛頭部神經,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刺激皮下腺體分泌,達到消除疲勞、強身,促進頭發生長,對腦力勞動者尤為適宜。 擊掌 兩臂前平舉,成90°角,兩手五指伸直、伸開,用力擊掌,盡可能地發出聲來。根據全息理論,人體各臟器反映在兩手掌上,經常擊掌能起到保健作用。 浴手 浴手是保健按摩中的一種。取習慣體位,排除雜念,心靜神凝,耳不旁聽,目不遠視,意守肚臍,兩手合掌由慢到快搓熱。約20次左右。 沐面 浴手時搓熱的手放在面部,兩手中指分別由前額沿鼻兩側,向下至鼻翼兩旁,反復揉搓,到面部發熱為止。約20次左右。然后閉目,用雙手指尖揉按眼部及周圍。 搓面 兩手壓住耳廓,前后搓動,讓耳廓前后翻動,刺激耳部穴位,從而起到健身作用。搓耳一般20次左右,但視個人情況可適當增減。 搓頸 借用兩手食指、無名指反復按摩風池、風府穴位,力量由輕到重,直到局部發熱,約20次左右。然后左右、前后活動頸部。 縮唇呼吸 直立兩手插腰,腹式呼吸,先吸氣,停頓片刻,然后縮唇,慢慢呼氣,直到吐完為止,再深深吸一口氣,反復數次至十余次。這樣能延長氧氣在肺泡內時間,促進氧氣與二氧化碳交換,慢慢吐氣減少殘余氣體在肺泡內存在,這對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病人有非常重要的保健作用。 彎腰 兩腳自然分開,兩手插腰,先左右側彎30次左右,再前后俯仰30次,然后兩臂左右擴胸數次。 接著,根據個人體力、時間等條件許可,可選擇散步、廣播操、太極拳、練功十八法等一種或幾種方法進行鍛煉。適當進補 進補,是指人體缺什么補什么,是祖國醫學一大特色。對體質虛弱者尤其必要,是項有益的健康投資。進補的內容繁多,各人情況不一,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但就大多數人情況而言,有兩種物質必須加以重視,認真做好進補工作。 一是抗體。也就是平時大家說的抵抗力。從嬰幼兒起就要給孩子按時接種預防針,以預防乙肝、脊髓灰質炎、腦炎等。 二是補鈣。鈣是人體生命活動調節劑,沒有鈣,生命活動就終止;缺鈣,就會發生疾病。中老年缺鈣會發生面色萎黃、精神不振、腰腿酸痛、小腿痙攣、牙齒松動以及骨質疏松癥。此外,有文獻報告,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結腸癌、老年癡呆癥等疾病也可能與缺鈣有關。 牛奶是富鈣食品,為了健康,要努力改變牛奶是孩子吃的觀念,人人養成喝牛奶的習慣,盡可能做到每天早餐后,最為理想的是晚上臨睡前1小時補充一瓶鮮牛奶。至于缺乏乳糖酶不能喝牛奶的人可改喝酸奶,同時還要注意增加豆及豆制品、海帶、紫菜、蝦米、海魚等富鈣食品的攝入,以滿足人體對鈣的需要。對絕經期婦女和老年人來講,僅僅從食物中獲取鈣,還是滿足不了需要。還要額外補充優質鈣制劑和維生素A、B1、B2、C和維生素D,更年期婦女要在醫生指導下補充雌激素以滿足人體生命活動需要。定期檢查 人生難免生老病死。生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以為然,或者憂心忡忡,惶惶不可終日。正確的態度是定期檢查,發現疾病積極配合醫生,做好自我保健,就能提高生活質量,延緩并發癥的發生。 人到中年,要檢查的項目很多,歸納起來有五項: 一、測量身高、體重 身高體重與健康有著密切關系。據大量流行病學調查證明,體重過高或過低均可引起死亡率增加。評價體重高或低的標準,國際上采用體重指數(BMI)進行衡量。 體重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米)×身高(米)] 體重指數<18為消瘦,18~20為減重,20~24為正常,24~26為超重,大于26為肥胖 如果發現你的體重超重或肥胖,應適當增加體育活動量,每次活動時間不小于30分鐘,同時適當減少主食、肉類及烹調油的用量,即所謂“開流節源”來達到熱量攝入量減少,消耗體內多余脂肪。否則,肥胖導致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和冠心病等富裕型疾病發生,危及健康。反之,減重、消瘦也不利健康,應適當增加熱量的攝入。 除了注意體重外,還要注意身高。據上海市婦女保健所一項調查,50歲的婦女比40歲以前平均矮了1.25厘米。人矮是骨質疏松癥較為敏感的一項體征,經常觀察身高變化能及早發現骨質疏松情況,及時治療。 二、測血壓 高血壓是引起冠心病、心力衰竭、腦中風、腎臟疾病和視網膜疾病的首要危害因素。高血壓病人如能注意自我保健及早進行降壓治療,就能減少危害。可惜的是,有相當一部分高血壓病人,盡管血壓很高,但自己卻沒有不適感覺,一旦發現往往為時已晚,心、腦、腎器官已經受到損害。因此,中年人應經常測量血壓,發現高血壓積極治療。 三、測血糖 高血糖會損害全身大小血管,使管腔變細,發生血栓,減少或中斷對臟器和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造成體內各臟器病變,如白內障、神經功能障礙、心絞痛、腦血栓、心肌梗死等。治療關鍵是盡量控制血糖。所以說,年過40歲以后應定期檢測血糖,特別是直系親屬中有患糖尿病者、肥胖者、脫離體力勞動者更不能忽視。 四、測血脂 據醫學觀察,高血脂癥患者因脂蛋白分子結構發生了變化,而會損害血管壁,導致膽固醇沉積在動脈管壁上,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使血管內腔變得粗糙,管腔狹窄,容易形成血栓,嚴重時堵塞管腔,血流供應中斷。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內,就會造成心肌供血不足,發生心絞痛、心肌梗死,甚至發生猝死。如果發生在腦血管內,則容易發生缺血性中風或腦梗塞。據醫學文獻報告,高脂血癥發生年齡越小,冠心病發生越早。高脂血癥早期常沒有癥狀,因此人到中年一定要定期測一測血脂,及早發現及時治療。 五、測甲胎蛋白和做B型超聲波 四五十歲的中年人是肝癌高發年齡段。肝癌早期往往無癥狀,甚至肝癌瘤體直徑達到4至5厘米時,病人仍沒有明顯臨床癥狀。一旦出現癥狀,又常已非早期,手術切除的機會甚少。因此年齡在40歲以上,特別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者(HBsAg)或慢性肝炎患者等肝癌高危人群,能每隔半年作一次甲胎蛋白和B型超聲波檢查,就能及時發現早期肝癌,早期治療。
熱心網友
首先要心情開朗,其次是合理的膳食,多吃堿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使每餐酸堿比例應控制在1:3范圍內,適當的運動.每年要進行一次全面體檢,有病及時治療.你定能活到120歲!
熱心網友
不管怎么樣人沒多少個能活過百歲聽天由命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