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香港大學拒收11名高考狀元有感.
熱心網友
由于面試不合格,今年11名內地省市的高考“狀元”被香港大學拒之門外。對此,見諸媒體的評論近乎一邊倒地為港大此舉叫好,反思應試教育的有之,反思“高分低能”的有之,反思“狀元熱”的有之,并有論者提出希望有內地高校勇敢地站出來,從拒收“高考狀元”做起,打破“高考狀元”這個神話。 針對近年來社會上過分追捧“高考狀元”現象,一些有識之士呼吁給“狀元熱”降降溫,理性看待“高考狀元”,確實很有必要。不過,綜觀有關港大拒收“高考狀元”的評論,卻又存在這樣一種傾向:過分貶低“高考狀元”,把他們說得一無是處,將他們當作了“高分低能”的代名詞,當作了抨擊應試教育的“靶子”。在我看來,不管是過分追捧“高考狀元”這個極端,還是過分貶低甚至妖魔化“高考狀元”這個極端,都失之偏頗,都不是看待“高考狀元”的理性態度。 誠然,一名考生成為“高考狀元”,具有很多偶然因素,但我們不得不承認,能在高考中考得“狀元”的學生,必定是學習成績優異者。而學習成績優異,即使在現有的應試教育體制之下,我們也顯然不能認為他就“低能”、“低素質”,就是“書呆子”,更不能武斷地將“高分”與“低能”劃等號。雖然取得“高分”的學生未必“高能”,但從總體上看,“高能”總是與“高分”相聯系得更緊密,而不是與“低分”聯系得更緊密。難道說,反而是“低分”考生的能力,在整體上要比“高分”考生的能力強? 對于這次港大拒收11名內地“狀元”,我們也需要冷靜看待。這些“狀元”只是不符合港大特有的錄取標準,我們尊重港大的標準和選擇,但并不能由此認定這些落榜“狀元”就是“書呆子”。至于有論者希望內地高校勇敢地站出來,像港大這樣拒收“高考狀元”,依我看,這在眼下恐怕是脫離國情的癡人說夢罷了。 “高考狀元”是應試教育的“優勝者”。因為是應試教育,因為高考的成功不等于人生的成功,所以我們不應該過分追捧“高考狀元”;又因為他們是“優勝者”,所以我們應該給予他們肯定和鼓勵,讓他們以更大的熱情和信心去面對今后的學習。以客觀而平和的心態看待“高考狀元”,不要追捧他們也不要貶低他們,也許這才算得上一種理性的態度。我認為高能能考高分,但不一定就要做狀元,課本知識只是能力的一部分!~。
熱心網友
樓主說的全是謬論。 當代中國教育已經將分數與能力完全隔離開來,二者顧此失彼,所以一般情況下高分低能者滿地都是。高能也不能說就一定考高分,你可以說愛迪生能力低嗎,可是他在小時候是一個公認的笨孩子。 樓主呀,不要試圖為中國當代教育謀反了,沒用的~~~~~~~~~~~~~~~~~
熱心網友
于面試不合格,今年11名內地省市的高考“狀元”被香港大學拒之門外。對此,見諸媒體的評論近乎一邊倒地為港大此舉叫好,反思應試教育的有之,反思“高分低能”的有之,反思“狀元熱”的有之,并有論者提出希望有內地高校勇敢地站出來,從拒收“高考狀元”做起,打破“高考狀元”這個神話。
熱心網友
YES
熱心網友
不太可能是低能,他們肯定有另有目的,只是找個借口而已。做秀做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