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股價論成敗的觀點是需要商榷的。它使我們無法判斷這是由于監管部門推出的改革操作思路不成功的一種托詞和是否是一種長期的下跌?盡管今天有些人還在講700點會比1000點更有投資價值,但這實際上是誤國誤民之談。大盤如果在700點,這個市場又能肩負起國民經濟賦予的重任嗎?700點的局面將會出現什么樣的不利局面,又會持續多長時間?是決策者必須要考慮的。事實上,今天的1000點已經是“死水位”。  此外,這次在《國九條》的指導下推出的以對價形式進行股權分置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它摒棄了四年來按市價減持自然并軌對我們股市的困擾。但是如果大盤的點位跌到“死水位”以下,已沒有釋放“流通權溢價”的價值空間,流通股股東即使得到了送股的好處,也會由于大盤點位的下跌被抵消;而非流通股送出股后剩余股份的溢價流通權價值也基本落空,送出股后反而更大的吃虧,他們就不再愿意送,這場改革就無法向前推進,按照《國九條》提出的改革思路已由于事實上的自然并軌使其無法實現。因此,檢驗這場股權分置改革的重要標準就是大盤上漲,至少要高于現有的點位,應以股價論成敗。

熱心網友

同意lionone的見的!股改成功的標志應為提振參與者的信心,吸引外圍資金的介入,其結果必然促使股價的上升!股改若不能提高股價,不能減少流通股持股人的損失,形成的必然趨勢如下:送股-自然除權-流通股持股人沒有減少損失,而非流通股將打開放洪大閘-因市場擴容而估值下降-廣大流通股持股人對股改公司的“讓步”投反對票-再好的股改方案也沒用-股改將會如何?

熱心網友

當前,整個大市基本在1000點徘徊,不少人說股權分置改革已經失敗。對這一說法,許多投資者根據一個時點上的價格來判斷股票的長期投資價值,這是因為股票市場經過十幾年,一些基本的體制干擾使很多投資者傷了元氣,對股權分置改革一時看不清,對市場缺乏信心,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因此就說改革失敗了,就要停止改革。改革的方向、黨中央的關注和國務院領導的決心是不容質疑的。 股權分置改革不會像有人說的要持續8年、10年,近1400家上市公司中占市值60%-70%的只有200、300家,這些公司如果能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改革,市場就會有一個清楚的預期。 關于股改公司推行管理層股權激勵,證監會相關部門一定會有相關規則出臺的。李青原說,對于那些重大的、嚴重影響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問題,應該利用行政法規積極推進,比如QFII的進入就是這樣。因此,推行股權激勵機制也應該用同樣的方式。股權激勵制度已經在改革進程中提出,相關的辦法將會在新老劃斷前后甚至更早的時間內推出。 股權分置改革是推動一系列改革的開始,在此基礎上一些長期想做而無法做的事情就可以著手了。比如市場化發行屢試不成功,價格形成機制扭曲等,等新老劃斷后,真正代表市場詢價、市場化發行的發行制度會好得多;還有股指期貨、衍生產品工具等,在價格扭曲的情況下很難做,現在都可以進行規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