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低燒了一星期,醫生說我得了尿路感染,我吊了兩天的鹽水也不見好轉,請問有什么藥或者方法能治這病,是什么導致這個病的產生呢?
熱心網友
尿路感染的診斷與治療尿路感染(簡稱尿感)是由多種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尿道、膀胱、輸尿管、腎盂粘膜和(或)腎間質的炎癥。病原微生物主要是細菌,極少數為病毒、真菌、衣原體和支原體。尿感是泌尿內科最常見的疾病,尿感按其是否伴有易患因素分為單純性尿感和復雜性尿感。單純性尿感不伴有易患因素,主要為女性的急性膀胱炎,大多可經簡單治療而痊愈;復雜性尿感伴有某些易患因素,易于復發,且發病后難以治愈。尿路感染的...
熱心網友
尿路感染的診斷與治療尿路感染(簡稱尿感)是由多種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尿道、膀胱、輸尿管、腎盂粘膜和(或)腎間質的炎癥。病原微生物主要是細菌,極少數為病毒、真菌、衣原體和支原體。尿感是泌尿內科最常見的疾病,尿感按其是否伴有易患因素分為單純性尿感和復雜性尿感。單純性尿感不伴有易患因素,主要為女性的急性膀胱炎,大多可經簡單治療而痊愈;復雜性尿感伴有某些易患因素,易于復發,且發病后難以治愈。尿路感染的易患因素尿感的易患因素主要有:(1)畸形:多囊腎、腎囊腫、腎盂輸尿管移行部位狹窄、輸尿管膀胱移行部位狹窄及膀胱憩室。(2)腫瘤:腎、腎盂、輸尿管、膀胱、前列腺及尿道腫瘤。(3)結石:腎盂、輸尿管、膀胱及尿道結石。(4)其它:腎乳頭壞死、神經性膀胱、膀胱尿道異物、膀胱輸尿管返流、糖尿病及免疫功能不全。(5)醫源性:逆行性操作(導尿、膀胱鏡)和留置導管。尿路感染致病原因尿路感染的途徑絕大多數的尿感為上行性尿感。女性因尿道較短,快速排尿后的終末尿液被尿道口周圍的細菌污染,被污染的尿液在膀胱收縮終了后,又被吸回膀胱;尿失禁狀態下,膀胱與尿道口間存在有連續的液體,細菌更易上行至膀胱;醫源性的逆行性操作直接將細菌帶入膀胱。腎盂腎炎的發生則是感染細菌的尿液再從膀胱逆行上升至腎盂所致。尿路感染的病原菌譜:單純性尿感與復雜性尿感的病原菌譜有所不同。前者大部分為大腸埃希桿菌,僅少部分是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桿菌、異常假單胞菌及糞腸球菌。病原菌譜基本上無年代差異和醫療設施間的差異。復雜性尿感的病原菌譜中,大腸埃希桿菌不足50%,葡萄球菌屬、克雷伯菌屬、假單胞菌屬、沙雷菌屬和腸桿菌屬的細菌明顯增多。病原菌譜年代差異和醫療設施間的差異明顯,有流行傾向。細菌抗原的作用:細菌的抗原成分也是細菌的重要致病因素。細菌莢膜(K)抗原具有抵抗多核白細胞的吞噬和血清的殺菌作用,可促進尿感的發生、發展。富含K抗原的大腸埃希桿菌易于引起腎盂腎炎。細菌細胞壁(O)抗原主要成分為脂多糖。這些O抗原具有細胞毒性和免疫原性,可引起機體的炎癥反應,除與感染灶的形成、進展相關外,還與炎癥的慢性化密切相關。尿路的防御機制尿路存在有防止細菌粘附、抑制細菌生長的機制。主要有:(1)尿道口、外陰分布的正常菌群可抑制病原菌生長。(2)排尿、尿流的機械性沖洗作用。(3)尿中蛋白能抑制細菌與尿路上皮的受體結合,并阻止細菌粘附于上皮。(4)尿中低聚糖和膀胱表面的粘多糖能阻止細菌粘附于尿路上皮。(5)尿中免疫球蛋白可殺傷細菌。因此,在沒有易患因素存在下,除去能在尿路上皮固定、繁殖的細菌外,尿路能清除其它細菌,防止尿感的發生。尿感的發生與發展是細菌與宿主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尿路感染的臨床表現尿路感染包括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女性比男性多10倍。①腎盂腎炎: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腎盂腎炎時發病急,發冷高熱,體溫可達39℃-40℃,腰痛(多是一側),尿頻、尿急、尿痛或血尿、膿尿。查體時腎區叩擊痛陽性。血中白細胞高,尿中白細胞(膿細胞)超過5個或成堆,尿細菌培養陽性。慢性腎盂腎炎常在急性腎盂腎炎之后經常反復發作一年以上,有或無尿路刺激癥狀,常伴腰酸,低熱,消瘦,乏力,貧血,夜尿增多,高血壓、惡心、嘔吐等腎功能不全的表現。尿常規及尿細菌培養可陽性,尿比重低,禁水8小時后尿滲透壓低于正常。靜脈腎盂造影顯示病腎體積縮小,外形不規則,腎實質厚度變薄且不均勻,腎盂腎盞扭曲,變形,腎B超、CT可見雙腎不末產大小,表面不光滑,病腎萎縮。晚期可出現腎功能衰竭、尿毒癥。②膀胱炎和尿道炎:是女性常見的疾病,多出現尿頻、尿急、尿痛膀胱刺激癥狀,有時有血尿,但大多無腰痛、發熱等全身不適,尿常規,白細胞數不多或稍增多,且于數日癥狀消失,但易復發。引起膀胱炎及尿道炎的病菌以大腸桿菌時逆行入侵所致,因此要注意個人衛生,經常清洗外生殖器、會陰部,多飲水,多排尿,增強尿路自凈作用。尿路感染時需要做哪些檢查(1) 尿常規:尿蛋白含量為微量∽+;鏡下血尿見于40%~60%的急性尿感患者;白細胞尿(膿尿),指離心后尿沉渣鏡下白細胞>5個/HPF,此為診斷尿感較為敏感的指標。 (2)尿培養:正規清潔中段尿(要求在膀胱內存留4~6小時以上)細菌培養菌落數≥105/ml。(3)輔助檢查:腹部X線平片了解泌尿道結石;B超檢查腎體積、腎盂積液、腫瘤;靜脈腎盂造影了解腎形態,有畸形、腎結核,腎盂腎盞有無疤痕、尿路結石及梗阻等;腎圖檢查,了解腎臟分泌與排泄功能,有無尿路梗阻,并可雙側對比。尿路感染的治療對于初發患者,癥狀輕、中,可選用增效聯磺片,每次 1g,每日2次;氧氟沙星0.2g,每日2次;氨芐青霉素,每次2g,每日4次加入生理鹽水100ml中靜脈滴注;頭孢克肟,每次0.1g,每日2次;氧哌嗪青霉素,每次2g,每日3次靜脈滴注。對于重癥感染者,宜選用頭孢哌酮,每次2g,每日1~3次靜脈滴注;頭孢三嗪噻肟,每次2g,每日2g,每日1~2次。綠膿桿菌感染選頭孢噻甲羧肟,每次2g,每日2~3次靜脈滴注;羧芐青霉素,每次2~3g,每日4次靜脈滴注。中醫辨證分類,中醫藥治療 尿路感染在中醫學屬于淋病范疇,如“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淋之為病,小便痛澀滴瀝,欲去不去,欲止不止者,是也”。又如“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因此,中醫認為具尿路刺激癥狀的尿路感染,為濕熱蘊結于下焦,膀胱濕熱上逆及腎,則引發腰痛和腎虛。淋病日久,損及脾腎,則脾腎虧損,氣虛不足。病初清熱利濕,通淋利水為其基本治則。1, 膀胱濕熱 八正散為最常用的方劑(車前草、通草、瞿麥、扁蓄、滑石、甘草梢、梔子、大黃、燈心草),這些藥味皆利濕瀉熱之品,下焦濕熱療效尤佳。藥理學證明本方能抑制大腸桿菌菌毛對尿路上皮細胞的粘附作用。筆者使用本方加減,治療本病療效較好。2, 脾腎虧虛,濕熱留戀 可用知柏地黃丸或濟生腎氣丸加清熱解毒藥往往能取效。此外,如導赤散、五味消毒飲或無比山藥丸等加減亦有效。多年來常用的單方,如鴨跖草、金錢草、車前草、鳳尾草、馬齒莧或龍葵根等治療均有一定療效,用藥量各味都在30~60g以上。 參考
熱心網友
這種情況建議積極抗生素治療,建議平時多喝水就可以。
熱心網友
才兩天不好說管不管用,做好做個尿細菌培養加藥敏試驗。
熱心網友
低燒按常例來說和尿路感染沒有干系,卓青連續注射三天就沒事了。
熱心網友
低燒原因很多,醫生說你是尿路感染,有作過相應的檢查嗎?結果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