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選征?(1)有人稱“前四句是天壤間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好”在何處呢?請作簡析。(2)前人曾說過,“余竊謂去末二句,更覺渾含無盡。”你是否同意這個說法,說明理由。
熱心網友
1)有人稱“前四句是天壤間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好”在何處呢?請作簡析;前四句是天壤間生成好句,“好”在;“長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秋月揚明輝”的季節特點。而見月懷人乃古典詩歌傳統的表現方法,加之秋來是趕制征衣的季節,故寫月亦有興義。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月光,(制衣的布帛須先置砧上,用杵搗平搗軟,是謂“搗衣”。)這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而這種特殊的“秋聲”對于思婦又是何等一種挑撥呵!“一片”、“萬戶”,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語天然而得詠嘆味。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揚”,便是對思婦第三重挑撥。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征人的深情。著“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這里,秋月秋聲與秋風織成渾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儼在,“玉關情”自濃。(2)前人曾說過,“余竊謂去末二句,更覺渾含無盡。”你是否同意這個說法。不同意;其實未必然。“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語。而從內容上看,李白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具社會意義,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冀求過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詩手法如同電影,有畫面,有“畫外音”。月照長安萬戶。風送砧聲。化入玉門關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這是多么有意味的詩境呵!須知這儼然女聲合唱的“插曲”決不多余,它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畫外亦在畫中,它回腸蕩氣,激動人心。因此可以說,《秋歌》正面寫到思情,而有不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