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關于讀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的讀后感,任選一篇就行,我在這先謝謝大家了!800字左右

熱心網友

紅樓夢讀后感 讀罷紅樓,心里酸酸的。不知是為了什么。是為了榮寧二府的家破人亡?紅粉麗人的香消玉殞?還是投機分子的欺世盜名?好像每種都有一點。但總是覺得那不是全部。從一個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開朗,這是嫉妒。我在隱隱之中對寶玉產生了醋意。說來也真是慚愧,但是有幾個男性看到一個紈绔子弟的周圍無緣無故的纏繞著數不勝數的美女而不心酸呢?說到這,紅樓夢里的愛情故事還真是數不勝數。首先力推的,就是寶黛的紅粉癡戀。在紅樓夢里要數這兩個人的愛情最純潔了。從兩小無猜,青梅出馬,到長大后的墜入愛河。曹公簡直就是順水推舟,讓讀者感到,世間又一份千古流芳的愛情故事誕生了。它的出現是那么的自然,幾乎沒有人懷疑過,它的出現是那么純潔,纖塵不染 。但是生不逢時的愛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詞。黛玉性格里獨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對世俗的不屑一顧,令她處處顯得特立獨行,卓爾不群。花前癡讀西廂,毫無避諱;不喜巧言令色,言隨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種種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獨放的荷花,始終執著著自己的那份清純,質本潔來還潔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個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賞的還是黛玉的詩情畫意,靈秀慧黠。黛玉每每與姐妹們飲酒賞花吟詩作對,總是才氣逼人,藝壓群芳。無論是少年聽雨歌樓上的詩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畫意;還是草木黃落雁南歸的凄涼,花氣溫柔能解語的幽情;無不體現出她娟雅脫俗的詩人氣質。最嘆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紅顏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獨無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憂傷。縱使大觀園里人來人往好不熱鬧,可是這里沒有她可以依靠的親人,沒有她可以傾訴的知己,只有風流多情的寶玉讓她芳心暗許,卻又總是患得患失。于是她無奈著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悲哀著“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套無情”,傷感著“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終落得“一縷香魂隨風散,三更不曾入夢來”的凄涼結局。與其說林黛玉在賈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劇的起因,還不如把責任軌道萬惡的封建社會以元春為首的封建集團無情的扼殺了寶玉和黛玉之間的愛情。如果紅樓夢真的是曹雪芹親身經歷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個失去至愛的男人的痛苦。地獄的烈火在身邊燃燒,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靜止不前,這不是切膚之痛,卻是切膚之愛。當血淚撒盡的曹公轉身面對不堪回首的歷史怎能不發出“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感嘆!還有要說的就是薛寶釵的愛情悲劇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終,依然那么難過。可待到讀完,聽甄世隱說著什么"蘭桂齊芳"我不由黯然。薛寶釵這樣的人物,也要像李紈一樣,將一生都葬在這片冷酷的園子里么?面對一個根本不愛自己的男人,管他什么金玉良緣,她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實根本不用問就知道,是包二奶奶的寶座。可是我又不禁反問,難道世上真的有喜歡孤獨的女人?我一直都覺得她是一個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現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實細想起來,她的悲劇也許比林黛玉的更令人嘆惋。她最需要的不是什么愛情的灌溉,而是自由! 薛寶釵家境富足,從小飽讀詩書。接受的是極為全面而正統的教育。賈母總是夸她"沉靜寬厚"。沒錯,這正是她從小被教育過的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應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應形于顏色,否則就是"不尊重。"綜觀全書她的舉止,幾乎從未超出這些束縛。只有一次寶玉將她比做楊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話反諷過去。其實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別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著。從來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沒有開心也沒有不開心,只是按照理所當然的道路走下去。從未得到過全心全意的愛情,更不敢勇敢地追求愛情。也沒有誰真正的關心過她。而她,也就認為世界本就如此。認為夫妻間有的不是真誠的感情而是"舉案齊眉"的尊重。這樣冷酷的綱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則,而且還毫無知覺的麻木著。 她的作為,其實并沒有多少是自由的選擇。她只是一個典型的循規蹈矩的服從者。她是聰慧有才的,卻被教育著認為女子讀書也是無用,香菱和湘云談詩她說道"一個女孩兒家,只管拿著詩作正經事講起來,叫有學問的人聽了,反笑話說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劇作戲曲,卻認為這些淫詞巧句是不能為端莊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評寶琴的詠古詩;她像任何人一樣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當母親為了賈府的權勢而把她嫁給癡癡傻傻的寶玉時,因為母親告訴說她已經應承了,也就只有流淚接受。直到最后寶玉出家,她的悲劇達到高潮。即使在這時,她依然是不能由著本性而為的。王夫人說“看著寶釵雖是痛哭,他端莊樣兒一點不走,卻倒來勸我,這是真真難得的!”可想想寶釵如此人物,又這樣年輕,此時想起自己的一生將如何結束,她的痛苦其實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著,這是她的“尊重”!與林相比,她的一生也許更為可悲,林至少還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誠的感情,最終一死解脫了所有的痛苦。而寶釵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終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這把鈍刀一點一點割掉生命吧!“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 金簪雪里埋” 這幾句判詞,注定了薛是紅樓數場悲劇中的一個。對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應該也是嘆惋的吧!再有就是,妙玉,晴雯之類了。妙玉雖以“檻外人”自稱,然而青春芳齡的她,卻難做到出家人應有的置身紅塵外,無情無欲清凈無為。寶玉過生日,她會送上粉紅信箋,上面寫著“檻外人妙玉恭肅遙祝芳辰”,寶玉則是經岫煙授意回帖“檻內人寶玉熏沐謹拜”,這一“外”一“內”,看似調侃,朦朧中也蘊涵著幾許情意。可惜寶玉對妙玉即便有情也是敬重之情居多,偶有世俗之情一閃而過他也會當作是一種罪過,惟恐褻瀆了圣潔高貴的俏麗女尼。這便是妙玉的悲哀了……“霽月難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惹人怨。壽夭多因誹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 晴雯是不是真的不愛寶玉呢?我個人意見,她是愛的。請看,她總是與襲人拌嘴,雖然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慣襲人,但是其中就沒有一點嫉妒嗎?襲人說了句“我們”,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諷刺。她還諷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兩件太太給的衣服就喜笑顏開,但是后幾回,她卻搶著送東西說也要去“顯個好”,寶玉給麝月梳頭時,她躲 在門口偷聽,她其實很多時候都在注意這寶玉,注意著和寶玉接近的丫頭,例如小紅和寶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斷。她曾笑著說“沒什么我不知道的”就是因為她時時在注意!但是晴雯是有骨頭的奴才,她不愿卑微的愛一個人,她總想要和寶玉站的平等一點,她不能象襲人那樣謙卑的愛一個人,她有她的特點,有點象野蠻女友,漂亮卻不溫柔,襲人曾笑寶玉“每天不挨她兩句硬話襯你,是再也過不去的”,可見,晴雯這種欲擒故縱,以退為進的手段還是有用的。 但是,她的人品難得,光明磊落 ,剛直不阿,在大觀園的環境中,終是沒有容身之處,說實話我非常喜歡晴雯這個角色的性格,不說喜歡她的原因是,愛情的吸引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類人,我想擇偶是不是要找晴雯這樣的人呢?呵呵,考慮中……至于湘云與寶玉的關系,我一頭霧水。說來史湘云,乃是周汝昌老先生的最愛。我想是因為湘云兼有黛玉的才氣和寶釵的大度吧!“富貴又何為?襁褓之間父母違;展眼吊斜暉,湘江水逝楚云飛。”湘云的結局到底如何,雪芹先生沒有寫完,“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一說,湘云因麒麟由妙玉周全,最終與寶玉結為連理 。一說,湘云夫婿衛若蘭死后,史府抄家,湘云淪落風塵。寶玉和湘云的感情是很微秒的,我這個凡夫俗子是不可妄自猜測的。縱觀紅樓夢,這塊石頭沾染的胭脂味還真不少。愛情的產生有一千種開始,但結局卻只有兩個,而是曹雪琴的高妙之處就在于,愛情的產生有一千種開始,結局去都是紅顏易老,人去樓空。說老實話,我真有點幸災樂禍了。但是反過來想一想,這又是一部悲劇,我細讀一些中外文學名著,大凡流傳下來的,幾乎無一例外全是悲劇。從卡西莫多到寶玉,從羊脂球到阿Q,以致于今日泰坦尼克中的杰克和露絲,都是悲劇人物。正義戰勝邪惡只能在動畫片中存在,沒有哪朝哪代的贊歌流傳下來。特別是中國的《水滸》、《三國》、《紅樓》都遵循著開業艱難后,強勁攀升,接著平穩走勢,最后直線下跌的原則。這又恰與工商管理碩士MBA教程中所描述的一般產品發展規律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人生的規律又仿佛與此緊密相連。一種文明當其躍上頂峰就必將走向衰亡。的確,照現在的環境發展,人類終究有個盡頭,難道這是宇宙亙古不變的定理嗎?難道這是繼柏拉圖哲學中“事物模樣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一定”理論之后,又一種新模式?那么如此說來,鉆石恒久遠,一顆永留傳的愛情 ,是真正的空中樓閣,遙不可及,幸災樂禍之后,就剩下獨自悔過了,呵呵,年長的老師曾經說過,人生就是偶然的堆積。我們所追求的不一定是我們可以真正得到的,所以,蘇東坡的“一蓑煙雨任憑生”生活態度真是值得我們認真的思考……。

熱心網友

1。我讀《三國演義》大家對《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并不陌生,許多人從中吸取了不少教益。它給人的啟示也是很多的,其中給我影響最深的是那位才華橫溢、叱咤風云、身后卻讓后世嗤笑的人物,他就是東吳水軍大都督周瑜。論本領,周瑜曾殺得驕橫一世的曹家兵馬望風而逃;論地位,他年紀輕輕就身掛帥印,執掌六郡兵權;論功績,他指揮赤壁大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這樣的一位立下赫赫戰功的人物,卻因無法克服嫉妒這一嚴重的缺點,而遭后人批判。出于嫉妒,他曾數次謀害才能高過自己的諸葛亮,數次斗智失敗后,他帶著“既生瑜,何生亮”的惱恨奔赴黃泉,成了“三氣周瑜”故事里的反面角色。由此,我想到了曹操出于嫉妒殺害楊修而留千載罵名;李自成出于嫉妒處斬李巖而使事業半路夭折……這不都是由嫉妒而引發的歷史悲劇嗎?人的才能有高有低。所謂“山外青山樓外樓”就說明了這一點。對強者產生羨慕,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問題在于如何把握這種情緒,是讓它成為事業的動力,還是變為思想的毒瘤?若是后者,那么它必將成為你進步的障礙,甚至使你毀滅。總之,《三國演義》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嫉妒”是進步的大敵!朋友,記住這句話吧,愿它伴我們走一生。[簡析]:《三國演義》是一部古典文學巨著,其豐富的內涵不知曾感染過多少讀者。作者獨具慧眼地選準了周瑜這個角色,抓住他性格中的“嫉妒”而寫,娓娓談來,如話家長。在平靜的談吐中,挖掘出了“嫉妒”的危害。作者舉例典型,剪裁適當,立意新穎,是一篇較成功的讀后感。2。讀《三國演義》這些天心情不太好,不是因為日常瑣事的困擾,而是《三國演義》帶給我的震撼。為了爭奪天下,爆發了太多的戰爭,留下了一個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我欽佩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舌戰群儒的豪情壯志、一心為主的赤誠,但我思索更多的確是 “哥們兒”義氣到底帶給我們什么。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發誓“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后來,關、張、劉確實同心協力,開辟江山,建立蜀國。隨后,關、張的相繼逝世,使劉備——這個一國之君,竟變得一蹶不振,他為痛失賢弟而哭哭啼啼,為了報仇雪恨而喪失理智,以至于對將士正確的建議置之不理,造成嚴重后果。將士們告誡的“忠言逆耳利于行”對他已毫無作用,他成了執拗、怪癖的君主,兵敗如山倒之時,他后悔不已,但一切已無濟于事。為了朋友間的情義而放棄一切,這是不明智的選擇。劉備乃一國之君,他的責任即管理好國家,使人民過上好日子,并要努力完成國家的統一。征戰疆場,你死我活是不可避免的,他把“義”作為第一準則,而將國家大事置于身后,甚至想一死了之!在是的多么可悲呀!曹操因典韋之死曾大哭一場,但他并沒有上時間的沉浸在悲傷之中,而是打起精神,繼續奮斗。我們應學會分出是非曲直,輕重緩急,應將國家大事擺在首要位置,才不至于釀成大錯!3。《水滸傳》讀后感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總算被我啃完了,好辛苦!不過,我總算明白了很多道理。不必說宋江和小旋風柴進的仗義疏財,也不必說武松漂亮的醉拳,吳用的足智多謀。單說天真爛漫的李逵,他頗有些野,一身魯莽莊稼漢和無業游名的習氣,動不動就發火,遇事不問青紅皂白,總是一說二罵三打。結果不是吃虧就是后悔,但是卻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種英雄氣概,有一種愿意為兄弟兩肋插刀的仗義,他這一點讓我尤其感動。我試想,假如讓他來到我的身邊,相信沒有多少人能有他這樣的魅力。這不是因為他的相貌,也不是因為他有所么高挑的身材,更不會是他有大把的財富,就一點,就是他那在別人眼中芝麻大的優點。請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優點,在這世界上就要滅絕了。我總覺得我們在生活中對于朋友甚至親人少了一份親情,少了一份哥們兒友情。我清楚的記得,在我咿咿呀呀學語時,我經常毫無顧忌的到鄰居家吃飯,沒有禮節,沒有拘束,只有歡樂。鄰居家的姐姐現在和我還是和原來一樣好。在我哭著鬧著不上幼兒園時,我們和鄰居經常一起聊天,但是我們開始裝上了一扇木門。現在當我知道為了未來奮斗的時候,我家的門也變成了三厘米厚的防盜門。這就像一條河,讓我們和鄰居的感情隔在天地兩岸。這就像《禮記》里說的:“今大道即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我們的社會很自然的少了一份愛,一份及其重要的愛——一份關懷。對于關懷,也許只需要一句簡單的問候,或者是一個會心的微笑,就能讓人喜笑顏開,就讓人感受母親般的關懷。不要太吝嗇,一句問候、一個微笑不會讓你失去什么,只能讓你的人格得到升華。4。我心中的水滸英雄《水滸轉》---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看《西游記》,如神話般旅行;讀《三國演義》,仿佛置身于戰場之中,氣勢磅礴;品《紅樓夢》,似在賈府內演繹一個個歡樂悲傷的故事;思《水滸轉》,在英雄之間打轉。眾所周知,一百單八將乃梁山英雄好漢。有宋江--梁山上主要領導人,豹子頭林沖,黑旋風“李逵”。。。。。。所謂各有千秋,忠肝義膽之士。同很多人不同,林沖是我最喜愛的人物之一。而喜愛他,只因一字--忍。他的忍,讓人不可思議,讓人驚嘆,讓人折服。林沖出生在一個職業軍官家庭,家庭是美滿的且事業發達。但好景不長,他的妻子遭人調戲,但調戲之人乃其頂頭上司,所以只好息事寧人。也許你會說林沖懦弱,不可一世但你又可知,大丈夫有這般忍勁是另人怎樣的無法想象與欽佩!隨后,他又被發配滄州,但似“死不悔改”之勢,忍辱負重,幻想再回東京,忠君報國。直至到風雪山神廟,他才奮起反抗。忍,對他來說,真是輕而易舉?上了梁山,他仍在忍。忍著白衣秀士王倫,一忍在忍,忍到 蓋等人上山遭拒后,才奮起火并王倫,扶他坐了第一把交椅,奠定了梁山英雄事業的基礎。林沖的忍伴其一生,忍到林沖直至病死。試問:他的忍能說明他懦弱嗎?答案曰:不能,這種忍,非常人所能及,非常人可以想象。我可笑地給其起一綽號--“忍著圣”。現代人凡能忍者,即能成功。有謀有略,機智勇敢士成功的必要條件。我曾經對老師,家長那苛刻的要求無法理解,所以代溝只能越來越向深淵墜落。。。。。。如果我能忍,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小不忍則亂大謀”。對于水滸轉,我最喜愛的人物就是林沖。我思索著他的忍,他的一生。。。。。。英雄莫過于此!忍字固為重要! 5。片言誰解訴秋心——小議《紅樓夢》中林黛玉的塑造 魯迅先生曾說《紅樓夢》可以使“經學家看見《易》,道德家看見淫,公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闈秘事。”是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如本書的主人公林黛玉倍受爭議,有人說她刻薄,小心眼,有人說她叛逆,也有人說她多愁善感。或許回應了那句“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離開了淚,就沒有林黛玉,她是從悲金悼玉的《紅樓夢》的血淚中長出的一株嬌美的香草。 談到林黛玉,我們首先談談木石前輩,在那人跡罕至,飛塵不到的離恨天灌愁海放春山西靈河三生石畔有棵降珠草,受天地之精華,得石兄(賈寶玉)以甘露灌溉,生得十分嬌娜可愛。內中郁結一段纏綿不盡之意,誓言將一生所有眼淚都還給石兄,以報答其灌溉之恩。于是林黛玉就有了滴不盡的相思血淚。 談到木石前輩,不得不談談金玉良緣,寶釵襁褓中時一個癩頭和尚送她一把金鎖,于是金鎖和玉石在封建家長們的心目中預示著一樁天造地設的美滿姻緣。金玉良緣之產盡管使黛玉感到沉重的壓抑,增加發出何以“重這邪說不重人”的抗議。 木石前盟是前緣,而金玉良緣則是后來緣。宋代陸游有詩云:“桃李已忘疇昔分,禽魚猶結后來緣。”寶釵賢淑端莊,高貴嫻雅,機靈地處理人際關系,博得家長,下人的喜歡。唐代詩人劉禹錫云:“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像牡丹一樣富貴端莊的寶釵任是無情也動人。當代大學生在“大觀園中選對象”的調查中也是薛寶釵的得票最高。 面對如此強勁的對手,林黛玉一方面對她的情敵變得咄咄逼人,不放過任何機會話里帶音地提及那戴有金鎖的幸運者。另一方面對寶玉也變得苛刻起來,她用種種借口要求他表白對她的情,敢于公開頂撞寶玉“比不得寶姑娘,什么金啊玉的。”妒生于愛,黛玉敢妒敢愛。而寶釵則相反,表面上總是壓抑收斂她對寶玉的愛,以在家長們面前維護其大家閨秀的典范,依靠薛、賈二家的富貴,親上加親。 論起家境,黛玉幼年喪母,未及成人,父親又撒手而去,孤單一人寄居外祖母家,寄人籬下,身世飄零,于是黛玉在風刀霜劍、明槍暗箭的賈府中,不得不步步留心,在蒼涼孤寂中遇到賈寶玉,兩人從兩小無猜到萌生愛心,可是她又時刻擔心身在“女兒國”的寶玉會不會“見了姐姐又忘了妹妹”。封建家庭,講究門當戶對,黛玉在寶釵面前顯得毫無優勢。 童話中的灰姑娘遇到的是魔術仙婆婆和水晶鞋,就可以一舉成為王子的妻子,而黛玉呢,她遇到的魔術師是誰,她的水晶鞋又在哪里,現實就是現實,童話終究還是童話。 于是黛玉常常為自己的孤苦伶仃傷感落淚,常常為自己的命運感慨,別人都說心心相印,然而薄命紅顏,難得同心,紈绔子弟,朝花暮柳,閨閣女子,從一而終。面對這樣的環境,一個柔弱的女子能不落淚嗎? 黛玉之情,幽怨動人。黛玉之愛,情深感人。黛玉之才,奇香過人。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中的“詠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而這卻是封建階級所不允許的才。黛玉的名作《詠菊》雖然不無幾縷凄清、傷感,但正是她一生的寫照。其中的兩句“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也反映了她的自憐自愛、孤高傲也。 在本書的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冢飛燕泣殘紅。”這里的楊妃指寶釵、飛燕指黛玉。同樣是貴族小姐,一個戲蝶,一個葬花,一個歡樂,一個悲泣,兩種遭遇,兩種心情。寶釵春風得意“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而黛玉則像落花一樣被踐踏,感慨“紅消香斷有誰憐”? 黛玉葬花是一個最為經典的鏡頭。黛玉“肩上擔著花鋤,鋤上掛著竹囊,手中花帚。”把落花收起來掩埋在園子的畸角上的花冢里。本書中最為動人的《葬花吟》也是在這種環境中吟成的,表達了借葬花寄托的深幽的情思。她將自己比作是調零的花兒,懷著一倥孤標自傲,多愁善感的自憐自愛之情,悲吟道:“儂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表面看來似乎是頹廢,悲觀消極的感嘆,可深藏著的恰恰是對人生,命運生活的強烈留戀。“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她覺得孤獨,倍感凄涼;她看不到光明,找不到出路。她“愿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去找一個能夠葬身的“香丘”也辦不到。只能哀“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我也是很欣賞她的那句。“質本潔來潔去,不教污淖陷渠溝。”因為它控訴那個污濁黑暗的社會。下面我們來談談黛玉的為人,她孤高自許,目無下塵,心如紅燭,肝膽照人。其柔弱孤零之身,容不得半點玷污。她待丫頭親如姐妹,教香菱學詩,胸無城府。 對于有相似的孤苦命運的奴婢,林姑娘卻宛若親人。黛玉臨終前也曾向紫鵑拆以肺腑:妹妹!你是我最真心的!雖是老太太派你來優待我,這幾年,我拿你當我的親妹妹。“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且不說惡言主虐待奴婢,縱觀大觀園中眾小姐,對待丫環,又有幾個是真心實意的呢?司棋,入畫,自幼服侍迎春,惜春。但當司棋被逐時,迎春竟手捧《太上感應篇》不肯替她求情。入畫在被抄檢中冤,惜春卻翻臉絕情,當即將她趕走。再說寶玉在晴雯受害時,又何曾給她切實的保護,只是在她奄奄一息時才來看她,缺少男子漢的勇敢,顯得很軟弱,致使俏晴雯在封建勢力的摧殘下抱屈夭風流。探春對待書,寶釵對鶯兒,湘云對翠縷也都只是一般的主仆關系。遠不及黛玉紫鵑所達到的推心置腹的程度。 在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錯里錯以錯勸哥哥。”寶玉被其父賈政毒打,黛玉深感委屈和同情,更堅定了對寶玉的真摯愛戀。給寶玉送去題詩的手帕,表明了他們私自傳遞信物,這是黛玉思想上的一個大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封建禮教加給她的枷鎖。黛玉“兩個眼睛腫得像桃兒一般”,可見悲傷最重,對寶玉最同情,是對反封建的共同命運上的。真的,那種悲愴的氣氛,真是花兒為之神魂顛倒,默默傷感;鳥兒也從夢中驚醒,弄得癡癡呆呆。從此以后,她的淚為愛灑,“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面對封建勢力,他們也只能是“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 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是由于她的階級出身和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生活環境造成的,是封建衛道士對她殘酷迫害的結果。林黛玉的哭,也是對封建勢力發泄的怨恨和悲憤,是對志同道合的叛逆者賈寶玉的同魚水情和感情的外露,或許,她也知道她的愛情如水中月,鏡中花,可望不可及。但她對自己追求的生活理想是至死不變的,對自己選擇的道路是毫不動搖的,當愛情幸福破滅時,她焚稿吐血,“寶玉,寶玉,你好……”是你好絕情,還是你好可憐,或許是別的什么。香魂逝去,她毅然決然地死去,表示對封建統治者的強烈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達到了頂峰。一?g凈土掩風流,她再也無一滴淚,或許所有眼淚都報了灌溉之恩了。 曾幾何時,蜂飛蝶舞的大觀園,就落得紅消香斷,人去樓空。紅顏已歸黃土中。曾幾何時,鳥語花香的大觀園,就落得無邊香丘、園中花冢,唯有冷月埋花魂。 叛逆的黛玉,悲情的絳珠仙子,那一幕幕道不盡說不完的經典鏡頭在我的記憶里不會風干成褪色的老照片。合上書,耳邊似乎回響著哀婉幽香的《枉凝眉》“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

熱心網友

《三國演義》雜感 ——三國英雄論東坡詞云:“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多少自認英雄的人或是自信即成英雄的人在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風云亂世中摸爬打滾,四起干戈,卻也漸漸被歷史淘出了長河。 英雄,此二字不知糾葛了幾多逐鹿群雄、東征西討的人的心緒。多少人又葬身名利場下? 凡言“三國”者,即便未曾看過此書者也必知悉“臥龍先生”諸葛孔明的大名。書中,他是一位羽扇綸巾、談吐高雅、自比管樂、有呼風喚雨之能、經天緯地之才的一代儒將。隆中定三分,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無不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這一點。在無數人心中,諸葛亮的文才武略、戰術謀略,甚比“武圣”孫武而被頂禮膜拜。沒錯,孔明多謀而近妖,是個奇人;三國系一體,是個偉人;言歸子底,他嘔盡心和血,可惜卻是個苦人,一世爭戰卻未能打下那漢室江山。劉備嘗夸諸葛亮:“君才十倍于曹丕。”緣何其六出祁山終無功而返?只因他把自己一生命運捆綁于一個平庸王朝的戎馬戰車之上了。知劉禪不可扶而扶,人格固然可敬,而現實終究是悲哀的:一代賢相南征北戰,心血嘔盡,戎馬倥傯,到頭來卻也不過是五丈原夕夕秋風,錦官城片片降幡。 而書中倍受推崇,集大義于一身的劉備,雖為漢室宗親,當世皇叔,盡人和之利,而論起英雄,便如當時青梅煮酒論英雄之時一般,此酒也得脫手,難入口。書中劉玄德大仁大義,至孝至親,滿面忠厚之相,又有識人用人之才能,真可謂系古今圣主之德行于一身而無半點瑕疵。可惜透書而觀,這卻只能說是貫中為體貼顧念這位劉姓皇帝的面子而在其蒼白臉上抹上些許胭脂而已。李宗吾所書之《厚黑學》中罵劉玄德之臉皮之厚更甚城墻轉拐之處。劉備皮雖厚、心雖黑卻終是心中無謀,而其皮厚心黑卻實實在在地體現出了:劉備好哭,且會哭,哭得山崩地裂,日月無華。而其亦非干嚎,亦非嘶喊,乃是真正泗淚齊流,惺惺作態之中又不得不使人心服口服,以至于低聲嗚咽幾聲,似魯肅這般忠厚之人便會跟著流下兩行老淚。劉備之哭,把人心收買,孔明被哭出隆中,趙云被哭得死心塌地,左一聲“劉大哥”,右一聲“主公”,雖然沒有拜過把子。玄德之心黑,勝于濃墨啊!其黑在于利用人近乎殘忍卑鄙。白帝城托孤之時他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請自取。”這招欲擒故縱之技陰狠歹毒之至,好一聲“君可自取”聽得孔明汗流滿面,熱淚盈眶,手足無措,抽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想劉備聽畢必是側臉嘆息,心中卻已笑足三萬六千五百次了,可見劉備確是一個皮厚心黑的“忠厚長者”。 而回頭看看那些各路諸侯,呂布雖可獨戰三英,卻只是個背信棄義、沉迷聲色的三姓家奴,被歷史唾棄;周瑜,雖然是青年俊才,深謀遠慮,城府之深都和臥龍有得一拼,只可惜意氣用事,心胸狹小。孫權,只不過依父兄基業,雖有任人唯賢之能,知人而用之才,卻無爭世奪天下之大才,而無半點建樹;董卓亂政,擅自廢立皇帝,擅自戳殺群臣,雖極大打擊了皇權,卻不過是在三分天下之路下扮演了一個清道夫的角色,為旁人賣力做嫁衣耳…… 青梅煮酒,酒亦冷。亂世梟雄,令諸侯。 可以說,那英雄之能飲者唯曹公耳,曹操年少時便被斷言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其城府年少時已然頗深。 書中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大逆不道,遭人非議。而我卻要說天下之大,能者居之,緣何唯有劉姓可稱帝?曹操作為一位政治家,有遠見卓識,他抓住“天子”這個有利籌嗎,于亂世之中占一席之地,有何不可?作為軍事家。官渡之戰,他以少勝多,一統北方,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他同樣為其子代漢建魏,為最終平蜀平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更難能可貴的是作為建安文學代表人物之一,詩詞之格匠心獨具,豪情奔放灑脫:“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全都膾炙人口,為人所爭誦。 惟一可惜的是曹操生性多疑,以致剛愎自用,不然赤壁之戰總該有另勝負之寫。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可見曹操之弊,也在那不得人和的環境。然而終究是瑕不掩瑜,曹操總無愧于英雄之名。 后記:英雄之說本無定論,每個人心中的三國都有一個英雄,但刀光劍影之下,鼓角爭鳴之遠卻總躲不過一個滿頭華發,黃塵裹身。 英雄,英雄之說本戲言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