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袁術曾是亂世一雄,可又很快被滅。請您根據《三國演義》對他們做出評價
熱心網友
就二人而言,的評論并不是最終的評價。對于袁紹我要客觀的說一下,很多喜歡演義的朋友跟我聊天時戲稱袁紹為“戰爭白癡”,并得出一個“袁紹法則”,就是官渡之戰前后,凡是有利于袁紹的建議一概不被他采納,凡是他做出的決定一定是錯的。從戰爭的結果上看,這個提法我毫無異議。但翻看前面的演義故事,發現袁紹誅宦官時何其睿智,叱董卓時何其豪邁,戰公孫時何其勇武,為何到了官渡,這位席卷河北、虎視天下的霸主竟成了“戰爭白癡”?仔細看了官渡前后“袁紹法則”中他所犯的錯誤,竟發現當時他的大部分決定是合理的,換成是我一樣要這樣做。拋開結果看過程,袁紹官渡用兵,戰略、戰術幾乎都沒有問題,只是用人上稍有不慎,下面詳細論述一下。 “袁紹法則”一:不聽田豐所諫出兵伐曹 原文:田豐諫曰:“前操攻徐州,許都空虛,不及此時進兵;今徐州已破,操兵方銳,未可輕敵。不如以久持之,待其有隙而后可動也。” 值錢在前半句,就是曹操攻徐州,許都空虛之時,的確天賜良機,但既然沒有把握住,那難道就不打了?袁曹之戰早晚是要打的,田豐以為“不如以久持之,待其有隙而后可動也。”這是戰略上的等,就是先不打。但人家曹操還等著你“有隙”呢,那豈能說準誰能等得到,最晚曹操是等到袁紹死后諸子爭位之時,這點田豐還看不透?當時袁紹兵、糧均大大多于曹操,而曹操中原新定,飽受戰火,四面環敵、急待解決的問題多,仍需時日平定鞏固。但曹操占的地方好,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若以久持之,曹操只能是越來越強。而且當時民心思漢,討賊出師有名。若待曹操慢慢收拾民心,恢復生產,中原經濟復蘇,袁紹的優勢就將不復存在。實際上袁曹官渡之戰,曹操不僅兵力上無法與袁紹相比,后來居然混到糧盡欲回許昌,若不是許攸叛變,我看不出曹操如何能取勝。正如曹操事后所言:“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袁紹此時出兵我是看不出哪里不妥。換成是我,出兵沒商量。 “袁紹法則”二:不聽沮授穩守以待曹操糧盡之諫 原文:沮授曰:“我軍雖眾,而勇猛不及彼軍;彼軍雖精,而糧草不如我軍。彼軍無糧,利在急戰;我軍有糧,宜且緩守。若能曠以日月,則彼軍不戰自敗矣。” 與田豐的戰略等待不同,沮授這是戰術上的等了。就是跟曹軍耗著,拼糧。而戰爭的進展也證明了這一點,不管袁紹是否主觀愿意,終是獲得“曹操守官渡,自八月起,至九月終,軍力漸乏,糧草不繼。”的結果。但有諷刺意味的是,沮授言中利在速戰的曹軍本應按其所言“不戰自敗”時,荀域的一封被認為無比重要萬分英明的書信卻與沮授有著不同的見解:“公今畫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進,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斷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他勸曹操死守,以待信中的“必將有變”。看到這真不知道對曹軍而言,是利在速戰,避免糧盡對,還是死守官渡,待其有變對。不過既然戰爭雙方一邊兵多糧廣,氣勢如虹,一邊混到糧盡,勉強苦守,真不知“有變”的會是哪一邊,看看戰后曹操收出的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就知道了。所以從過程上看,沮授是建議等待是對的,但從結果上看,要是能按袁紹設計的優勢兵力速攻戰發展,又怎能等來許攸投降,軍中有變呢? “袁紹法則”三:派淳于瓊守衛烏巢 原文:袁紹遣大將淳于瓊,部領督將眭元進、韓莒子、呂威璜、趙睿等,引二萬人馬,守烏巢。那淳于瓊性剛好酒,軍士多畏之;既至烏巢,終日與諸將聚飲。 袁紹能席卷河北,豈是不會用兵之人?烏巢屯糧之地,重要性豈能不知?淳于瓊何許人也?與袁紹同為西園八校尉之一呀。這樣一個人在袁紹軍中想必也是地位極高的元老級了,派他守衛烏巢能說袁紹不重視此地嗎?帶領眭元進、韓莒子、呂威璜、趙睿,這許多武將,二萬人馬,不打仗光守一個糧倉夠可以的了。試想曹操前線總共才多少兵馬,而且攻寨損失一般總要比守寨大的多,曹操之成功實屬僥幸。而袁紹的主要錯誤不在不重視烏巢,而在用人上。這個其實是難免的,與白手起家的孫劉曹不同,袁家四世三公,注重論資排輩,他們又不能象我們玩游戲一樣看著四圍派將,象淳于瓊這樣的名聲地位,自然要委以重任。而且看看當時袁紹營中武將,顏、文以死,高、張要留在一線沖鋒陷陣,他能派誰?至于淳于瓊性剛好酒,是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此處袁紹失察,也可說用人不當。 “袁紹法則”四:不聽許攸掩襲許昌之計 原文:許攸徑來見紹曰:“曹操屯軍官渡,與我相持已久,許昌必空虛;若分一軍星夜掩襲許昌,則許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糧草已盡,正可乘此機會,兩路擊之。” 在演義中,不聽此計確是袁紹的失誤,因為后邊老羅在許攸入曹營后描寫他與曹操的一段對話:攸曰:“吾曾教袁紹以輕騎乘虛襲許都,首尾相攻。”操大驚曰:“若袁紹用子言,吾事敗矣。”但仔細想想,看這段描寫,怎么覺得許都離官渡,便如烏巢離官渡一般近?居然可以星夜掩襲?我是不大懂地理的,但只看游戲上的地圖,從官渡跨越半個中原地區偷襲許都無異于癡人說夢。好在從一些很懂地理的三國朋友的文章中,知道老羅寫關羽千里走單騎的路癡過程,才知道這個黑鍋是袁紹替老羅背了。 一般的偷襲,一種是路程極近,以騎兵的快速行動,不帶補給,以迅雷之勢攻擊目標,如曹操偷襲烏巢;一種是路程較遠,但專走高山峻嶺,無人可發現之地,再以天兵之勢達到戰略目標,如鄧艾偷度陰平、胃炎的子午谷計劃(雖未實現)等。而這兩種方式我看不出任何適用于許攸計謀之處。而且一般偷襲,總是在正常方式下很難達到戰略意圖的形勢下采取的冒險行為,成功固然一舉獲勝,但如果失敗也很可能滿盤皆輸,上述三個例子無一不是如此。袁紹當時兵精糧足,曹軍糧盡,還用孤軍深入,冒這個的險嗎?此時換我是袁紹,不要說剛查獲濫行的許攸,就是滿營眾將一起勸我掩襲許昌,我也讓他們玩兒去! “袁紹法則”五:譴張邰、高覽劫曹營導致二將投降 原文:張邰曰:“某與高覽同往救之。”郭圖曰:“不可。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擊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 計也。”張邰曰:“非也。曹操多謀,外出必為內備,以防不虞。今若攻操營而不拔,瓊等見獲,吾屬皆被擒矣。”郭圖曰:“曹操只顧劫糧,豈留兵在寨耶!”再三請劫曹營。紹乃遣張邰、高覽引軍五千,往官渡擊曹營;遣蔣奇領兵一萬,往救烏巢。 張邰、高覽是官渡前線袁紹軍中最好的武將了,他們的叛變對袁紹軍的打擊很大。但當時袁紹的將領分派有問題嗎?看看的蔣奇的下場,如果袁紹如張邰所言派他和高覽救烏巢,被張遼、許褚宰的就很可能是他們倆了。當時袁紹能作出的決定,無外乎救烏巢和劫曹營兩種,當然,還有很消極的什么也不做。袁紹并不是沒聽取張邰救烏巢的建議,而是兩個都采納了,而且兵將分配的很合理。劫曹營的是半偷襲性質,要兵少而精,要擅打突襲的名將帶領,可望一舉攻占敵營,所以遣張邰、高覽引軍五千,往官渡擊曹營;而救烏巢是屬于收拾殘局性質,不用偷偷摸摸,可以派兵多些,以備與曹軍殿后部隊遭遇時對陣,將領也不需要太著名,因為不一定能遇到曹軍,所以遣蔣奇領兵一萬,往救烏巢。此處用兵哪里有問題? 總之呢,袁紹應該說戰略、戰術都沒犯什么大錯誤,但在用人上很失敗。不僅僅表現在派淳于瓊守衛烏巢上,象田豐、沮授這樣的忠臣,即便不采納他們的建議,也不必如此對待他們。曹操早期多次有用兵失誤,被賈詡、陳宮等搞的幾次差點丟了腦袋,竟能統一中原;而官渡之戰中的袁紹,幾乎沒犯大錯,卻在優勢下失掉了戰爭,實乃天亡袁紹。 。
熱心網友
前者好謀無斷,后者祿祿小人!你可參照(青梅煮酒論英雄)畢人對三國挺感興趣,有空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