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一艘潛艇黑潮(1)后來的親潮(不是最新的親潮)早潮(2)夏潮(2)大潮(1)朝潮(4)渦潮(7)這些我都沒有我正收集日本二戰后潛艇的資料你能提供這一類網站嗎

熱心網友

日本的潛艇發展可追溯至本世紀初。早在1905年即獲得一艘水下排水量為124噸的“霍 蘭”潛 艇。此后日本的潛艇建造業為滿足戰爭需要,又有不斷發展,僅在二戰期間,就建造了114艘常規潛艇。 二戰后,由于遭到戰爭失敗的打擊和憲法的限制,日本在潛艇建造方面形成了 10年的空白期。直到1955年,日本才從美國租到一艘“小鯊魚”級潛艇。這艘 后來被日本易名為“黑潮”號的小“鯊魚”級潛艇對戰后日本潛艇的發展至少起到了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使日本的工程技術人員了解了美國潛艇的設計方法和基本結構,從而為日后日本獨立設計潛艇打下了基礎;二是為日本培訓了 大量潛艇艇員,為以后掌握和操縱新潛艇積累了經驗。 1957年,日本戰后自行設計的第一艘潛艇“親潮”號在神戶造船廠開工建造,1960年服役。該艇采用圓鈍形狀艇艏,流線型指揮臺圍殼;耐壓殼體采用高強度鋼建成,使潛深達到了150米;安裝有水下自動懸浮裝置和自動定深裝置,并采取一定的降噪措施。其水下排水量達1420噸,最高航速19節,裝備有4個533毫米魚雷管,這在當時算是很先進的。“親潮”號的建成揭開了戰后日本建造 國產潛艇的序幕。 接著,在1962年和1963年日本又陸續建成了2艘“早潮”級和2艘“夏潮”級潛艇。前者標準排水量750噸,后者約800噸,準備用于反潛作戰。然而由于它們的排水量小,不能適應日本近海的惡劣海況,因而最終只能用于反潛訓練。 從1963年起,日本開始建造排水量較大的“大潮”級和“朝潮”級潛艇,并在1969年前陸續建成。前者以美國海軍的“刺尾魚”級潛艇為母型設計,水上排水量1600噸,僅建1艘;后者為“大潮”級的改進型,水上排水量1650噸,共建有4艘。改進后的“朝潮”級與“大潮”級的不同之處是增加了耐壓艇體長度和殼板厚度;采用了美國的ZQQ-1型聲納;首次安裝了電磁計程儀、主機遙控裝置等新設備;裝備了較為先進的武器;在降噪減震上也采取了新措施。“朝潮”級的成功建造使得日本建造的潛艇向著更先進和更大型化的方向發展。 1971年,日本第一型采用水滴型艇體、大功率電機和單軸推進的潛艇建成,這就是著名的“渦潮”級。該艇以美國的“大青花魚”號潛艇為母型設計,打破 了傳統的設計思想,使得潛艇的水下航行性能有了質的提高,水下航速到了創紀錄的20節。然而日本并未滿足已有的成績,在建成7艘“渦潮”有后,在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又分別建成了排水量更大、技術性能更先進、作戰能力更強的“夕潮”級和“春潮”級潛艇,特別是1998年3月最新服役的“親潮”級潛艇,使得日本潛艇再攀高峰,躋身當今世界最先進常規潛艇的行列。 。

熱心網友

你到 看看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