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中,什么是賓語前置?狀語后置?賓語是什么?狀語是什么?定語是什么?

熱心網友

其實一點都不難!主語是陳述的文體,賓語是動詞謂語涉及的對象,狀語和定語對謂語都是起修飾限制的作用,你用這個口訣就容易記了:主謂賓,定狀補,主干枝葉分清楚。定語位于主賓前,謂前為狀謂后補。如:今年18歲的我高高興興地踏入了北京大學的校門。  主語是 我   謂語是 踏入  賓語是 校門  狀語是 高高興興  定語是 今年18歲  北京大學在古漢語里,許多地方的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我們以現代漢語的語序來看這些文言文,就有了賓語前前置、狀語后置等說法。如:1、宋,何罪之有?(賓語前置。宋國,有什么罪過呢?賓語何罪放在謂語有的前面了。)2、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狀語后置。狀語“于藍”放到了謂語“取”的前面了。譯:靛青,從藍草中取得,但比藍草青。)3、蚓無爪牙之利。(定語后置。“利”做“爪牙”的定語。吲沒有鋒利的爪牙。)

熱心網友

賓語就是在謂語(多為動詞)之后的部分,前置就是把它挪到謂語前了,比如我愛你主語:我謂語:愛賓語:你如果賓語前置,就變成,我你愛(舉個例子,賓語前置只在古文有)

熱心網友

根據常見文言句式的特點來進行判斷,比如判斷句對事物的性質,狀況,事物間的關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常用判斷句形式有下面這些:1,用“者”“也”表判斷。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直接用“是”的很少)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 5,無標志,直接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那么你就可以根據句子意思和形式來判斷是不是判斷句了。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保谠恫渡哒哒f》)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保悏邸度龂荆T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保n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钡母袷健H纾骸拔ɡ菆D”、“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苯樵~結構作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于”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保ㄜ髯印秳駥W》)兩個“于藍”在翻譯時,都要放在動詞前做狀語。   第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如:“具告以事?!保ā妒酚洠椨鸨居洝罚┘础耙允戮吒?。”這種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動詞賓語,實際就是“以事具告(之)?!边€有一種要注意,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保n愈《師說》)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譯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狀語,又可譯為“生在我的前面”,作補語,一般來說仍作補語,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則一定要作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