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專家認為:厭食可由軀體疾病和精神因素引起,對幼兒來說,后者導致的厭食頗為多見。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厭食又稱神經性厭食。小兒神經性厭食形成的主要原因系不良的飲食習慣降低了少兒食物中樞的興奮性,與家長的不當喂養有著很大的關系。專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1、常獨自一人讓孩子先吃,不與家人一起進食,沒有飲食氣氛; 2、孩子進食時,父母或他人過分緊張地注視著,造成小兒精神緊張; 3、...
熱心網友
專家認為:厭食可由軀體疾病和精神因素引起,對幼兒來說,后者導致的厭食頗為多見。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厭食又稱神經性厭食。小兒神經性厭食形成的主要原因系不良的飲食習慣降低了少兒食物中樞的興奮性,與家長的不當喂養有著很大的關系。專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1、常獨自一人讓孩子先吃,不與家人一起進食,沒有飲食氣氛; 2、孩子進食時,父母或他人過分緊張地注視著,造成小兒精神緊張; 3、用種種許諾誘惑小兒進食或者用玩具逗小兒進食,降低了進食興趣; 4、孩子進食時注意力不集中,邊吃邊看電視或畫冊,抑制消化液的分泌,影響消化功能; 5、孩子拒食時,家長強迫其進食,造成孩子沒有正常饑餓感,不能引起食欲; 6、過量給孩子吃自認為高營養的食物,不注意變換食品花樣,忽視了食物的多樣化,造成飲食結構不合理; 7、讓孩子亂吃零食,特別是在飯前讓孩子吃冰淇淋、巧克力等零食,使孩子食欲下降; 8、有的父母生怕孩子撒了飯菜弄臟了衣服和居室,不讓孩子自己進食,使孩子食欲下降; 9、父母在喂孩子吃飯時,催著孩子快嚼、多吃,孩子稍有怠慢就發脾氣,或用威脅的口吻及方式強迫喂養,使孩子十分反感; 10、進食時父母嘮叨不休,數落孩子的錯誤,造成氣氛緊張和不愉快,抑制孩子的食欲。還有些家長對孩子的自由過于限制,強迫孩子學畫畫、彈鋼琴、背唐詩等,學得不好還要大聲斥責,從而造成孩子情緒低落而食之無味。 對神經性厭食的糾正,專家認為應該側重于心理治療,主要是消除上述種種不良因素,幫助兒童建立進食時的愉快情緒,促進胃腸道腺體的分泌功能和消化功能,增加食欲。具體方法如下: 1、通過解釋疏導孩子不良的心理因素,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孩子在自行進食時,父母不要訓斥孩子或包辦代替,更不要采用強制手段讓小兒進食,不讓小孩子邊吃邊玩邊看畫冊,也不應給小孩子多吃零食。 2、培養孩子進食興趣,盡量提供孩子愛吃的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對年幼兒童,可在大人協助下盡量讓孩子自己進食,增強進食興趣,促進食欲。還可安排孩子與年齡相仿的小朋友共同進食,并在進餐時給予適當的鼓勵和表揚。 3、進食前半小時不讓孩子做劇烈活動或聽緊張的故事,讓孩子集中精神進食。 4、當孩子不愿進食時,家長不必強迫進食,等孩子饑餓而有食欲時再進食。 5、對孩子進行鼓勵和獎賞。家長可記錄孩子每天的食物攝入量,這樣能清楚地反映孩子進食情況,當孩子飯量增加,則給予獎賞,如帶孩子郊游、看電視、講故事等。
熱心網友
不知道你的小孩幾歲,所以不好詳細解答. 我在這里把一些方法和應該注意的問題整理一下1、給孩子預備兒童專用的小碗,好處是 A、感覺任務容易完成 B、有一種“這是我的任務”的感覺,讓孩子愿意去吃“屬于小朋友自己的食物”。C、色彩鮮艷,可以讓孩子在進餐過程中有愉悅感。D、不會因為孩子動作的不熟練而打破盤子碗的現象,不會讓孩子對進餐有挫敗感.2、烹飪的過程中,注意色彩的搭配。可以在裝盤以...
熱心網友
不知道你的小孩幾歲,所以不好詳細解答. 我在這里把一些方法和應該注意的問題整理一下1、給孩子預備兒童專用的小碗,好處是 A、感覺任務容易完成 B、有一種“這是我的任務”的感覺,讓孩子愿意去吃“屬于小朋友自己的食物”。C、色彩鮮艷,可以讓孩子在進餐過程中有愉悅感。D、不會因為孩子動作的不熟練而打破盤子碗的現象,不會讓孩子對進餐有挫敗感.2、烹飪的過程中,注意色彩的搭配。可以在裝盤以后,用胡蘿卜切出小花放在盤子邊,或者其他的好做又好看的裝飾。只在一篇英文文章里看到的關于挑食的說法:1、孩子挑食,其實是父母強化出來的。 小孩子第一次見到某種食物而不吃,是正常現象,不一定是孩子不喜歡吃。就算吃幾次還是不愿意選擇那種食物,也有可能原因不在食物本身。通常,挑食的孩子,都是父母不斷提醒孩子,告訴孩子“你不喜歡這種食物”。如果你曾經這樣對孩子講:“雖然你不喜歡吃胡蘿卜,但是胡蘿卜很有營養,你必須吃。”或者當孩子面告訴別人:“我的孩子挑食,他總是不吃***和***。。。。”那么,孩子的“挑食”其實就是你“培養”的。 kaixin小的時候也不喜歡吃很多東西(能記得的有白菜和蘿卜)。但是,每次出門,父母都對別人說:“我家kaixin什么都吃,不挑食!”,搞得我不好意思在別人面前說不喜歡吃這不喜歡吃那,結果,很多東西吃得多了,也就喜歡啦!我現在可是真的不挑食,什么都吃。。。2、在建議孩子吃某種食物而孩子選擇了其他食物的時候,不要有特殊表現。因為孩子那樣做,不等于孩子就不喜歡吃你建議的食物。要給孩子進餐的自由。否則,如果吃飯的時候孩子都是被逼迫著吃這吃那,孩子就失去了對吃飯的興趣,就會“厭食”或“挑食”。 3、孩子拒絕吃某種食物以后,該怎么做? 在下次做飯的時候,可以仍然準備那道菜,仍然建議孩子吃。 注意:只是建議孩子吃。而且,自己也要表現出喜愛那道菜。孩子拒絕吃,不要發怒,不要犯愁,仍然快樂地吃飯,只是每次都會建議孩子去嘗試那道菜。 如果孩子確實不喜歡那道菜,那么找菜譜,換個做法,也許孩子就愛吃了。我們成年人對于自己沒吃過地東西,也不是很有嘗試精神,要能理解孩子拒絕嘗試新食物。但是,沒有人會一直拒絕嘗試別人很喜歡的東西的。。.4、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對食物的挑剔。有很多美食家父母,當孩子的面,說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這個咸了,那個淡了。。。結果就是,孩子只吃自己家做的那幾種食物。5、小心陷阱:不要給孩子下定義。 不要說孩子“挑食”,不要因為孩子上次拒絕吃某種食物,就說孩子不喜歡吃那種食物。也不要在孩子吃某種食物的時候興奮地說:“看,我家寶寶連***都肯吃!”那樣,孩子會覺得自己很傻。下次就不會再吃那些東西了。不要在飯桌上評價孩子的“吃飯表現”。吃飯本身,對孩子就是一種樂趣,不要去評價。孩子吃和不吃都是正常的,不需要評價。為了父母的評價而吃飯的孩子,是不會體會到吃飯的樂趣的。6、給食物好的定義。 比如,孩子不愛吃胡蘿卜,就跟孩子說,小白兔最愛吃的就是胡蘿卜了,對不對呀?我們***是小白兔,最愛吃胡蘿卜了。。。。7、給食物賦予知識。 第一次吃藕,外甥不吃。嘗了一口,說不好吃。姐姐想了想,用興奮的聲音(注意,是用興奮的聲音)對寶寶說:“寶寶,你知道嗎,這個東西是藕,‘藕斷絲連’的藕。你看,我把這塊藕夾起來,是不是有絲還連著呀?你要不要品嘗一下‘藕斷絲連’的感覺呢?”寶寶很興奮,雖然不明白“藕斷絲連”的用法和含義,但是他隱約也覺得這樣吃很好玩,于是,他主動要求吃“藕斷絲連”,每次問他吃什么菜,他都要吃“藕斷絲連”。呵呵。。。以后,孩子吃習慣了,就不覺得藕難吃啦!(本來也是好吃的東西呀,不知道小孩子靠什么來評價“好吃”和“不好吃”的。)8、給“不好吃”下定義。 如果,家長給“不好吃”的食物下的定義是:拒絕吃,那么,孩子就會拒絕吃自己覺得不好吃的東西。而如果家長的定義是:我原來也不愛吃,但是吃了幾次,居然就愛上這種食物了!孩子就會有興致和耐心多品嘗幾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