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夠詳細得給我介紹一下F1的歷史???

熱心網友

F1歷史十大經典賽事回眸 舒馬赫希爾之爭成永恒記憶  1、澳大利亞站(1994年11月13日)  邁克爾·舒馬赫王朝的開始。他和達蒙·希爾之間的車手年度總冠軍的爭奪到了最后1站。舒馬赫在比賽初段領先,但當時效力于威廉姆斯車隊的希爾漸漸趕了上來。舒馬赫在一個左彎轉向出錯,差點撞上護墻,希爾在緊跟著的右彎走了  內彎,結果兩人相撞并不得不都退出了比賽,舒馬赫以1分的優勢贏得了當年總冠軍?! ?、意大利站(1971年9月5日)  直到去年以前,這都是歷史上最快的一次分站賽。彼得·加汀以每小時超過150英里(約合241公里)的速度奪得冠軍,但這場比賽最特別的是車手沖線后,前5名之間的差距總共才0·6秒。當時的蒙扎賽道和現在不一樣,超車的機會很多,每圈比賽中都會出現反復好幾次超車的情況。  3、英國站(1957年7月20日)  這是英國車隊第一次在本土獲勝,而且冠軍賽車竟然由兩個本國車手駕駛。斯特林·莫斯先是領先,但26圈過后他的車子出現了機械故障。他的隊友東尼·布魯克斯把自己的賽車讓給了他開,這在當時的規則是允許的。兩人換車時莫斯已經落到了第9名。然而莫斯憑借高超的駕駛技術以及其他車手的機器故障,奪得第一。  4、圣馬力諾站(1994年5月1日)  這是一個悲劇性的周末。在排位賽中拉岑博格撞車身亡,比賽開始時的一次事故又讓觀眾受傷,不過真正的悲劇尚未開始。全世界最出色的車手塞納撞上了護墻,懸掛系統刺穿了他的頭盔。現在大家都不記得是誰贏得了當天的比賽,人們只記得:那天,塞納離開了我們?! ?、日本站(1976年10月24日)  8月份在德國站撞車后,大家都覺得勞達的賽車生涯結束了。但是6個星期之后他就重新回到了賽場上。在最后一輪的日本站中,比賽當日下起了滂沱大雨,勞達在僅僅2圈之后就退出。邁凱輪車隊的詹姆斯·亨特有很大希望拿下足夠積分從而獲得年度總冠軍——不過他在最后一圈才完成這個任務?! ?、英國站(1969年7月19日)  在63圈中,斯圖爾特和林特都前后緊貼著,難分難解。第三名的伊克斯竟已被他們兩人甩開了90秒之多。然后林特的車出現了故障,他不得不回到加油站去進行維修,最終只得到第四名。但人們普遍認同這是兩位同時代最偉大車手的一次最偉大的對決?! ?、摩納哥站(1982年5月23日)  比賽只剩下3圈,普羅斯特領先對手6秒,看起來一切都很好。然而一場陣雨使賽道變得非常濕滑,普羅斯特撞車了。里卡多·帕特里瑟超過了他,但是這位意大利人在一個下坡的時候失控撞上了護墻?,F在領先的是皮洛尼和德·瑟拉里斯了。然而故事還沒結束,最后一圈中,皮洛尼的法拉利賽車在隧道中出現了機械故障,人們期待著瑟拉里斯第一個沖線,但他的汽油耗盡。最后重新開上賽道的帕特里瑟贏得了自己的第一個分站賽冠軍?! ?、澳大利亞站(1986年10月26日)  距離比賽結束還有19圈,看起來曼塞爾是肯定會獲勝從而贏取年度總冠軍了。就算普羅斯特拿下這個分站賽,只要曼塞爾比尼爾森·皮蓋特名次高,曼塞爾的冠軍頭銜就跑不了??墒蔷驮诘?3圈,在長直道上曼塞爾的左輪爆胎了,兩部威廉姆斯賽車以200英里的時速沖過去,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普羅斯特搶走了當年的總冠軍?! ?、法國站(1979年7月1日)  這是雷諾車隊第一次獲得分站賽勝利,而且還是在法國本土由法國車手讓皮埃爾·賈布耶獲得的。不過這一切都被另外一位雷諾車手埃內阿爾諾和法拉利車手吉爾·維倫紐夫(前威廉姆斯車手杰克·維倫紐夫的父親)爭奪第二名的激烈戰斗掩蓋了。維倫紐夫在比賽初期曾獲得領先,但他的輪胎出了問題,賈布耶超過了他,阿爾諾也超了過去,看來他很快就會被兩部雷諾賽車甩開。但維倫紐夫終于還是沒被拉開距離,他和阿爾諾在最后幾圈里互相超車好多次,大家都屏住呼吸看他們兩人的表演,徹底忘記了前面的賈布耶。最后維倫紐夫以0·3秒的微弱優勢獲得第二名?! ?0、德國站(1957年8月4日)  全長14英里的紐博格倫賽道對車手們而言是終極測試,但胡安·米蓋爾·方吉奧卻是這條賽道的專家。在排位賽中這位阿根廷人駕駛著他的瑪莎拉蒂拿下了桿位,比賽之初一路領先,最多時比第二名快了30秒。然而在第12圈當他進站加油的時候,車隊工作人員出了紕漏,結果他反而落后法拉利的彼得·科林斯和麥克·霍斯隆50多秒。方吉奧掙扎了一段時間,但隨著車子的油量逐漸減少,他開始以驚人的速度追上去。法拉利的車手們也開始加速,但沒人能擋住方吉奧。在比賽還剩下1圈的時候他超過了法拉利的兩位英國車手并最終以3秒的優勢奪冠。最讓人吃驚的是他在比賽中的最快圈速竟然比他在排位賽時的車速還要快8秒!這場勝利確保了他的第5個年度總冠軍頭銜,不過也是他的最后一個。 。

熱心網友

這里地方太小了 說不清楚建議你在網上查查資料

熱心網友

1950-2005F1歷經半世紀風雨歷程 9大品牌輪胎伴其前行成長 F1新聞  [2005年6月30日 09:57]    要談到輪胎在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場上的風雨歷程,我們也有必要重新梳理F1這項賽事在半個多世紀中前行的腳印。  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奔馳制造出了第一輛汽油車 ——— 一臺裝配有0。85馬力汽油機的三輪車。僅僅兩年之后,從巴黎出發至凡爾賽的一場最高時速只有21公里的比賽,成為了汽車賽車史上的開山之作??梢哉f,賽車運動從汽車的誕生開始,就伴隨著汽車工業的成長而不斷發展。   之后的65年中,先后誕生了高登-貝納特大獎賽、巴黎-北京拉力賽、印地500和勒芒ACF大獎賽等種類繁多的賽事,其間國際賽車運動協會成立,并于1946年正式更名為國際汽車聯合會。   1947年被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斷的賽車運動獲得了復蘇,國際汽聯已經開始允許超級改裝賽車參賽。同時,“國際一級方程式大賽”也成為了現在的世界一級方程式大獎賽的前身。   1950年,國際汽聯將旗下的眾多賽事進行了整和,“國際一級方程式大賽”更名為“世界一級方程式大獎賽”,這一賽事成為了國際汽聯頂級的賽事之一。同時,這一年的4月10日,阿根廷車手胡安·曼紐爾·方吉奧駕駛瑪莎拉蒂賽車贏得了波城大獎賽的勝利,這是國際F1大獎賽歷史上的第一場比賽。一個月后,在英國銀石一個廢棄的軍用機場舉辦的第一屆英國大獎賽則是第一場注冊批準的F1大獎賽。這場比賽后,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正式誕生。   在隨后的55年當中,F1大獎賽總共舉行了733場比賽。當年駕駛著阿爾發·羅密歐158賽車取得年度冠軍的法里納也許根本無法想像如今全年565億觀眾為之瘋狂的盛況。   到2005賽季,已經55歲的世界一級方程式大獎賽的賽場上曾經出現過鄧祿普、倍耐力、固特異、米其林、普利司通、雅芳(AVON)、大陸(CONTI-NENTAL) 、英格爾伯特(ENGLEBERT)和火石(Firestone)等9個品牌的輪胎,有些曇花一現、有的功成身退、有的仍征戰在賽場之中。   與普通輪胎不同,F1賽車使用的輪胎設計壽命遠遠低于民用車輛1萬公里,就算在本賽季,輪胎的壽命也不會超過300公里。在F1賽車的輪胎中并沒有使用普通輪胎中常用的鋼絲,比賽所使用的輪胎完全由尼龍和聚酯纖維通過復雜的結構編制而成,它能在比賽中承受4到5個g的加速度和上百度的高溫。   而在上世紀50年代,有溝紋的窄胎是當時賽車輪胎的特點,所有賽車所使用的輪胎與民用車的輪胎幾乎沒有太大區別。在賽事開始之處,車手沒有太多的選擇,倍耐力輪胎成為了F1賽場上最常見的輪胎。隨著F1大獎賽的發展,鄧祿普、大陸、火石等輪胎也紛紛加入到車賽當中。   上世紀60年代末,參加F1大獎賽的賽車發動機排量由1500cc增至3000cc。為了解決車速飆升之后的安全和穩定性問題,輪胎制造廠商發現:沒有紋路的光胎能增大與賽道的接觸面積,讓賽車能以更高的速度過彎。于是,光胎這種當時的新技術便于1971年出現在了F1的賽道上。美國的兩個品牌固特異和火石也借機站住了腳跟。與此同時,賽車上也出現了前輪小,后輪大的輪胎布局。   不久之后鄧祿普退出F1大獎賽,只剩下美國的兩個品牌固特異和火石。當固特異逐漸在競爭中勝出的時候,米其林和普利司通分別出現在了賽道之上,但普利司通不久之后便退出了比賽。經過幾年的積累,米其林輪胎開始有了與固特異抗衡的資本,但仍不能徹底動搖固特異的霸主地位。即便是這樣,1989年鄧祿普的復出還是給F1車壇帶來了新潮流,他們推出的融點更低、抓地性能更好的排位胎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從1992年到1996年,固特異輪胎壟斷了F1賽場。隨后,國際汽聯針對不斷提高的車速作出了新賽季使用三條溝槽的干地胎的規定,此時統治了賽場30年的固特異由于與推廣人伯尼發生分歧而退出了F1賽場,讓位于普利司通和米其林。2000年,面對不斷刷新的車速紀錄,國際汽聯再次修改輪胎規格,F1賽車上2。5毫米深、間距5厘米的溝槽也增加到了4條。

熱心網友

F1的歷史,新浪這個方面做的還可以...你可以看到f1.sina.com.cn頁面里面有個史海沉溝...F1的輝煌歷史,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希望他們越做越好,希望能各個方面的數據比較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