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龍翔九天:小一點的膽囊息肉如何辨證應用中藥?您一定知道,并請問怎么聯系您?謝謝
熱心網友
得了膽囊息肉是否一定要治療?貴陽市華烽醫院主治醫師 張少武 膽囊息肉大體分三種。膽固醇性息肉為多發性,直徑一般不超過3mm,不會癌變,所以不必治療;炎癥性息肉是在膽囊炎癥背景上產生的多灶性粘膜增生,雖然很少癌變,但如果膽囊炎癥時間長,影響到生活質量,還是切除為好;第三種是真正的息肉,一般為單發,大小不等,超過10mm易癌變,應特別警惕。有以下情況要及時手術:(1)年齡較大的病人...
熱心網友
得了膽囊息肉是否一定要治療?貴陽市華烽醫院主治醫師 張少武 膽囊息肉大體分三種。膽固醇性息肉為多發性,直徑一般不超過3mm,不會癌變,所以不必治療;炎癥性息肉是在膽囊炎癥背景上產生的多灶性粘膜增生,雖然很少癌變,但如果膽囊炎癥時間長,影響到生活質量,還是切除為好;第三種是真正的息肉,一般為單發,大小不等,超過10mm易癌變,應特別警惕。有以下情況要及時手術:(1)年齡較大的病人;(2)單發息肉或少發的息肉,直徑大于8mm;(3)近期B超檢查發現息肉長大明顯;(4)近期出現膽囊區隱痛或疼痛。實際上,以息肉大小來決定是否手術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錯誤的。息肉不會告訴你何時會發生變化,而一旦出現臨床癥狀或B超提示癌變,則往往已為時太晚,這方面的教訓并不少見。可喜的是,隨著人們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防病意識的增強,特別是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的出現,使得膽囊息肉癌變的發生率明顯減少。膽囊息肉不可怕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教授 張柏和 謝雨是上海市某公司的會計,今年29歲。前幾天在單位組織的體檢中,醫生告訴她,在她的膽囊上發現長了膽囊息肉。檢查結果讓謝雨感到很擔心和無所適從:膽囊息肉是否需要手術?會不會癌變? 隨著B超技術檢查的普及,像謝女士一樣被提示患有膽囊息肉病的人越來越多。這種提示給予人們的概念是模糊的,不分真假,的確讓人擔心。 膽囊壁良性腫瘤的命名比較混亂。以往的醫學書籍中,將膽囊的良性腫瘤籠統地稱為乳頭狀瘤,或息肉。近年來習慣稱為膽囊息肉樣病變。到目前為止,有關膽囊良性腫瘤的命名和分類尚有爭議,并未統一。我們還是以自己的實踐經驗習慣,將膽囊的隆起樣病變分為良性腫瘤性病變和非腫瘤性病變(或稱為假瘤)兩種,前者以腺瘤為主,后者以膽固醇息肉為最多見。 膽囊良性腫瘤(腺瘤)是來自膽囊上皮的良性腫瘤,約占膽囊良性病變的23%,約占同期膽囊切除的1%,女性比較多見。部分病例會同時伴有膽囊結石。膽囊腺瘤大多數為單發,少數多發,可發生在膽囊的任何部位,平均直徑5.5士3.1毫米,大多數腺瘤小于10毫米,此類腺瘤有較高的癌變率,隨著腺瘤的增大惡變率增高,也有人將其稱為膽囊癌的癌前病變。 膽囊的假瘤又稱為非腫瘤性病變,主要包括息肉、增生性病變和組織異位病等,其中膽囊息肉最多見。膽囊息肉分為膽固醇息肉和炎性息肉兩種,其中膽固醇息肉占67%。膽固醇息肉是膽固醇代謝紊亂的局部表現,此類息肉并非真性息肉,而是膽固醇結晶粘附在膽囊壁上形成類似息肉樣的表現,可發生在膽囊任何部位(少數病例可能有膽囊結石)。其外觀呈黃色分葉狀或呈桑椹樣,柔軟而易脫落。息肉大小不等,一般為3~5毫米,絕大多數直徑小于10毫米。炎性息肉可單發,也可多發,直徑約3~5毫米,常伴有膽囊的慢性炎癥。 臨床對真性息肉(腺瘤)或假性息肉(膽固醇性)的診斷并不困難,有經驗的醫師根據B超、CT等影像學資料可以做出準確的判斷。一般認為,息肉的直徑大于10毫米時(特別是單發的息肉),患者可接受手術治療,因為切除病變膽囊是目前唯一有效預防膽囊癌發生的措施。 對于那些小于10毫米、又無明顯臨床癥狀的多發病變,可暫不手術,但要定期做B超觀察隨訪。如果認定是膽固醇性的息肉,可服用有利于膽固醇代謝,有利于膽囊排空的藥物,如肝得健、普拉固、益肝靈、熊去氧膽酸(優思弗)等,可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同時,患者還要忌油膩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