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中秋節的來源有好幾個版本,誰知道呢?
熱心網友
中秋節的起源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節日這天,有拜月、賞月、祭月、吃月餅之俗。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十五日祭月,香燈品供之外,則團圓月餅也,雕西瓜為蓮瓣,摘蘿卜葉作娑羅。" 關于中秋節風俗的由來有各種說法:①據史籍記載,在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并將農歷每季中的每個月的十五日,分別稱為"孟"、"仲"、"季"。八月十五日,居于秋季的正中,故稱為"仲秋"或"中秋"節。②古代,由于長期戰火綿綿不息,造成了國破民窮,妻離子散。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常常以月寄情,望月思鄉,懷念親人。③古時候,由于人們對宇宙間的自然科學缺乏了解。便將"月缺月圓"作為"悲歡離合"的象征,由此幻想到月宮里,一定有什么神仙菩薩,祭拜他們可以保佑自己。所以,在民間逐漸形成了祭月、拜月的儀式和賞月吃團圓月餅的風俗習慣了。
熱心網友
中秋起源 中秋節是遠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漢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晉時亦有中秋賞月之舉,不過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將中秋與儲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并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云外。間里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吳自牧《夢梁錄》說:“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燒不絕。”更有意思的是,《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于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蠟兔之形。”“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云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也。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同時這五百多年中還推出“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于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也是孝敬父母的日子!別忘了多關心爸爸媽媽一點!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 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 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 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 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后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
熱心網友
首頁 新聞 體育 娛樂 視聽 財經 科技 汽車 房產 游戲 天氣 短信 郵箱 搜索 導航 333jiushitian 安全退出 [被阻止內容] 新浪首頁 文化 探索發現 正文 發現:中秋節是舶來品? 新羅中秋早于中國唐代 -------------------------------------------------------------------------------- 2005/03/30 11:28 中國新聞網 據北京科技報報道,去年9月,韓國政府和江陵市就“江陵端午祭”申遺問題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提出申請。韓國政府的這次申遺活動引起了中國人的極大關注。因為中韓兩國不僅端午節日期相同,而且中秋節和春節日期也相同。 端午節的事情還沒有整明白,中秋節的問題似乎已經擺在了桌面上。中國的中秋節,民間稱作“八月十五”,這一點與韓國相同,兩個中秋節,誰先誰后?近來,山東教育學院 的劉德增教授對中國中秋節的淵源進行了考證,在一篇論文中他指出,在唐代,中國的中秋尚無節日性質,八月十五中秋賞月僅是少數文人學士的雅興,中國的中秋節應來源于新羅。 新羅中秋早于中國唐代 中國傳統的中秋節的核心內容是家人團聚賞月,而韓國人的八月十五日之節是一個豐收和感恩的節日,這一天他們要擺設宴席,各家要在家庭墓地舉行紀念儀式,晚上要共賞圓月。 劉教授在論文中指出,要考證中國中秋節的來源,必須要提到一個日本和尚圓仁。莆淖誑扇?公元838年)圓仁在唐朝歷時9年零2個月的求法巡禮,其撰寫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唐朝某些節俗的記載極為詳細。 其中記載的與新羅僑民度過的中秋節,可知當時新羅已經有“八月十五”之節,是從新羅戰勝渤海的慶典演化而來,對此,中國文獻也有記載,不過中國文獻所記載之新羅八月十五之節戰爭慶典色彩較濃。 唐代以前中秋并非節日 國內的學者大多認為,中秋節起源于唐代。而南北朝時江陵人宗懔編寫的《荊楚歲時記》詳記了當時荊楚一帶的時令節日,該書上記載八月份并沒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最主要的節日之一,為何該書卻沒有記載?清代學者王謨就認為,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不記八月十五中秋節,不是因為荊楚一帶沒有此俗,也不是宗懔的原著有,后來散佚,而是至唐代尚無中秋一節。 劉教授在他的文章中指出,實際上,唐代中秋尚無節日的性質,八月十五中秋賞月僅是少數文人學士的雅興。 檢索《全唐詩》,詠八月十五中秋之詩,共有111首,這111首詩的主題,一是玩月、望月、賞月。二是感懷歲月不再,思念友人。第二個主題往往與第一個主題合二為一。這些詩未有以家人團聚這種性質的中秋節記載。 中國人吃月餅源自新羅 月餅是中國傳統中秋節的標志性食品,大多數學者認為,民間吃月餅與元末漢族人反抗蒙古族的統治有關。 而劉德增教授認為,“月餅”之名最早見于宋末元初人周密的《武林舊事》,這本書記載了南宋的典章制度與杭州的山川風俗。所以“月餅”之名最遲南宋時已經有了,而唐朝的新羅僑民在八月十五節慶時就已經設“馎餅食等”。 “馎”實際上就是湯餅的一種。在唐代,湯餅是生日宴會上具有標志性的食物。所以,新羅人八月十五節慶“設馎餅食等”當為中秋節吃月餅的源頭。(張星海) (責編:幽山)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發現之旅新聞 【評論】【推薦】【大 中 小】【打印】【關閉】 免費點歌祝福 別出心裁! 相關鏈接 中秋長假取代黃金周 傳統節日能否成為法定假日2005-03-18 10:45:00 人大代表再次建議讓除夕清明端午中秋成為假日2005-03-11 17:33:13 60多位委員聯署提議將清明中秋設為法定假日2005-03-11 11:15:10 人大代表:中秋節等4個傳統節日應設為法定假日2005-03-10 08:30:50 政協委員:把清明中秋增設為法定假期2005-03-09 17:03:00 張國良委員:清明中秋該不該定為法定假日2005-03-09 13:50:00 馮幸耘委員建議 將除夕清明中秋定為法定假日2005-03-09 09:09:00 沈陽司法局副局長遞交提案:中秋節成法定假日2005-03-08 12:59:48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聞標題新聞全文專題搜索圖片搜索文化頻道 熱 點 專 題 日本謀任常任理事國第24屆香港金像獎2005中國國際時裝周房貸利率上調本田雅閣婚禮門事件騎士號帆船歐亞航海房價高難道錯在百姓京城1800個樓盤搜索《新浪之道》連載 企 業 服 務 投資二萬年利高的驚人 美國技術辦小廠賺大錢 關注十大致富行業之首 做一方代理成一世富豪 中國首家情侶專賣招商 美國人教育孩子的行業 路氏鞋包配家家好生意 開迷你園藝店年利20萬 不需門面一部電話創業 暴利:一部電話打天下 05年投資賺錢好項目! 攻克皮膚病還靚麗肌膚 拯救-痛風-高血壓人 腎病。糖尿病。痛風一絕 高血壓不用長期服藥了 春意融融 更多 [戴佩妮] 你要的愛 [S。H。E ] Super Star [李圣杰] 癡心絕對 [刀 郎] 沖動的懲罰 [翻唱原音] 暗香(抒情) 鈴聲搜索: 更多 江南 老鼠愛大米 值得 緣份的天空 兩只蝴蝶 無所謂 緣份的天空 ColorfulDays 又下雪了 夏蟲 了不起 沒時間 白樺樹 很愛很愛你 刺激2005 ⊙ 分類信息 出口商機,一網打盡!! 立の本環保電池出租店 讓濕疣、皰疹不再復發 ·做一個縣,賺一百萬 ·千百度花坊,利潤驚人 ·高血壓人要“解放” ·與狼搏斗的醫學泰斗 ·投1。8萬辦廠利潤驚人 ·哇!電池出租年利百萬 ·讓濕疣皰疹不再復發! ·最新的醫藥健康資訊 ·腰纏萬貫不如開個小店 ·千元投資:年賺百萬! ·專業隆胸讓我“挺”放心 ·新年新業 新浪創業! ·開唐林香燒雞烤鴨店 ·開牛仔專賣店賺錢特快 ·專家談銀屑病、白斑病 ·新浪會展新年送大禮 --------------------------------------------------------------------------------文化頻道意見反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359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版權所有 新浪網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 。
熱心網友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