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博弈的英文為game,我們一般將它翻譯成"游戲"。而在西方,game的意義不同于漢語中的游戲。在英語中,即是人們遵循一定規則下的活動,進行游戲的人的目的是使自己"贏"。奧林匹克運動會叫OlympicGames。在英文中,game有競賽的意思,進行game的人是很認真的,不同于漢語中游戲的概念。在漢語中,游戲有兒戲的味道。對于游戲的喜歡或是在游戲中體會到贏的滋味,這是西方人對于博弈這一概念的最初的理解,而在我們所理解的游戲中,西方的概念和我們是不同的。我們的游戲是一種純粹的娛樂,而在英文中的game的含義,卻是指這種游戲是在一定規則之下的活動,而目的是要自己贏。于是對于我們所理解的游戲這樣的玩的味道太濃,很難會讓這門學科失去嚴肅性。于是,我們內在它的后面又上加上了一個詞thory,使得博弈有了理論的色彩和意味,于是所謂的博弈就是gametheory。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要說的博弈論。而在實際上所謂的博弈是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情。我們有位年青的學者舉了一個淺顯的論述來說明什么是博弈,那就是當一個房間突然起火的時候,火勢很大,無法撲滅,你要選擇一個逃生的出口。是和他人一樣還是你自己選擇了一個能夠逃生的門,這個過程抉擇實際上就是一次博弈。如果你選擇的門是多數人選擇的,那么你將喪生,而你選擇了一個不為人們看好的門,而逃生或許你就是幸運的。看看博弈是多少重要的事情,它和你的生死有關。社會由不同的人群的集合體所構成。不同的人群集合體形成不同的結構,一個結構中的群體之間的相互作用(interactions)就構成一個博弈。這個博弈是廣義上的。社會中有不同的文化,人類有文明、道德,如果說文明、文化、道德是宏觀的社會現象,那么還存在著微觀的社會現象,如:群體為什么有合作又有不合作?為什么人群之間或集團之間有"威脅"或"承諾"等等,這些都是博弈論研究的對象,博弈論對這些現象作出解釋。
熱心網友
博弈,古代稱下棋為博弈,最早是下“六博棋”,后來是下圍棋、象棋
熱心網友
博弈論是數學,更確切地說是運籌學的一個分支,談經論道自然少不了數學語言,外行人看來只是一大堆數學公式。好在博弈論關心的是日常經濟生活問題,所以不能不食人間煙火。其實這一理論是從棋弈、撲克和戰爭等帶有競賽、對抗和決策性質的問題中借用的術語,聽上去有點玄奧,實際上卻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博弈論大師看經濟社會問題猶如棋局,常常寓深刻道理于游戲之中。所以,多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入手,以我們身邊的故事做例子,娓娓道來,并不乏味。話說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殺,財物被盜。警方在此案的偵破過程中,抓到兩個犯罪嫌疑人,斯卡爾菲絲和那庫爾斯,并從他們的住處搜出被害人家中丟失的財物。但是,他們矢口否認曾殺過人,辯稱是先發現富翁被殺,然后只是順手牽羊偷了點兒東西。于是警方將兩人隔離,分別關在不同的房間進行審訊。由地方檢察官分別和每個人單獨談話。檢察官說,“由于你們的偷盜罪已有確鑿的證據,所以可以判你們一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個交易。如果你單獨坦白殺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個月的監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檢舉,那么你就將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個月的監禁。但是,如果你們兩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們都要被判5年刑。”斯卡爾菲絲和那庫爾斯該怎么辦呢?他們面臨著兩難的選擇——坦白或抵賴。顯然最好的策略是雙方都抵賴,結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兩人處于隔離的情況下無法串供。所以,按照亞當·斯密的理論,每一個人都是從利己的目的出發,他們選擇坦白交代是最佳策略。因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很短的監禁———3個月,但前提是同伙抵賴,顯然要比自己抵賴要坐10年牢好。這種策略是損人利己的策略。不僅如此,坦白還有更多的好處。如果對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賴了,那自己就得坐10年牢。太不劃算了!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應該選擇坦白交代,即使兩人同時坦白,至多也只判5年,總比被判10年好吧。所以,兩人合理的選擇是坦白,原本對雙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賴)和結局(被判1年刑)就不會出現。這樣兩人都選擇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結局被稱為“納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