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對付多少枚來襲導彈?對付多少架飛機同時來襲?

熱心網友

美海軍航母編隊的防御能力 在1996年的臺海危機中。美海軍兩個航母戰斗群在臺灣東北海域起到了有效的威懾作用。 但在許多人認為美海軍的航母戰斗群在防御能力上有嚴重的缺陷。 1)在核戰中生存機會是零。這是前蘇聯關于航母的防御缺陷的分析。這一觀點認為由于核武器尤其是火箭核武器的發展,航母的生存戰場能力十分弱。對此赫魯小夫曾經直言不諱地向尼克松陳述。戈爾什克夫更從實踐上將這一觀點發揮到了及至。這也是前蘇聯海軍沒有一艘美國意義上的航母的一個原因。前蘇聯認為海軍在核時代下并不具有馬漢所規定的海軍的意義,因為對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使用海軍會引發全面的核戰爭。而龐大的航母只會成為火箭核武器的活靶子。由于這一觀點基于蘇式的“全面核戰爭理論”,所以本人并不贊同這一觀點的實用性,因為在中國未來所面臨的沖突中,戰爭的模式很可能仍是“在核武器威懾下的有限常規戰爭”。 2)防空能力依然不足。航母雖然使艦隊擁有了一定的空中能力,但是由于以下原因航母在現代空軍面前依然是脆弱的。 a)艦空導彈只是一種被動防御手段。雖然現代的艦空導彈有很大的發展,但是由于攻擊空中目標固有的困難,根本不可能依賴有限的艦空導彈去保衛艦隊的安全。實際上,今天美國依然實用航母作為艦隊的核心已經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 b)在同樣技術水平上,空軍裝備的飛機的質量“永遠”要高于航母上的飛機。原因很簡單,航母上的飛機要依賴于有限空間作為基地,而空軍的飛機則以陸地為依托。以美軍為例,海母上裝備的F-14性能明顯不如空軍的F-15,最后居然換裝F-15的發動機和雷達。即使這樣F-14D的對地攻擊能力仍然不如F-15E。 所以美國海軍決定淘汰F-14,雖然格魯門公司有一整套F-14的改進方案。F-18在空軍中沒有同量級的飛機可以比擬,但從整體能力來看F-18A/B大致相當于MIG-29的早期型號,而F-18C/D大致和MIG-29的改進型相當。 c)雙拳難敵四手,好漢架不住人多。讓我們看看美國人認為航母的薄弱之處是什么。有一個著名的游戲《F-14》,里面關于對空防御的一節是我最頭痛的。扮演F-14得駕駛員的我會面對象馬蜂一樣迎面而來的蘇聯轟炸機,而且他們處于不同的高度。在低空有Tu-26(又稱Tu-22M),在中空有Tu-95和Tu-16,在高空還有Tu-26。在轟炸機的間隙中還不時有MIG-31和Su-27一類的遠程戰斗機來騷擾你。要保護航母不遭受那些蘇聯飛機的轟炸,最好的辦法是在它們發射導彈之前將它們擊落。但這是十分困難的,要知道一般航母上的截擊機的巡邏圈是以航母為圓心半徑400km的圓,而航母上最多可同時實用得截擊機只有50架。按每架載彈8枚(2不死鳥,4麻雀,2響尾蛇)中有4枚(2不死鳥,2麻雀)可以用來攔截轟炸機,如果命中概率是25%(這要高于這類導彈的實戰記錄許多倍),如果對方有50架轟炸機和50架遠程戰斗機,那么你的航母肯定完了,因為在你擊落一些轟炸機的時候,另一些已經沖進了你的防御圈。后果是什么呢?滿天的AS-4,AS-5,AS-6!不要想你的宙司盾巡洋艦了,它們自顧不暇。要知道一架Tu-95至少可以掛載8枚以上的大型反艦導彈AS-6!象Tu-26這樣專門用來打航母的轟炸機,發射起導彈來簡直象下蛋! 3)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航母是讓人看了聽了就害怕的東西,但還有一種你越看不見越聽不見就越害怕的東西--潛艇! 由于識別水下目標十分困難,航母編隊中的潛艇一般在距離航母很遠的水下進行警戒,而且在有美軍潛艇的地方,美軍的反潛飛機(S-3)不會采取任何反潛行動(這是美海軍的做戰條例)。所以一旦有一艘類似于奧斯卡級的潛艇(此級一直被蘇聯海軍用于反航母用途)被露掉那又將是一場災難。特別是編隊在向目標海域高速行進得過程中,由于護航潛艇會隨編隊一起機動,這會使得護航潛艇的位置完全暴露,這樣反潛將完全依賴反潛飛機,但是反潛飛機的做戰效果與其滯空時間直接相關,如果有敵國的截擊機進行干擾性的攻擊,那么反潛的效果就是0,更不用說在敵國空軍的一次大規模突襲之后了。更重要得是,在有噪音干擾的情況下,潛艇反潛實際上是句空話,一艘跟在漢級潛艇后面500處的Kilo級在聲納里就是不存在的。而一般的反航母潛艇的導彈射程最近的也有300km,而且備彈最少有10枚。所以在重要的海峽附近處于埋伏狀態的反航母潛艇是相當危險的。如果有其它潛艇再來以布雷相配合,航母即使不死,做戰效果也會近乎于0。 4)反彈道導彈能力是0。八十年代,前蘇聯曾經向黑海發射過六枚SS-20,西方認為其目的是實驗彈道導彈的反艦能力。依照當時的技術水準,可能實驗并不成功。但隨著新一代可變軌戰術彈道導彈進入實用階段,航母將成為最優秀的靶子。如美國的潘星2導彈,它使用末段主動雷達彈道修正,簡直就是專用得反航母彈道導彈。 要知道,彈道導彈出了大氣層的那一段,艦用雷達是根本無法使用的。而且一般彈道導彈重入段的彈道幾乎是垂直的,這樣從40KM的高空落下來最多只有1分鐘。除了等死還能干什么? 綜上,中國完全可以有能力與美國的航母編隊對抗,但是需要 1)50架類似于Tu-26的先進轟炸機(載射程300km的遠程超音速巡航導彈)只要能做50m,1M突防和25000m,2。5M突防。 2)50架類似于MIG-31遠程戰斗機,和轟炸機編隊使用,用來分散航母上的截擊機的注意力。只要能帶8枚遠程空空導彈。 3)10艘類似于奧斯卡級的潛艇,用于偷襲。 只要能攜帶20枚能快速發射的射程為300km的超音速反艦導彈。 這樣一支海空混合力量對付一個航母編隊可以說是輕而易舉。更重要得是,只要50架上述的轟炸機,日本海軍就死定了。當然上述裝備差不多就是前蘇聯太平洋艦隊的可以用來打擊美軍航母的全部家當(不含水面艦只裝備的遠程反艦導彈)。 。

熱心網友

簡單說,算的上世界最強的!

熱心網友

你們都從哪粘貼的啊,太多了。

熱心網友

美國航母戰斗群   美國海軍航母戰斗群的主要任務有4個:一是遠洋作戰,全球部署,使用戰術核導彈、艦載飛機和遠程導彈實施戰術/常規威懾?二是前言展?縱深防御,快速部署和靈活反應,以支持國家政治、軍事和外交政策,保證國家的全球利益,在局部戰爭、武裝沖突和低強度戰爭中,確保優勢和勝利。三是與敵海軍兵力爭奪作戰海區和戰略海域的制空制海權,封鎖和控制66個重要咽喉通道,保護海上交通線,轟炸和襲擊敵港口,基地等岸基軍事設施和重要軍事目標,掩護和志愿海軍陸戰隊登陸作戰。     80年代以來,美國海軍指定了防空(AAW)、反潛(ASW)、攻擊(ST)、反艦(ASUW)、兩棲戰(AMW)、水雷戰(MIW)和后勤支援(LOC)等7種新的作戰模式。并據此確定了兩種典型的作戰編成:航母戰斗群(CVBG)和水面戰斗群(SAG)。前者以航空母艦為核心,配以水面護航兵力、核潛艇及后勤作戰支援艦艇等,主要使用飛機和中遠程導彈對敵海上、空中和地面目標實施攻擊?后者以戰列艦為核心,配以水面護衛兵力,主要以直升機,中、遠程導彈和大、中口徑火炮對敵陸、海目標進行轟擊。   航母戰斗群的作戰編成一般根據使命任務和威脅環境確定。一個具有較高作戰效能和生存能力的航母戰斗群均具有防空、反潛、反艦和對岸攻擊等作戰能力。美國海軍航母戰斗群有3種典型的編成:在低威脅區巡邏或顯示武力時,一般使用以1艘航母為核心組成的戰斗群(稱為單航母戰斗群),通常配有4艘防空型導彈巡洋艦、4艘反潛型導彈驅護艦和1~2艘攻擊型核潛艇?在中等威脅區實施威懾時、制止危機和參與低強度戰爭時,通常使用以2艘航母為核心組成的戰斗群(雙航母戰斗群),配以8艘防空型導彈巡洋艦和驅逐艦、4艘反潛型驅護艦和2~4艘攻擊型核潛艇?在高威脅區參與局部戰爭或大規模常規時使用以3艘航母為核心組成的戰斗群,配以9艘防空導彈巡洋艦和驅逐艦,14艘反潛型驅護艦和5~6艘攻擊型核潛艇。根據使命任務,航母戰斗群還可和水面艦艇戰斗群混合編成。如1987年,美國海軍為海灣商船護航、在阿拉伯海實施武力威懾時,用的就是這種編成。目前,美國海軍典型的編成是以2艘航母為核心組成的雙航母戰斗群。  作戰縱深   航母戰斗群在各大洋游弋,隨時面臨來自空中、海面、水下和電磁四維空間的威脅,因此,必須攻防高舉,既有強大的威懾力和突擊力,又具有嚴密的自身防御能力和強大的生命力。目前,美國航母戰斗群從偵察預警到攻擊掩護,均實現了空艦一體化、密切協調的攻防配系,具有攻防縱深大、層次多和火力強的特點。一個典型的雙航母戰斗群,通常采取遠中近三層攻防火力配系,其中、第一、二層攻防配系用于對敵攻擊和保護整個航母編隊安全,第三層則主要是戰斗群內各作戰單元的自身防衛。其配系及能力如下: (1)第一層:外防區,又稱縱深防區,距母艦185~400公里。在此層防御區中,探測設備為軍用偵察衛星、2個預警機中隊的8架E-2C預警機、2個偵察機中隊的6架RF-14A或RF-4F偵察機。此外,戰斗群內的SPY-4A艦載遠程對空搜索雷達也可擔負一定的防空預警任務。   主要作戰兵力為航母艦載機,包括4個中隊近50架攜有空空導彈的F-14“雄貓”(Tomcat)戰斗機和F/A-18“大黃蜂”(Hornet)戰斗/攻擊機,以執行驅逐敵戰斗機、奪取并保持艦隊制空權、截擊敵轟炸機和攔截來襲巡航導彈等任務,作戰半徑700公里以上。6個中隊約70架A-6E“入侵者”(Intrude)和A-7E“海盜”(Corsair)攻擊機,主要執行攻擊敵睡眠艦艇和轟炸敵縱深地面目標的任務。2個中隊約20架S-3A/B“北歐海盜”(Viking)反潛機,配合P-3C“獵戶座”(Orion)岸基大型反潛巡邏機和戰斗群中的攻擊型核潛艇在1000公里艦隊活動范圍內的海域實施反潛作戰。2個中隊約8架EA-6B“徘徊者”(Prowler)電子戰飛機可配合攻擊機和戰斗機出擊作戰,實施電子干擾和壓制。戰斗群內各平臺所攜約350枚“戰斧”(Tomahawk)巡航導彈可對460公里以內的水面艦艇或2500公里以內的敵地面目標實施常規或核攻擊。 (2)第二層:中防區,或稱區域防御區,一般距母艦45~185公里。此層防御區中,主要探測設備為艦載預警機、偵察機、艦載SPY-1A相控陣雷達、SPS-43及SPS-49等遠程對海對空搜索雷達。主要作戰兵力為艦載區域防御武器和艦載直升機,戰斗群中各平臺攜約330枚“戰斧”巡航導彈和約290枚可潛射、空射或空投的射程110公里的“魚叉”(Herpoon)中程反艦導彈,擔負主要的艦隊反艦任務。各護航艦艇所攜近600枚射程45-120公里、速度2。5馬赫的“標準”(Standard)I/U型導彈,主要對來襲敵機和導彈進行中空攔截。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在執行防空反導任務時,可部署在母艦外圍,對來襲的飛機和導彈實施電子干擾,使攻擊失效。戰斗群各護航艦艇所攜約40架直升機,主要擔任中程反潛作戰任務,兼顧執行目標指示和搜索救援任務。 (3)第三層:內防區,或稱為點防御區,防御縱深距母艦0。1~45公里。在此層防御區內,主要探測設備為各種艦載雷達,主要作戰兵力為艦載點防御武器。戰斗群中各護航艦艇所攜600枚“標準”防空導彈,可有效的攔截中距離的來襲飛機和導彈。當目標接近至距艦隊約15公里時,可使用約150枚“北約海麻雀”點防御導彈和約20座高平兩用炮進行攔截。最后一道防空反導防線由約30套“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和RBOC電子戰系統組成“密集陣”可對100~200米的低空掠海目標進行末端攔截。戰斗群內各艦所攜共約220枚MK46、MK44魚雷和160枚“阿斯洛克”(ASROC)反潛導彈,可對10公里內的敵潛艇實施攻擊。 =========================以雙航母戰斗群為例,有12套宙斯盾系統,可以同時攔截120X2=240枚導彈,有100架F-14和F-18,可以同時攔截100X2=200枚導彈,加起來可以同時對付440枚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