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一畝三分地”來源于這個典故:  大清王朝入關,承繼大統。但人心思漢,那滿洲小皇帝順治,也不是吃素的。你不就是漢人嗎?我們地處東北,尚是不開化之夷狄,打獵吃獸。好吧,我這回也來個種田務農。于是,他就叫人在北京城的東北郊,劃出一塊地來,每到種田季節,他就扛著鋤頭、擔著水桶,來親自當一回Farmer。他所耕種的這塊地正好是一畝三分,只屬于他自己的種地范圍,別人不得來種。他想做個樣子,讓天下百姓看看,他滿洲人當皇帝和漢人一樣,都是提倡務農的。這就是此典故的來歷,同志們知道這一畝三分地在哪里嗎?就是現在的地壇,不信你去丈量一番,此壇之面積恰是一畝零三分。這個典故也有這樣來描述的:滿族原來是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1644年建立清王朝之后,為了及時了解農時,熟悉節令,皇帝便在驚蟄時節乘龍輦從正陽門到先農壇耕地。當時劃出的這一塊地叫“演耕田”,每年由皇帝、皇后演示“親耕”,表示普天之下該種五谷了,并以此顯示其對農業生產的重視。這種做法世代沿襲,他人不得將地改作它用。當時皇帝“親耕”的這塊地恰好為“一畝三分”,于是,人們推而廣之,將個人利益或個人勢力范圍稱為“一畝三分地”。  “一畝三分地”還與二月二的“龍頭節”有關,請參閱下文對“龍關節”的介紹:  農歷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名曰“龍頭節”。   據說這個節日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農歷二月初二這天,“皇婚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后來,黃帝、唐堯、夏禹等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做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在二月初二這天,舉行盛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的來歷。   龍頭節這天,北方農村家家都要做餅,稱作“龍鱗餅”,說龍有了鱗就不會受凍。還要做面條,叫“龍須面”,為的使龍在新的一年里更健壯有力。再就是“煮豬頭”,這豬頭都是在臘月里殺豬時割下來,割下后就吊在房梁上,直等到二月二這天才摘下來洗涮蒸煮——家家院子里都彌漫著肉香,以等待龍的醒來。據說,這天如果龍還沒醒,那轟轟的雷聲就要呼喚了。醒來的龍,人們都爭著往家里引。早晨很早就到河邊去挑水,一路上還撒谷糠或灶灰,一直到院落里。引龍敬龍,為的是求得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有句諺語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于是過“龍頭節”的時候,家家院落里還要“畫倉子”,人們手里拿個小盒兒,里邊裝滿灶灰,然后一把一把地在院中撒畫,先畫出尖尖的倉頂,再畫鼓鼓的倉肚,最后畫倉門,門是很小的,像個寶葫蘆。然后抓些五谷雜糧放在倉子里,上面還要壓個小石頭,以防雞、鳥來食。   龍抬頭了,蟄伏了一冬的動物開始蘇醒,害蟲也蠢蠢欲動,所以人們在慶賀龍抬頭的時候,又有抑制害蟲的習俗。這天,家家都要“煎年糕”,把年糕放在鐺子里煎來煎去,每回都要翻上幾次,據說,這樣寓意煎死害蟲,它就不會糟蹋莊稼了。   如今,農村家家戶戶豐衣足食,過“龍頭節”的人又多了起來,人們不是寄希望于“龍抬頭”,而是啟用這個古老的風俗,作為一項娛樂活動來活躍文化生活,給節日再添一點喜慶氣氛。

熱心網友

一畝等于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