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平穩較快發展的經濟

熱心網友

"穩健"的貨幣政策適合什么樣的經濟 發布日期:2004-11-11 11:55:31 作者:鋼鐵商務 出處: 貨幣政策在西方發達國家應用已經非常成熟,它主要是貨幣當局通過對貨幣方面的調控來影響一國經濟,達到經濟穩定增長目的。在西方主要有兩大理論,一是凱恩斯主義的"相機抉擇"機制,即政策實施和經濟狀況反向操作,經濟過熱,則緊縮貨幣,通過縮減信貸規模和提高利率水平,從而抑制過熱的需求;反之,經濟蕭條,通貨緊縮,則用擴張性貨幣政策,以刺激需求;如經濟運行較為平穩,則可選擇中性貨幣政策,也即所謂的"穩健"的貨幣政策。二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興起的貨幣主義學派,政策主張"單一規則",即固定一個貨幣供應量增長率,而不論經濟波動如何,更多強調預期的作用。然而在實際經濟運行中,其復雜程度遠勝于此。大多是運用不同政策的組合搭配,特別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以實現更好的效果。一般來說,經濟擴張時,運用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相對更有效,而在經濟需要緊縮、控制通貨膨脹時,更多傾向于貨幣政策。目前我國貨幣政策的選擇還是傾向于凱恩斯主義的政策原理,多用反向操作來燙平經濟波動。另外,由于我國經濟處于轉軌和加速融入世界經濟的過程中,許多經濟變量關系處于變動之中,因此我們只能大致通過M2和貸款量,同時參考貨幣市場利率來判斷貨幣政策的松緊程度。如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開始,我國貨幣政策大致分為幾個時期。從1996年到2000年,主要是刺激經濟增長的擴張性貨幣政策時期。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以后,我國經濟處于低俗,為刺激經濟增長,在較短的一年多時間內進行4次降息,同時恢復公開市場操作和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從2000年到2002年8月,此時期的貨幣政策意圖應該說仍是穩中偏松的時期。2000年,盡管M2的同比增長率12。3%,但信貸的同比增長率卻進一步下降到6。01%的水平,出現了亞洲金融危機后近6年的最低歷史水平。期間,消費物價指數為0。6%,通貨緊縮的現象并未完全消失。從2002年9月到2003年,可以概括為通貨適度緊縮的時期。面對此時期貨幣、信貸的增速加快,央行頻繁進行公開市場操作,收縮信貸;其間還提高1%存款準備金率,配上窗口指導及其他有力的行政性影響因素,使得03年四季度貨幣、信貸增長勢頭得到控制。但也出現了多年未見的貸款增長速度高于貨幣增長的現象。2004年以來,央行對于固定投資增長過快和CPI持續走高的問題,盡管貨幣政策表述仍然是"穩健",實際上卻是"偏緊"。2004年的貨幣政策目標確定是M2和M1分別控制在17%左右,人民幣新增貸款控制在2。6萬億元,預計CPI上漲3%左右。同比來說,這樣的目標相對還是較為趨緊一些,但是從今年前三季度的金融運行來看,貨幣政策的調控出現了緊縮過度的現象,前三季度, M2同比只增長了13。9%,增幅比去年同期低6。8個百分點,比今年上半年低2。3個百分點。9月末,人民幣貸款增速下降至13。6%,完成信貸規模1。79萬億,只相當于去年半年的水平。信貸規模緊縮過度,同時貸款的期限結構明顯失衡。這樣一來,產生的兩個明顯的后果就是:一是資金的體外循環擴大,民間融資趨于活躍;二是外債增加迅速,因為國內緊縮,就只好向國外借款,這反過來又進一步擠出國內貸款。可見,貨幣政策調控的度要把握得非常適當,才能很好地促進經濟平穩運行。當前我國經濟總體形勢的判斷,從前一時期的宏觀調控效果來看,GDP逐季平穩回落,經濟正朝著宏觀調控預期的方向運行。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樂觀的方面,這主要便在,物價水平持續處于高位,通貨膨脹壓力尚未根本緩解,同時外匯儲備高速增長,央行外匯占款投放基礎貨幣的壓力仍然很大,信貸收縮過度造成的企業資金流動性下降,應收賬款大幅增加等等。考慮到前一時期宏觀調控的效果正在顯現,加上利率調整的時滯效應還有一段時間,基于此,決策當局對于明年經濟走勢的判斷,傾向于中性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基調。采取"穩健"的提法,主要是針對經濟總體的運行情況做出的判斷。"穩健",更多針對貨幣政策實施的力度而言,更多傾向保守型的做法。既不主動地刺激經濟,也不主動地抑制經濟,重點在一個"穩",目的是保持經濟總量平穩運行。這對于在經濟內生性增長保持較高增速的情況下,是十分必要的。但也不能就此認為央行不會出臺一些其它措施刺激或者抑制經濟進行結構性調整。隨著前一時期我國利率的調整,市場普遍認為我國的升息周期業已開始,利率提高,從貨幣政策角度分析是屬于緊縮性質的。但是,貨幣政策除了價格型的利率調控,還有數量型的調控,特別是我國更多時候偏重于信貸規模的控制。因此,央行的"穩健"貨幣政策實際上是松緊結合,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來操作。"穩健"調控的效果就是,相應的貨幣供應量保持一個適當的增長速度,同時信貸資金需求也不至于緊張,能夠促進金融平穩運行和經濟增長的需要,避免通貨膨脹壓力和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 。

熱心網友

穩健"的貨幣政策適合什么樣的經濟 發布日期:2004-11-11 11:55:31 作者:鋼鐵商務 出處: 貨幣政策在西方發達國家應用已經非常成熟,它主要是貨幣當局通過對貨幣方面的調控來影響一國經濟,達到經濟穩定增長目的。在西方主要有兩大理論,一是凱恩斯主義的"相機抉擇"機制,即政策實施和經濟狀況反向操作,經濟過熱,則緊縮貨幣,通過縮減信貸規模和提高利率水平,從而抑制過熱的需求;反之,經濟蕭條,通貨緊縮,則用擴張性貨幣政策,以刺激需求;如經濟運行較為平穩,則可選擇中性貨幣政策,也即所謂的"穩健"的貨幣政策。二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興起的貨幣主義學派,政策主張"單一規則",即固定一個貨幣供應量增長率,而不論經濟波動如何,更多強調預期的作用。然而在實際經濟運行中,其復雜程度遠勝于此。大多是運用不同政策的組合搭配,特別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以實現更好的效果。一般來說,經濟擴張時,運用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相對更有效,而在經濟需要緊縮、控制通貨膨脹時,更多傾向于貨幣政策。目前我國貨幣政策的選擇還是傾向于凱恩斯主義的政策原理,多用反向操作來燙平經濟波動。另外,由于我國經濟處于轉軌和加速融入世界經濟的過程中,許多經濟變量關系處于變動之中,因此我們只能大致通過M2和貸款量,同時參考貨幣市場利率來判斷貨幣政策的松緊程度。如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開始,我國貨幣政策大致分為幾個時期。從1996年到2000年,主要是刺激經濟增長的擴張性貨幣政策時期。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以后,我國經濟處于低俗,為刺激經濟增長,在較短的一年多時間內進行4次降息,同時恢復公開市場操作和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從2000年到2002年8月,此時期的貨幣政策意圖應該說仍是穩中偏松的時期。2000年,盡管M2的同比增長率12。3%,但信貸的同比增長率卻進一步下降到6。01%的水平,出現了亞洲金融危機后近6年的最低歷史水平。期間,消費物價指數為0。6%,通貨緊縮的現象并未完全消失。從2002年9月到2003年,可以概括為通貨適度緊縮的時期。面對此時期貨幣、信貸的增速加快,央行頻繁進行公開市場操作,收縮信貸;其間還提高1%存款準備金率,配上窗口指導及其他有力的行政性影響因素,使得03年四季度貨幣、信貸增長勢頭得到控制。但也出現了多年未見的貸款增長速度高于貨幣增長的現象。2004年以來,央行對于固定投資增長過快和CPI持續走高的問題,盡管貨幣政策表述仍然是"穩健",實際上卻是"偏緊"。2004年的貨幣政策目標確定是M2和M1分別控制在17%左右,人民幣新增貸款控制在2。6萬億元,預計CPI上漲3%左右。同比來說,這樣的目標相對還是較為趨緊一些,但是從今年前三季度的金融運行來看,貨幣政策的調控出現了緊縮過度的現象,前三季度, M2同比只增長了13。9%,增幅比去年同期低6。8個百分點,比今年上半年低2。3個百分點。9月末,人民幣貸款增速下降至13。6%,完成信貸規模1。79萬億,只相當于去年半年的水平。信貸規模緊縮過度,同時貸款的期限結構明顯失衡。這樣一來,產生的兩個明顯的后果就是:一是資金的體外循環擴大,民間融資趨于活躍;二是外債增加迅速,因為國內緊縮,就只好向國外借款,這反過來又進一步擠出國內貸款。可見,貨幣政策調控的度要把握得非常適當,才能很好地促進經濟平穩運行。。

熱心網友

平穩較快發展的經濟

熱心網友

"穩健"的貨幣政策適合什么樣的經濟 發布日期:2004-11-11 11:55:31 作者:鋼鐵商務 出處: 貨幣政策在西方發達國家應用已經非常成熟,它主要是貨幣當局通過對貨幣方面的調控來影響一國經濟,達到經濟穩定增長目的。在西方主要有兩大理論,一是凱恩斯主義的"相機抉擇"機制,即政策實施和經濟狀況反向操作,經濟過熱,則緊縮貨幣,通過縮減信貸規模和提高利率水平,從而抑制過熱的需求;反之,經濟蕭條,通貨緊縮,則用擴張性貨幣政策,以刺激需求;如經濟運行較為平穩,則可選擇中性貨幣政策,也即所謂的"穩健"的貨幣政策。二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興起的貨幣主義學派,政策主張"單一規則",即固定一個貨幣供應量增長率,而不論經濟波動如何,更多強調預期的作用。然而在實際經濟運行中,其復雜程度遠勝于此。大多是運用不同政策的組合搭配,特別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以實現更好的效果。一般來說,經濟擴張時,運用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相對更有效,而在經濟需要緊縮、控制通貨膨脹時,更多傾向于貨幣政策。目前我國貨幣政策的選擇還是傾向于凱恩斯主義的政策原理,多用反向操作來燙平經濟波動。另外,由于我國經濟處于轉軌和加速融入世界經濟的過程中,許多經濟變量關系處于變動之中,因此我們只能大致通過M2和貸款量,同時參考貨幣市場利率來判斷貨幣政策的松緊程度。如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開始,我國貨幣政策大致分為幾個時期。從1996年到2000年,主要是刺激經濟增長的擴張性貨幣政策時期。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以后,我國經濟處于低俗,為刺激經濟增長,在較短的一年多時間內進行4次降息,同時恢復公開市場操作和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從2000年到2002年8月,此時期的貨幣政策意圖應該說仍是穩中偏松的時期。2000年,盡管M2的同比增長率12。3%,但信貸的同比增長率卻進一步下降到6。01%的水平,出現了亞洲金融危機后近6年的最低歷史水平。期間,消費物價指數為0。6%,通貨緊縮的現象并未完全消失。從2002年9月到2003年,可以概括為通貨適度緊縮的時期。面對此時期貨幣、信貸的增速加快,央行頻繁進行公開市場操作,收縮信貸;其間還提高1%存款準備金率,配上窗口指導及其他有力的行政性影響因素,使得03年四季度貨幣、信貸增長勢頭得到控制。但也出現了多年未見的貸款增長速度高于貨幣增長的現象。2004年以來,央行對于固定投資增長過快和CPI持續走高的問題,盡管貨幣政策表述仍然是"穩健",實際上卻是"偏緊"。2004年的貨幣政策目標確定是M2和M1分別控制在17%左右,人民幣新增貸款控制在2。6萬億元,預計CPI上漲3%左右。同比來說,這樣的目標相對還是較為趨緊一些,但是從今年前三季度的金融運行來看,貨幣政策的調控出現了緊縮過度的現象,前三季度, M2同比只增長了13。9%,增幅比去年同期低6。8個百分點,比今年上半年低2。3個百分點。9月末,人民幣貸款增速下降至13。6%,完成信貸規模1。79萬億,只相當于去年半年的水平。信貸規模緊縮過度,同時貸款的期限結構明顯失衡。這樣一來,產生的兩個明顯的后果就是:一是資金的體外循環擴大,民間融資趨于活躍;二是外債增加迅速,因為國內緊縮,就只好向國外借款,這反過來又進一步擠出國內貸款。可見,貨幣政策調控的度要把握得非常適當,才能很好地促進經濟平穩運行。當前我國經濟總體形勢的判斷,從前一時期的宏觀調控效果來看,GDP逐季平穩回落,經濟正朝著宏觀調控預期的方向運行。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樂觀的方面,這主要便在,物價水平持續處于高位,通貨膨脹壓力尚未根本緩解,同時外匯儲備高速增長,央行外匯占款投放基礎貨幣的壓力仍然很大,信貸收縮過度造成的企業資金流動性下降,應收賬款大幅增加等等。考慮到前一時期宏觀調控的效果正在顯現,加上利率調整的時滯效應還有一段時間,基于此,決策當局對于明年經濟走勢的判斷,傾向于中性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基調。采取"穩健"的提法,主要是針對經濟總體的運行情況做出的判斷。"穩健",更多針對貨幣政策實施的力度而言,更多傾向保守型的做法。既不主動地刺激經濟,也不主動地抑制經濟,重點在一個"穩",目的是保持經濟總量平穩運行。這對于在經濟內生性增長保持較高增速的情況下,是十分必要的。但也不能就此認為央行不會出臺一些其它措施刺激或者抑制經濟進行結構性調整。隨著前一時期我國利率的調整,市場普遍認為我國的升息周期業已開始,利率提高,從貨幣政策角度分析是屬于緊縮性質的。但是,貨幣政策除了價格型的利率調控,還有數量型的調控,特別是我國更多時候偏重于信貸規模的控制。因此,央行的"穩健"貨幣政策實際上是松緊結合,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來操作。"穩健"調控的效果就是,相應的貨幣供應量保持一個適當的增長速度,同時信貸資金需求也不至于緊張,能夠促進金融平穩運行和經濟增長的需要,避免通貨膨脹壓力和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 。

熱心網友

"穩健"的貨幣政策適合什么樣的經濟 發布日期:2004-11-11 11:55:31 作者:鋼鐵商務 出處: 貨幣政策在西方發達國家應用已經非常成熟,它主要是貨幣當局通過對貨幣方面的調控來影響一國經濟,達到經濟穩定增長目的。在西方主要有兩大理論,一是凱恩斯主義的"相機抉擇"機制,即政策實施和經濟狀況反向操作,經濟過熱,則緊縮貨幣,通過縮減信貸規模和提高利率水平,從而抑制過熱的需求;反之,經濟蕭條,通貨緊縮,則用擴張性貨幣政策,以刺激需求;如經濟運行較為平穩,則可選擇中性貨幣政策,也即所謂的"穩健"的貨幣政策。二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興起的貨幣主義學派,政策主張"單一規則",即固定一個貨幣供應量增長率,而不論經濟波動如何,更多強調預期的作用。 然而在實際經濟運行中,其復雜程度遠勝于此。大多是運用不同政策的組合搭配,特別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以實現更好的效果。一般來說,經濟擴張時,運用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相對更有效,而在經濟需要緊縮、控制通貨膨脹時,更多傾向于貨幣政策。目前我國貨幣政策的選擇還是傾向于凱恩斯主義的政策原理,多用反向操作來燙平經濟波動。另外,由于我國經濟處于轉軌和加速融入世界經濟的過程中,許多經濟變量關系處于變動之中,因此我們只能大致通過M2和貸款量,同時參考貨幣市場利率來判斷貨幣政策的松緊程度。 如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開始,我國貨幣政策大致分為幾個時期。從1996年到2000年,主要是刺激經濟增長的擴張性貨幣政策時期。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以后,我國經濟處于低俗,為刺激經濟增長,在較短的一年多時間內進行4次降息,同時恢復公開市場操作和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從2000年到2002年8月,此時期的貨幣政策意圖應該說仍是穩中偏松的時期。2000年,盡管M2的同比增長率12。3%,但信貸的同比增長率卻進一步下降到6。01%的水平,出現了亞洲金融危機后近6年的最低歷史水平。期間,消費物價指數為0。6%,通貨緊縮的現象并未完全消失。從2002年9月到2003年,可以概括為通貨適度緊縮的時期。面對此時期貨幣、信貸的增速加快,央行頻繁進行公開市場操作,收縮信貸;其間還提高1%存款準備金率,配上窗口指導及其他有力的行政性影響因素,使得03年四季度貨幣、信貸增長勢頭得到控制。但也出現了多年未見的貸款增長速度高于貨幣增長的現象。 2004年以來,央行對于固定投資增長過快和CPI持續走高的問題,盡管貨幣政策表述仍然是"穩健",實際上卻是"偏緊"。2004年的貨幣政策目標確定是M2和M1分別控制在17%左右,人民幣新增貸款控制在2。6萬億元,預計CPI上漲3%左右。同比來說,這樣的目標相對還是較為趨緊一些,但是從今年前三季度的金融運行來看,貨幣政策的調控出現了緊縮過度的現象,前三季度, M2同比只增長了13。9%,增幅比去年同期低6。8個百分點,比今年上半年低2。3個百分點。9月末,人民幣貸款增速下降至13。6%,完成信貸規模1。79萬億,只相當于去年半年的水平。信貸規模緊縮過度,同時貸款的期限結構明顯失衡。這樣一來,產生的兩個明顯的后果就是:一是資金的體外循環擴大,民間融資趨于活躍;二是外債增加迅速,因為國內緊縮,就只好向國外借款,這反過來又進一步擠出國內貸款。可見,貨幣政策調控的度要把握得非常適當,才能很好地促進經濟平穩運行。 當前我國經濟總體形勢的判斷,從前一時期的宏觀調控效果來看,GDP逐季平穩回落,經濟正朝著宏觀調控預期的方向運行。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樂觀的方面,這主要便在,物價水平持續處于高位,通貨膨脹壓力尚未根本緩解,同時外匯儲備高速增長,央行外匯占款投放基礎貨幣的壓力仍然很大,信貸收縮過度造成的企業資金流動性下降,應收賬款大幅增加等等。考慮到前一時期宏觀調控的效果正在顯現,加上利率調整的時滯效應還有一段時間,基于此,決策當局對于明年經濟走勢的判斷,傾向于中性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基調。 采取"穩健"的提法,主要是針對經濟總體的運行情況做出的判斷。"穩健",更多針對貨幣政策實施的力度而言,更多傾向保守型的做法。既不主動地刺激經濟,也不主動地抑制經濟,重點在一個"穩",目的是保持經濟總量平穩運行。這對于在經濟內生性增長保持較高增速的情況下,是十分必要的。但也不能就此認為央行不會出臺一些其它措施刺激或者抑制經濟進行結構性調整。隨著前一時期我國利率的調整,市場普遍認為我國的升息周期業已開始,利率提高,從貨幣政策角度分析是屬于緊縮性質的。但是,貨幣政策除了價格型的利率調控,還有數量型的調控,特別是我國更多時候偏重于信貸規模的控制。因此,央行的"穩健"貨幣政策實際上是松緊結合,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來操作。"穩健"調控的效果就是,相應的貨幣供應量保持一個適當的增長速度,同時信貸資金需求也不至于緊張,能夠促進金融平穩運行和經濟增長的需要,避免通貨膨脹壓力和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