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上?
熱心網友
氣功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見于文字的要屬《尚書》,后來《黃帝內經》及歷代中醫和養生家在許多經典著作中都有記載。《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云:“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老子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這些經典著作中所謂之道都是指的養生方法。所以,玉冰注《內經》:“知道謂知修養之道。”馬蒔注:“以此道修之于身,則謂之修養之道。”儒家從十六字之心傳開始講執中,道家講守中,釋家講中、假、空三觀。都是從誠敬空虛入手達到無臭無聲之境界。現代所講的氣功,沒有一個能超越這個范疇。養生不能離開養氣,正氣充盈,病邪不能存在,所以《內經》有:“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理論,孟子有:“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之說。孫思邈云:“若氣息得理,即百病不生,若調養失宜,則諸病盡起”。這都是說明養生必需在“氣”字上下功夫。也可以這樣說,氣功就是古人所謂之道,其說法不同,其理則一。儒家講養氣,道家講煉氣、釋家講坐禪,都離不開一個“靜”字。“入靜”是氣功的第一關,法雖不同,其理則一。所以韓非子云:“道無雙故 曰一也”。孔子告訴曾參:“吾道一以貫之。”這就是我們所談的氣功。 “氣功”二字在歷史文獻中不多見,遠在晉代道士許遜所著《凈明宗教錄》中提到過,清末出版的《元和篇》有《氣功補輯》一章,1934年杭州詳林醫院出版的《肺癆病特殊療法——氣功療法》,明確提出了“氣功療法”的概念。建國初期,劉貴珍先生著書立說用了“氣功”一辭,后來就廣泛使用起來。 對“氣功”二字的理解,說法不一,不無道理。近幾年出版的《辭海》、《簡明中醫辭典》、《氣功療法一00問》、《氣功三百問》、《中國氣功學》等書都有論述。縱觀上述著作和我個人的體會,簡單 地說,氣功就是自我鍛煉,防治疾病,強健身心的一種方法。進一步說,鍛煉就離不開目的、內容、手段等方面的問題。生存是一切生物的首要問題,在自然界生存,就要進行生存的必要的斗爭,防治疾病是生存斗爭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勞動生產也是-個重要方面。因此,可以說生存的基本條件從自身來說就是身心健康。身心就是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和精神面貌等等,這些方面都是應該鍛煉的內容。鍛煉的手段無非是動以強身,靜以養心。據此,我認為可以把“氣功”二字的意義概括為: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對自己的身心即意識、呼吸、肢體進行統一的協調一致的調整,動靜兼修地鍛煉,以防治疾病,強健身心。 氣功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實際上已成為人體生命科學極其重要的內容之一。從科學上講,我們研究得還很不夠,所以要給“氣功”二字下一個科學的定義,尚需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