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波西米亞原本是捷克的一個地名,波西米亞人(Bohemian)在十九世紀泛指巴黎那些像吉普?人一般貧困卻反叛的年輕藝術家與學生,后來因普契尼的同名歌劇而成為世界性的共通詞藻。至今,在社會底層、在城市邊緣漂泊浮蕩的藝術工作者,仍然適用此一稱謂。 在歷史上,斯拉夫人在歐洲[主要是歐洲東部]的原始社會解體后,它的各個分支建立了不同的國家。東斯拉夫人建立了基輔羅斯,后來發展成俄羅斯國家。南斯拉夫人進入了巴爾干半島,建立了保加利亞、塞爾維亞。西斯拉夫人建立了捷克和波蘭兩個王國。這大概是公元8、9世紀以前的事情。西斯拉夫的這些人用了幾百年時間逐漸進入階級社會,形成國家,但是幾經波折,國家最后還是解體了,從它的北部獨立出來的就是捷克了,是以波西米亞地區為中心的,定都布拉格,這大概是10世紀左右的事。所以也可以說捷克的古稱就是波西米亞了。 波西米亞風格,是色彩黯淡、松松垮垮、層層疊疊,野性而狂放,使人看上去有點飲酒過量的服裝風格。這種與都市純美路線截然相左的穿戴方式,以其發源地——捷克西部的波西米亞地區命名。 文學家眼中的波西米亞,是卡門口中所說的“不愿被糾纏,不愿被指揮,愛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精神代表。真正的波西米亞人居無定所,給人摸骨算命也能快樂度日。 。

熱心網友

波西米亞(Bohemia)從地理位置上說,在位于捷克的西部地區,原屬于奧匈帝國的一部分,是一個有著多民族文化的部落地區,是吉卜賽人的聚集地。雖然吉卜賽人最早來自于印度的西北部,而波西米亞位于歐洲,但由于行走于世界的吉卜賽人最后很多都集居在了波西米亞,所以大部分文學作品里都模糊地把波西米亞人界定為吉卜賽人即茨岡人。而他們以流浪的方式行走于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從俄羅斯到印度再到北美的摩洛哥都有他們的足跡和蹤影,當然更多的是在歐洲大地上。不信奉上帝的他們,無拘無束地通過各種能想象到的流浪人的手藝謀生。也許你的腦子里會出現這樣的影像:20世紀70年代的印度電影《大篷車》、《巴黎圣母院》里的美麗吉卜賽姑娘艾斯梅拉達、還有梅里美的《卡門》和《耶塞尼亞》等等,從這些文學作品里仿佛不難找到時下流行的波西米亞風格。   波西米亞人在十八、十九世紀和吉卜賽人、韃靼人一樣,居無定所地流浪在城市、鄉村乃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現在當我們提到波西米亞時,人們已經很少想到真正在捷克土地上生活的波西米亞人民了。如今的“波西米亞”已成了人們心目中的一種象征———自由、流浪、放蕩不羈、頹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