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是不是真的有七個兒子,穆桂英是不是真有其人呢?

熱心網友

關于楊家將的真實歷史楊業本名叫楊重貴,其父楊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亂的時候,占據麟州,自稱刺史,由于時局的動蕩,先后歸附過后漢、后周。大約是在楊信歸附后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少年的楊重貴到太原。后楊信投靠了后周,楊重貴留在了太原。楊信死,以其子楊崇勛(楊業的弟弟)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其后楊崇勛又歸附了后周。雖然有這樣的反復,但是由于處于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并沒有受到什么影響。年少英武的楊重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于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然而劉繼業在北漢三十多年的戰績卻湮沒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宋史》和《遼史》均缺乏這方面的記載,《宋史》中提到幾次與劉繼業的交鋒,全是以劉繼業的失敗而告終。劉繼業與宋將黨進戰于太原城下,被黨進以少擊眾,大敗,劉繼業先躲在壕溝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繩索,才得以逃生。以這樣狼狽的戰績,不知道為何成為無敵?而在《續資治通鑒》中,僅僅提到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后,還在堅持戰斗,知道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其中描述這段歷史的文字不過幾十字,非常簡略。同時期的《九國志》曾經記載過劉繼業的功績,但是遺憾的是其中關于這段歷史的記載沒有流傳到今天?!哆|史》中有遼將耶律斜軫責問楊業說:汝與我國角勝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見??梢妱⒗^業在北漢時期主要的對手是遼國。雖然北漢一直臣事遼國,但是處于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為北漢守邊,估計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雖然規模不大,但三十余年未處下風,這樣的經歷讓劉繼業積累了邊防的豐富經驗。       北漢滅亡以后,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御使。劉繼業歸宋以后,復本姓楊,單名業。宋太宗以楊業對防御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后,與潘美的部隊前后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楊業因功升云州觀察使。以后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云、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后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當時,遼國十余萬大軍已經反擊,攻破了寰州。遼軍兵力占有很大的優勢,楊業等人的任務只是遷移民眾,不需要與敵人決戰。他向潘美進言,上萬全之計。楊業與遼國交鋒多年,更深知邊境地勢,他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判斷非常正確。但是護軍王冼和劉文裕卻不以為然,非要與遼國正面交鋒,并且以怯敵嘲笑楊業。最后楊業力爭不果,只能冒險出擊,他和潘美做了約定,讓潘美在要道陳家谷部署步兵強弩接應。楊業知道此行很難取勝,潘美在陳家谷設伏接應,還有成功撤退的希望。楊業出擊以后,王冼等人很久沒有消息,以為遼軍已經敗退,為了爭功,率領部隊出擊,前進不久,得到了楊業敗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了。楊業力戰盡日,轉戰到陳家谷,沒有看到接應的人馬,非常悲憤,再率領部下力戰。楊業身受幾十處傷,左右殆盡,仍手刃敵軍數十百人,楊業筋疲力盡,戰馬又受了重傷,最后為遼軍生擒。楊業的之子楊延玉,以及部將王貴、賀懷浦全都力戰而死。楊業被擒不屈,絕食三日而死。   楊業是楊家將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犧牲最壯烈。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本名楊延郎,為了避諱,而改名楊延昭。幼年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是總是喜歡玩行軍作戰的游戲,楊業看了以后說:“此兒類我?!币院蟪稣?,必然帶楊延昭同行。楊延昭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熏陶,成年以后,也成為一個職業軍人。雍熙三年北伐,楊延昭與父兄一起出征,攻擊朔州的時候,楊延昭作為前鋒進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卻更為勇猛的作戰。楊業陣亡以后,楊延昭由供奉官升遷為崇儀副使。后來有擔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在河北的邊防前線任職。北宋咸平二年,遼國南下進犯。楊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沒有作好防守的準備,遭到了遼軍的猛烈圍攻,城中人心惶惶,而楊延昭召集城中壯丁,授予武器,配合宋軍,全力固守。當時正值隆冬,楊延昭命人擔水澆在城墻上,一夜之間就凍成了堅冰,城墻光滑難登,遼軍的猛烈攻勢也無法繼續,只好撤退了,宋軍繳獲了遼軍遺棄的軍資器械。楊延昭出奇計保全了遂城,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他因此功被授予莫州刺史。遼國南下進犯,身為鎮定高陽關都部署的傅潛率領重兵駐扎在中山,屯兵不出,消極避戰,不積極打擊進犯的遼軍。而楊延昭以及楊嗣、石普等將領屢次請求傅潛增派人馬,主動出擊,傅潛都不聽從,龜縮在中山。即使部下的將領出擊取勝,傅潛也掩蓋他們的功績。后來宋真宗得到報告,將傅潛削職流放。宋真宗召見楊延昭,向他詢問邊防策略。宋真宗對楊延昭的表現非常滿意,稱贊楊延昭行軍作戰大有父風,給他很優厚的賞賜。咸平四年,遼國又南下進攻,楊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領部隊與遼軍交鋒,將遼軍引誘在伏擊圈,與伏兵一起夾擊,遼軍大敗,陣斬遼國大將。楊延昭因功被加封為莫州團練使。他和當時另外一位邊防驍將楊嗣,并稱為二楊。楊延昭等人卓著的戰績,也引起了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經對宰相說:“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眾,朕力為保庇以至于此?!毕唐轿迥辏|國進攻保州,楊延昭和楊嗣率領部隊支援,還未列陣,就遭到遼軍突襲,部隊損失很大。宋真宗以兩人素以忠勇聞名,赦免了他們的罪過。楊延昭仍然擔任莫州團練使。咸平六年,楊延昭又被任命為緣邊都巡檢,后又遷為寧邊軍部署。景德元年,宋真宗將楊延昭的兵馬增加到上萬人,如遼國進犯,就屯駐靜戎軍之東,并許他便宜行事,不聽都部署王超的指揮。澶州之役,楊延昭反對議和。他上書認為:契丹頓澶淵,去北境數千里,人馬俱乏,雖眾易敗。凡有剽掠,率在馬上,愿飭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等數州??梢u而取。楊延昭的主張和當時寇準的主張不謀而合,然而北宋朝廷并未對此作出反應。楊延昭就自己率領人馬進入遼國境內,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戰果。以后澶淵定盟,楊延昭因為守邊的功勞,屢次升遷,景德二年,楊延昭被授予高陽關副都部署。楊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于任上,終年五十七歲。宋真宗聽到這個消息,極為悲痛,派使者護靈而歸,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為這落淚。北宋朝廷錄用楊延昭的三個兒子為官,并且從楊延昭常從門客中選取有才能的人為官。楊延昭英勇善戰,所得賞賜,全部分給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風簡樸,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繼承了楊業的作風。楊延昭每戰都身先士卒,獲得功勞,與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樂于為他效命。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稱他為楊六郎。楊延昭正好處在北宋對遼國進行防御的時期,他為保衛宋朝的邊防而奮戰,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延續了楊家將的威名。   楊文廣是楊延昭的第三個兒子。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后來與安撫陜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談話中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征廣西,楊文廣隨軍從征,但此時的楊文廣還是個無名之輩。治平中,選拔宿衛將領,宋英宗以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后,而且還有功勞,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御使,秦鳳路副總管。他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御作戰。韓琦派楊文廣率領部隊在篳篥筑城,控制要道,防御西夏。楊文廣先揚言要到噴珠筑城,然后率軍迅速趕往篳篥,黃昏時趕到目的地,連夜搶修城寨,構筑好了防御工事,作好了戰斗準備。第二天天明,西夏騎兵大至,看到宋軍已經占據有利地勢,作好了準備,只能無奈的撤退,楊文廣乘機遣將出擊,斬獲敵人很多?;实巯略t嘉獎,賞賜豐厚,并任命他知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候。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楊文廣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          其實歷史上楊家將沒有佘太君,沒有楊宗保,也沒有穆桂英。   害死楊業的,應該是王冼,而非潘美。王洗是個小人,以誣陷主帥而起家,詳見(《劉娥》第五章西夏之亂)可能是由于王洗官職太小,不足以突出楊家,所以潘美很倒霉地攤上了這亻事。    楊延昭為什么稱為楊六郎?    歷代楊家將傳說中,以為楊延昭是楊業第六子,故稱楊六郎。但是據史所載,楊延昭應為長子。    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诉|國的,因為楊延昭對于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 。

熱心網友

有啊.

熱心網友

歷史上有對楊業的記載別的沒發現

熱心網友

當然有

熱心網友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