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wǎng)友

談詩歌鑒賞的方法 黃永武先生著《中國詩學.鑒賞篇》,為大、中學生建立一套詩歌鑒賞的初學入門方法,以「讀者的悟境、作品的詩境、作者的心境」三方面兼顧并重作標準,深入淺出,很可借鏡。現(xiàn)在就依這個尺度,嘗試將國文教材中的詩歌選(本文所指的詩歌,泛指詩詞曲),作個鳥瞰式的鑒賞。 首先談讀者必須具備的學養(yǎng)與能力,學養(yǎng)越深,能力越強,則讀者對作品的領悟體會亦愈高,這是可以靠后天努力達到的,其法有四;其次談知人論世,最后談藝術技巧。 一、增廣學識,可以提高鑒賞眼光 李白<長干行>:「十六君遠行,瞿塘滟?選N逶虜豢紗ィ成焐習А!逛秩究袒鄞奶料康木眨員硐稚俑徑哉煞虬參5墓鼗場U飧觥鎬?選梗俏揮邛奶料靠詰囊豢榻甘只蜃鰲贛淘ザ選埂ⅰ贛逃攵選梗锨瀉顯濟謀疽狻!妒褳餳汀煩疲骸個奶粒聰磕誚畛鏈Γ?艘皇袷髁較恐校羥嗦菖逃誆ㄖ校2逵誥得妗!沽磽狻賭鮮貳貳ⅰ短乒凡埂貳ⅰ兌煌持盡貳ⅰ短藉居羆恰返仁槎雜詿舜χ障笸蟶捕加屑竊兀紉浴短藉居羆恰訪枋鱟釵昃。林繕釗攵哉饉木涫牧私猓骸鎬?閻芑囟桑谫韁菸髂隙儼絞窠行嚙奶料靠凇6常偃宦棟儆喑擼幌乃牽皇傘F渥慈緶恚廴瞬桓醫(yī)Q柙唬骸轟?筧緶恚奶斂豢上隆d?筧琪。奶列兄劬d?筧綣輳奶斂豢煽d?筧縉耍奶斂豢紗ァ!揮衷揮逃耄災圩尤⊥靜瘓鏊觶視逃胍病!滾奶料克魍募保戒?延捎諑硤閾謂甘牡厥樸跋歟勻恍緯梢還射鑫屑奧伊鰲T諏魎僂募鋇乃嬪蝦叫校鐘齙戒鑫屑奧伊鰨廴說降滓吣奶跛啦拍馨踩曬壓兀蛭狽Π鹽斬淘ゲ瘓觶越兇觥贛淘ザ選埂:罄創(chuàng)抵罡鵒獵阡?諫巷鑰獺付暈依礎谷鄭弊韉己矯鼐鰨禾嶁閻鄞匭攵宰冀甘叫校敲粗鄞橢鶿粵鰨梢員芑齙冒玻蝗綣惚芙甘蟣諱鑫芯砣ィナ⑺欏N頤切郎停汲じ尚校荊綣雜諫狹惺榧隊諧浞至私猓敲炊雜謔心俏簧俑徑哉煞蚯9搖⒌S恰⒐匭摹⒍_痰那樾鰨勻換岣猶寤嶸羈蹋煌倍岳畎籽≡袷模鹽兆 缸罡揮讜杏鄖昕獺梗醋蔥蔥芯壞木眨采鈧屢宸U廡急匭胂卻⒈趕嗟鋇難а趴梢允棺約盒郎偷難酃飧弦徊懵ァ?又如沈?縉冢脊乓獬是遣廣謚荊骸婦旁潞璐吣疽叮暾魘淞裳簟!掛謎馕宦疑俑鏡南嗨夾奶肜氤釙榻幔捅匭肷釗胩剿鰲婦旁潞琛顧母鱟幀S繞潿雜諤拼某鏨硨橢貧齲匭肷雜辛私猓歡雜詼虜彌頻氖奔洹⒐蹋饕濾痛鍇跋叩氖畢蕖⒉街瑁材芄蝗肥等現(xiàn)U餼偷貌慰繼瞥啤⑻拼泡妗兜妨吠肌罰ㄋ位兆諛”荊⒈彼巍鵝倭吠肌繁諢⒍鷗Γ嫉芬攏臼約盎樸牢湎壬墩渲櫬刖偷芬律罰肫淥喙匱跏蕁K窩嫌稹恫桌聳埃妗匪檔煤茫骸甘斜鴆模槍厥橐玻皇斜鶉ぃ槍乩硪病H環(huán)嵌嘍潦欏⒍嗲罾恚蠆荒薌渲痢!棺魘绱耍褪枰噯唬歡啻⒈稈叮雜兄詡褪琛6鷗λ擔骸付潦櫧仆蚓恚鹵嗜纈猩瘛!溝娜罰戀枚啵嵌鷗γ罹?jié)a瘢砂俅詰鬧匾頡W魘绱耍褪噯弧?二、豐富歷練,可以深切體會詩境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主要藉塞外漫天蓋地的飛雪,來訴說邊塞的苦寒。岑參擔任邊塞幕府多年,以親身經(jīng)歷、切身體驗為基礎,從事創(chuàng)作,寫胡天風光,自然歷歷如在眼前。如果我們也跟岑參一樣,有塞外大漠生活的經(jīng)驗,那么吟讀<白雪歌>,對于詩中所寫「雪的早、雪的猛、雪的冰、雪的凍、雪的厚」(黃永武先生《唐詩三百首鑒賞》),必定比常人更加感受真切、體會深刻。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五稱:「大抵讀古人之書,又必身經(jīng)其地,身歷其險,而后知心驚魄動者,實由于耳聞目見得之,非妄語也。」這的確是經(jīng)驗之談。 如果你曾經(jīng)出游在外,經(jīng)歷過一段寥落的旅況,那么就有助于你欣賞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詩的頷聯(lián):「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佩服他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如果你生長在三十年前的鄉(xiāng)野,揮別過夕陽,注目過炊煙,那么來欣賞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詩的頸聯(lián):「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你將會贊嘆王維描寫晚村風光,真的是曲肖此景,妙極自然。如果你會彈琵琶,或者會彈奏樂器,那么欣賞白居易<琵琶行>中,描繪彈奏琵琶的姿態(tài)和指法,繪聲繪影形容音樂旋律的高下疾徐,對如聞其聲的藝術表現(xiàn),將更體味深切。我們欣賞馬致遠的<題西湖>套曲,對于西湖止于心向往之,如果我們有多次游覽西湖的經(jīng)驗,那么對于馬致遠所描繪西湖的湖光山色勝跡,春夏秋冬美景,不僅是感同身受,而且是深得我心。清人樹(方方土)《書畫所見錄》說:「不讀萬卷書,不知道理之淵博;不行萬里路,不知天地之廣大。」「行萬里路」指的是接觸實際生活,說的雖然是繪畫藝術的創(chuàng)作,其實作詩賞詩何嘗不是如此呢? 三、熟諳規(guī)律,可以進窺藝術匠心 黃永武先生說:「中國的詩歌,沿襲性特別顯著,在用字造意方面,用典脫化,視為當然;在詩法方面,也遵循前人,奉為圭臬。」在因革損益之中,就形成一種創(chuàng)作方面的藝術規(guī)律,只要熟諳這些規(guī)律,以一例百,觸類旁通,自然能透徹了解匠心獨運的美妙。 白居易<琵琶行>詩的寫作旨趣,宋洪邁《容齋五筆》卷七以為「樂天之意,直欲攄寫天涯淪落之恨爾」。白居易是否借題發(fā)揮,以發(fā)泄其遷謫之慨?這可以從本詩的篇法著重「詳賓略主」、「藉賓形主」加以探究:<琵琶行>全篇詳寫琵琶女的音樂造詣與不幸遭遇,對于樂天政治失意的哀怨,一點于詩序:「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再點而曰:「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三點而稱:「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則此篇是白樂天與琵琶女之間,同病相憐,惺惺相惜,移情外射,主賓俱化的詠懷之作,殆無可疑。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的篇法經(jīng)營也是如此,王安石的<明妃曲>的篇法設計亦然。推而至于古文義法:歐陽修<瀧岡阡表>詳記母言以彰父德,《史記.淮陰侯列傳》詳述蒯通之說辭而略寫韓信之心跡,李斯<諫逐客書>詳論色樂珠玉而略言賓客,《左傳.聲子說楚復伍舉》,亦詳論楚材晉用之四實例而略點伍舉之歸晉,這種詳賓略主,烘云托月之法,不僅是詩法,也是文法,更是填詞作曲之法,讀者識悟其中三昧,觸類而引申之,思過半矣。 又如崔顥<黃鶴樓>詩,嚴羽《滄浪詩話》推許為唐人七律之第一;辛文房《唐才子傳》也載李白登樓見詩擱筆嘆賞,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贊其所以為壓卷之作,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稱本詩:「意得象先,神行語外。」方東樹評《今體詩鈔》謂:「以文筆行之,一氣轉折」;俞陛云《詩境淺說》則以為:「神氣流注,格高意高」、「托想空靈,寄情高遠」;這些評論大致是就意境、作法上說的,雖然略嫌抽象籠統(tǒng),也提示欣賞的一些線索。另外有一些批評家,別從聲律對偶上去評論本詩,元方回《瀛奎律髓》就說:「此詩前四句不拘對偶,氣勢雄大。李白讀之,不敢再題此樓,乃去而賦<登金陵鳳凰臺>也。」清馮舒也說:「不拘平仄,何況對偶?」許印芳說得更詳盡切要:「此篇乃變體律詩,前半是古詩體,以古筆為律詩,盛唐人有此格……此詩前半雖屬古體,卻是古律參半……崔詩首聯(lián)次聯(lián)上句皆用古調,下句皆配以拗調。古律相配,方合拗律體裁。前半古律參半,格調甚高。后半若遽接以平調,不能相稱,是以三聯(lián)仍配以拗調。律詩多用拗調,又參用古調,是為變體。作變體詩,須束歸正格,變而不失其正,方合體裁,故尾聯(lián)以平調作收。唐人變體律詩,古法如是。」(并見李慶甲《瀛奎律髓匯評》所引)方、馮、許三家認為:<黃鶴樓>詩上半完全打破了律詩的格律,極盡錯綜變化之能事,從而豐富了詩歌的缺陷美:而下半又保存了律詩的整齊美,使兩美互相輝映調和。李白看了<黃鶴樓>詩而不肯留題,就因為崔顥已先李白作了破格破律的拗體詩,欲再另作變體律詩以出奇制勝,勢已不能,故為之擱筆嘆賞而去(參考謝崧《詩詞指要》)。紀昀《瀛奎律髓刊誤》所謂:「偶爾得之,自成絕調。然不可無一,不可有二。再一臨摹,便成窠臼。」所以難能可貴。我們懂得近體詩的格律,才知道什么是變體律詩、破格破律、拗救,也才知道詩句經(jīng)過拗救破律,可以使聲調悅耳動聽,句法靈活不板。 以前館編本高中國文第三冊「七言律詩」選曾選了四首所謂的「律詩」,但<黃鶴樓>是破格破律的變體律詩,說已見上;<古意呈喬補闕知之>是樂府詩,因為平仄不協(xié),而且「遼陽」不能對「寒砧」;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詩,則中間兩聯(lián)都失粘,但無損于全詩的整齊美,反而增強了本身聲調的諧和美妙,故論者以為足與<黃鶴樓>詩相頡頏,要皆古風,非律詩。王琦注《李太白文集》引田子藝說:「人知李白<鳳凰臺><鸚鵡州>出于<黃鶴樓>,不知崔顥又出于<龍池篇>:沈詩五龍二池四天,崔詩三黃鶴二去二空二人二悠悠歷歷萋萋,李詩三鳳三凰二臺,又三鸚鵡二江三洲二青,四篇機杼一軸,天錦燦然,各用迭字成章,尤奇絕也。」從比較使用迭字的情形,去論述各家詩法的來龍去脈,有助于了解詩人師古點化或別裁創(chuàng)新的藝術匠心。語云:「鴛鴦繡出從他看,莫把金針度與人」,這是自私的落伍觀念!作品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只要懂得藝術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不僅可以自度,而且可以度人,一起抵達詩國的彼岸。 四、知人論世,以探測作者的心境 清代章學誠曾說:「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文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遽論其文也。」(《文史通義.內(nèi)篇二.文德》)的確,作品為作者平生得失毀譽的反映,更是個人性情襟抱的表現(xiàn),是詩人繁復的心靈世界的縮影,因此要鑒賞作品,必須先知人論世。孟子說:「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欣賞文學作品,當以孟子此語為座右銘。 黃永武先生認為:要體察作者繁復心境,當從歷史知識中去注意「時、地、人」三個要素。就時而言,考察作品的年代,可以推測當時的時事;就地而言,考察作品的地點,可以省察當?shù)氐那闆r;就人而言,考察作者的性向,可以窺見其風格與內(nèi)心的志趣;考察作者的交游,可以印證其指稱及相互的影響。而且,時有窮通,地有廣隘,位有榮辱,綜合這三者的浮沉冷暖,便是作者一生的際遇,考察這際遇,又可以明白作品整個的思想背景。(《中國詩學.鑒賞篇》)現(xiàn)在就依據(jù)這個觀點,鑒賞高中國文的詩詞曲選: 一般欣賞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或稱揚他的雄奇豪放,流宕深沉;或贊賞他的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或肯定他掙脫了情詞艷科的束縛,樹立了宋詞的新風貌。這是美學的鑒賞,自有可取。若要探討東坡寫作這闋詞的深微旨趣,就要別從「知人論世」的角度入手。東坡經(jīng)歷「烏臺詩案」出獄后,被貶官到黃州,接受監(jiān)管,精神上十分苦悶,于是出游黃岡城西的赤鼻磯,此時為宋神宗元豐五年,東坡四十七歲。東坡自幼就胸懷大志,要以「書劍報國」,期望「致君堯舜」,所以安邊、御敵、愛國、澤民、經(jīng)世、濟時的思想,時時表現(xiàn)在他的詩文奏議中。雖然遭到變法浪潮的沖擊,以及烏臺詩案的影響,郁憤感慨之余,仍執(zhí)意不改其志。作<念奴嬌>的前一年秋天,宋廷命高遵裕等兵分五路攻伐西夏,由于驕縱輕敵,故靈州之役損兵折將達三十萬人。張舜民因隨高遵裕西征敗歸,遭貶州,元豐五年六月,繞道黃州謁見蘇軾,詳述宋師敗退靈武,一軍皆潰的始末(張舜民詩所謂:「十去從軍九不回」,「白骨似沙沙似骨」)。東坡悲憤填膺,感慨萬千,于是借景抒情而有<赤壁賦>,借題發(fā)揮而有<念奴嬌>之作。東坡向來關心邊防敵患,目睹宋廷將帥萎靡庸懦,于是憧憬英雄豪杰,以斡旋乾坤,扭轉世局,三國時代的周瑜,正符合他理想中的英雄形象。周瑜,是一位足智多謀,志在靖難圖強的豪杰;赤壁之戰(zhàn)中,他更是雄姿英發(fā),閑雅從容地就大破了曹軍的英雄。宋朝需要有這樣的英雄豪杰,來扭轉當前的頹勢。因此,東坡在詞中的下半闋,用概括、提煉、加工的手法,塑造了一位氣勢磅礡,指揮若定的英雄周瑜形象。詞中的周瑜,不僅是他仰慕的偶像,簡直就是安邊御敵的救星。借著這闋詞,可以看出東坡報國救世之志,不因貶謫而稍改,功名事業(yè)之念依然橫梗于胸中。晁補之<變離騷敘.下>說:「曹操氣吞宇內(nèi),樓船浮江,以謂遂無吳矣;而周瑜少年……一炬以焚之。公謫黃岡,數(shù)游赤壁下……觀江濤洶涌,慨然懷古,猶壯瑜事而賦之云。」說的雖是<赤壁賦>,移來解說<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也許更為恰當。 杜甫<春日憶李白>詩,純從詩學結契上來敘寫兩人之交情。李白大杜甫十一歲,李白盛享詩名時,杜甫還很年輕。兩人志趣相投,行跡和經(jīng)驗也多方面類似,杜甫在詩歌上的藝術成就,明顯的受到李白的影響和啟迪。杜甫對這位作詩的長輩不僅感情深摯,而且表現(xiàn)無比的欣賞與傾服。現(xiàn)在一千四百四十余首杜詩中,與李白相關的近二十首,其中專門寄贈或懷念李白的有十首:即<贈李白>二首、<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一首、<冬日有懷李白>一首、<春日憶李白>一首、<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一首、<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一首、<不見>一首,于此可以尋繹李杜交往的訊息。其中如「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是友情真摯的素描:「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是對才情的惺惺相惜;「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是對才華的推崇與遭遇的同情;「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是對進退得失,成敗榮枯的同情了解。我們讀杜甫<春日憶李白>詩,如果能多方參考李杜交游的詩篇,「懂」的層次自然提升。 五、講究技巧,有助鑒賞作品的詩境 最后談談作品所呈現(xiàn)的詩境,即如何通過藝術技巧來鑒賞作品的問題。 藝術技巧,是創(chuàng)造優(yōu)秀作品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如果沒有高超的藝術技巧,就不可能有李白、杜甫、蘇軾、黃庭堅的詩;也不會有蘇東坡、辛棄疾的詞;關漢卿、馬致遠的戲劇;更絕不會產(chǎn)生《紅樓夢》、《三國演義》這樣的偉構。藝術技巧分為內(nèi)容和形式,如果作品不講究技巧,假如是疏忽格律聲色的講求,那么文學作品的結構、辭采、聲律、神韻美,將乏善可陳,不見精彩。藝術的形式美既落空,那就很難將最生動、最圓滿的藝術內(nèi)容表現(xiàn)出來。姚鼐所謂:「茍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如此,作品引人入勝,耐人尋味的魅力將會大大削弱。所以作品的優(yōu)劣成敗,跟藝術技巧很有關系,是可以斷言的。 歷來流傳的詩話、詞話、曲話中,對古代詩詞曲家的藝術成就、文學風格,常有精湛的品評,對于各篇佳句也常有貼切深刻的賞鑒,很值得參考。不過,傳統(tǒng)的詩詞曲話,屬于筆記式的雜錄,對于作品缺乏系統(tǒng)性的賞析評鑒,而且數(shù)據(jù)散漫,檢尋不易,初學者往往望書興嘆。民國以來,由于西方文學批評的沖擊,學者專家逐漸跳脫了傳統(tǒng)的方法,而趨向客觀分析的美學批評。其中,黃永武先生的《中國詩學》,較受矚目。對于藝術技巧的欣賞方法,黃先生有《中國詩學.鑒賞篇》、《中國詩學.設計篇》二書,條分縷析,舉證翔實,綱舉目張,體例大備,而且用專家的材料,寫通俗的文字,最便初學,有志鑒賞詩歌者(包括詩詞曲),應該參閱。筆者曾參考黃先生詩歌鑒賞的方法與理論,與黃先生合寫一部《唐詩三百首鑒賞》(黎明文化事業(yè)公司出版),如果讀者對讀唐詩有興趣,不妨翻閱翻閱。 關于鑒賞作品的方法,黃先生已經(jīng)指出許多途徑:內(nèi)容上大致注重時空的設計、情景的安排,以及情理的調配;形式上則分結構美、辭采美、聲律美,以及神韻美的鑒賞。由于條例繁多,舉證論說將不勝其煩,此處從略。讀者欲知其詳,可以參閱黃先生《鑒賞篇》、《設計篇》、《詩與美》諸大作,必定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

熱心網(wǎng)友

從最起碼的鑒賞辭典入手,可以逐漸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