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世界上大概就只有日本和美國的航母和艦載飛機可以拿得出去,歐洲的都不行,英國的魚雷機好像還是雙翼的.

熱心網友

這是因為歐洲戰場與亞太戰場在地型上的不同,歐洲海戰戰場主要在巴倫支海。北海。菠蘿地海。地中海等陸地附近海面,距離陸地比較近,容易獲得補給也容易受到來自陸地方面的威脅,海戰中也是交手距離比較近,所以不注重遠程作戰和一次性突擊,由于其很容易受到威脅,所以注重防守,裝甲比較厚實,其艦艇的個頭不大------受戰后海軍條約限制,艦艇總建造噸位被控制著。。。。。。。。再說,歐洲戰場海面上的角逐比較罕見,主要是潛艇破襲和護航反潛之間的斗爭,所以也沒有建造大規模海戰爭奪海權所需要的大噸位航母的必要。而亞太方面,戰場位于太平洋上,這里的海域面積遼闊,作戰雙方都必須跨越遠洋作戰,所以注重艦艇的航程和航速,由于雙方都有很多艘艦艇,實力都十分強大,可以組建由數艘航母為主干打擊力量的聯合航母編隊,攻擊力異常強大,基本上是發現即攻擊,攻擊即毀滅,想想受到幾百架飛機攻擊的場面吧,死路一條,別說航母,就是大和號戰列艦也難逃一死,大和號有高達8W的噸位啊,18英寸(2。54*18)口徑的火炮,還有數百門高射炮,也是無濟于事,所以搞那么厚實的裝甲沒必要也沒有用。再說亞太地區海戰,注重的是一擊必殺,所以需要大的載機量,其機庫空間十分龐大,所需要的航空燃油和武器炸彈倉庫也很大,也就是說容不下其它的什么東西了。至于艦載機的問題嗎,本來出發點就不同,還有歐洲和亞太戰場上各自航母體積的緣故,歐洲航母比起亞太的姐妹來只能說是侏儒了,被人家大了好幾倍啊,其起飛甲板長度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再說,因為戰爭需要的不同,歐洲航母也用不著先進的艦載機,英國那個雙翼飛機好象是叫做海燕的吧,之后還有什么管鼻燕的,說真的,咱看不上,遠沒有亞太海戰場上的同輩出色,不過,因為敵人的弱小,它們還是取得了比較可觀比較優異的戰績的。

熱心網友

一樓前半部分說的還是正確的,我來補充一些。的確英國一戰就有航母了,當時的飛機起降距離小,速度慢,航母制造技術含量和難度都小一些。二戰開始后不久,希特勒就對英國宣戰了,受到一次大戰戰敗條款的限制,德國海軍自一次大戰后就沒造多少象樣的軍艦,雖然希特勒上臺后打破了條約限制,但短短幾年的時間使得德國海軍統帥雷德爾僅僅有機會建造一些象樣的水面艦艇,航母這種大噸位高技術的東西德國還很難擁有,更重要的是,雷德爾的襲擊艦戰術失敗后,他的繼任者鄧尼茨本身就是潛艇指揮官,后者更熱衷于廉價(U型潛艇當時是很廉價的武器),隱蔽的潛艇狼群戰術。所以受諸多主客觀因素影響,德國沒有航母。而英國在戰爭開始后不久就被希特勒垂青,海獅計劃雖然沒有最終毀滅英國,但無休止的轟炸和空戰使得英國疲于應付本土戰爭,蘇德開戰后英國更是將海軍主力用于對付德國襲擊艦以及為北部航線(支援蘇聯戰場的北冰洋商船航線)的船隊護航(上述歷史請參考世界海軍簡史或海洋出版社的火與劍的海洋等書籍)。一直無暇顧及航母新技術的發展,因為二戰時使用的飛機無論從重量,到速度都有大幅度的增加,起降距離也增長了。所以英國也沒有自己建造航母,但他從美國得到一些航母,但沒有七八十這么多罷了。日本自明志維新以后經濟和工業得到長足發展,二次大戰前夕它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的經濟技術強國。而美國在一戰時根本毫發無傷,經濟技術實力都十分殷實,最重要的是這兩個國家掌握了制造現代航母的一項非常關鍵的技術--蒸汽彈射系統的設計。因為新型的飛機需要更長的起飛滑行距離,僅依靠飛機引擎想從甲板起飛是不可能的,飛機必須獲得額外的助力,蒸汽彈射技術解決了這個問題,而美日兩國當時都掌握該技術并嚴守機密。尤其是日本,利用遠東戰爭在中國,朝鮮,菲律賓等國掠奪了大量的資源,使得戰爭前期日本得以在一邊倒的戰爭形勢下儲備戰爭能量,建造了很多水面艦艇和航母。以上是一些戰爭史節選,難免有不妥的地方,見笑見笑。

熱心網友

英國在一戰時就有航母,而且是最早確立現代航母結構的國家。但二戰開始后,英國受德國打擊,已無力再建造新的航母,所以,英國的很多航母,主要是靠租借法案,從美國租借的,后來,美國干脆就白送了。這樣的,大概一共美國給了英國17個級別的80所艘。這些航母,有的戰后歸還美國,有的轉給別的國家,比如加拿大、荷蘭、澳大利亞等,有的就被拆解了。德國、意大利和法國主要是受指導思想影響,還是認為依靠戰列艦、巡洋艦就可以控制海洋。畢竟在二戰初期時,人們對航母的認識并不是很清楚,對艦載機配合艦隊奪取海洋區域制空權是存在疑慮的。最明顯的就是德國,本來已有建造兩艘航母的計劃,但一條直到戰后也沒建成,一條完全停留在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