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皇帝的封號有宗帝王祖之分例如漢武帝唐太宗海陵王宋太祖,這是怎么分的

熱心網(wǎng)友

稱×帝或××帝者,為謚號,如漢光武帝、隋煬帝等;稱×祖或×宗者,為廟號,如唐高祖、宋太宗等。隋以上,習(xí)慣使用謚號;唐以來,習(xí)慣使用廟號(無廟號者稱謚號,如明惠帝等;無廟號、謚號者,稱年號,如元泰定帝)。明清時,皇帝一世一元,也有把年號代稱皇帝的,如永歷帝、康德帝等。×王或×公者,為被貶后王號或即位前王號,如晉海西公、宋蒼梧王等。他們在身后沒有廟號。即使有謚號,也與新朝對其所封王號連用(如蜀楚恭孝王、殷福恭懿王等)。此外,還有陳后主、金末帝、元幼主等既不是謚號、廟號,也不是王號的習(xí)慣稱呼。這種做法,被“出口”到朝鮮、韓國、日本、越南等周邊國家。如:以謚號相稱的有百濟(jì)武王、新羅孝昭王等;以廟號相稱的有高麗太祖、越圣宗、朝鮮純宗、南越世祖等;以年號相稱的有越南保大帝、日本平成天皇等。

熱心網(wǎng)友

按謚法來講:“祖者,始也”一般開國皇帝被稱為*祖,皇帝的謚號、廟號是駕崩后由后一位皇帝確定的,概括他的一生功業(yè),如清初有3位祖皇帝:“太祖”努爾哈赤“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圣祖”愛新覺羅·玄燁,一為立國之祖,一為開國之祖,一為創(chuàng)業(yè)之祖。

熱心網(wǎng)友

唐代以前的謚號稱“帝”,一般只有一字。廟號稱“宗”,但開國之君稱“祖”。但自唐代開始,謚號變得越來越長,有時長達(dá)十幾字,于是改用廟號稱呼。至于稱“王”的,一般都是在政變中被推翻,沒有得到追謚的皇帝,人們用他們稱帝前的王號來稱呼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