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豆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兩漢時,淮 河流域的農民已使用石制水磨。農民把米、豆用水浸泡后放入裝有漏斗的水磨內,磨出糊糊攤在鍋里做煎餅吃。煎餅加上自制的豆漿,是淮河兩巖農家的日常食物。農民種豆、煮豆、磨豆、吃豆,積累了各種經驗。人們從豆漿久放變質凝結這一現象得到啟發,終于用原始的自淀法創制了最早的豆腐。 相傳漢代淮南王劉安始創豆腐術。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封地在淮南。他曾招集大批方士煉丹、制藥、求仙。他們懂得化學知識,改進了農民無名氏制豆腐的方法,采用石膏或鹽鹵作凝結劑用,潔白細嫩的豆腐制作出來了。這是可能的。豆腐,五代時已在南北食物市場上出現。據當時的《清異錄》記載,人們呼豆腐為“小宰羊”,認為豆腐的白嫩與營養價值可與羊肉相提并論。宋代,豆腐作坊在各地如雨后春筍般開設出來。登泰山去拜佛和游覽的人都要嘗嘗綿滑細膩的泰安豆腐。古代泰安城里多豆腐作坊,夜間全城磨輪轆轆,豆香四溢。安徽的八公山豆腐、湖北的黃州豆腐、福建的上杭豆腐、河北正定府的豆腐、廣西桂林腐竹、浙江紹興腐乳都是古代有名的豆腐制品。 ========================== “風水”作為一個專用名詞并被定義下來,首見于《葬書》。《葬書》的作者相傳是郭璞,于是郭璞被風水師奉為他們的祖師爺。   郭璞是河東聞喜人(今山西省西南部的聞喜縣)。晉武帝(司馬炎)咸寧二年(公元276年)出生于一個士族官宦之家。公元290年晉武帝死,兒子晉惠帝(司馬衷)繼位,20多年后為匈奴族所建的漢國滅掉,中原大亂。   大亂初起,年方20歲左右的郭璞就預見到河東這里將遭受災難,聯絡親朋好友數十家集體南遷。先到了廬江(不是今天的廬江縣,而是管轄東起安徽蕪湖、北至壽縣、南至江西九江的廣大地區的一個大郡,郡治舒縣即今安徽舒城),那里的太守把郭璞留下,熱情招待,但這里在長江以北,郭璞認為仍不安全,勸太守南渡,太守不信,郭璞只好自己走了,走后數十天,廬江淪陷。   郭璞渡江后落腳在宣城郡,當了當地太守的參軍也就是幕僚。這時晉武帝的侄子司馬睿在建康(今天的南京)重建了一個小朝廷,史稱東晉。東晉皇帝的權力始終不鞏固,全靠北方南渡的和南方本地的世家大族支撐,其中權勢最盛的是王家。郭璞最后轉到王家大將軍王敦帳下,還是當幕僚。   晉明帝太寧二年(公元324年),駐守在外的王敦要舉兵造反,因郭璞以通曉“五行、天文、卜筮之術,能禳災轉禍”知名,便要他就成敗如何算一卦,也為考察郭璞的態度。   郭璞的回答是“無成”。王敦本來就懷疑郭璞與朝廷有勾結,就讓他再給王本人算一卦,看還能活多久。郭答:“明公起事,必禍不久。若住武昌,壽不可測。”就是告訴他不可以起兵造反。   王敦大怒,問道:“卿壽幾何?”曰:“命盡今日日中。”于是王敦當天就把他殺了。(《晉書》卷七十二·列傳第四十二)   郭璞死了。王敦起事后約兩個月因出師不利也“憤惋而死”。都被郭璞說中了,許多人更相信郭璞真有預知未來的本領。不信的人則以此反駁《葬書》中的風水之說,嘲諷道:   氣散風沖哪可居,   先生埋骨理何如?   日中尚未逃兵解,   世人今猶信葬書。   (明,沈周(1427~1509)《詠風水》)   既然能預知,何不設法避免?郭璞的父母一定是葬在風水寶地了,為何又沒能保佑他自己?“蔭應未及其子而刑戮已及其身……而謂其能乘生氣以反蔭生人,有是理乎?”(明,項喬:風水辨)   我以為這有點冤屈了郭璞,他和后世的風水師其實是不同的。而《葬書》是不是他所著也是個問題,因為在正史《晉書》中,列舉了郭璞自著和注釋的古籍13種,惟獨沒有《葬書》。按清代紀曉嵐的考證,《葬書》的作者另有其人,是假托郭璞之名在流傳。   《晉書》中記有好幾個郭璞如何能掐會算的故事,但不一定是真有其事。看得出,有的是因為他有比較廣博的知識,善于分析,所以能預測到形勢的發展。不過以占卜為名,假托神道說自己的話。   古代的中國人信鬼神或聽天命,超過對智慧的信任。郭璞全家從山西遷到江南,是多么大的舉動,如果不說是從占卜得知天意,有幾家人肯跟著他這毛頭小伙子走?與王敦最后的對決,也是郭璞審時度勢的必然結果,他對王敦起兵的后果及自己實言相告的后果是洞明于胸的。王敦不殺他會動搖軍心,殺了他,使郭璞對自己死期的預言得到驗證,也會動搖軍心。對這一點,東晉的朝廷倒是看得明白,平息了王敦之亂后,晉明帝追贈他為弘農太守,并在玄武湖邊紫金山上給郭璞建了個衣冠冢,至今猶在。   后世風水師把郭璞奉為祖師爺,實是郭璞的悲哀。妖妄的風水先生形象,掩蓋了他的真才實學,包括他的文學成就。   風水師為什么要找郭璞來當祖師爺?我以為是以前從事這類活動的術士,實在拿不出像樣的頭面人物來撐門面。作為風水前身的“堪輿”是占卜中的一家,三教九流中地位低下的一個流派,能夠拉到郭璞來做祖師爺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