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唐人街的由來   北美“唐人街”的華人,有一個百講不厭的話題:我們的先人何時開始踏上美洲?何地為最早的落腳點?  這個話題,雖然僅僅是華人圈內的家常話,卻涉及如何看待中國(乃至亞洲)與美洲之間交往的歷史,弄清史實有助于今后洲際關系的發展。  從“三種說法”說開去  華人何時開始涉足北美洲?先從何地登陸?史籍和民間傳說中的答案多種多樣,莫衷一是。  試舉三種說法:  第一說,華人移民加拿大始于1858年。有位作者考證:1858年探險家與獵戶在卑詩省(即今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位于加拿大的西海岸)西南角夫里塞河畔發現金沙,各地居民蜂擁而至,淘金為業。“這是華人移居加拿大之始。”(見陳匡民《美洲華僑通鑒》,1950年紐約版)。此說認為華人踏上加拿大土地,始于淘金。  第二說,華人赴美始于“1848年”。德國人許布納·亞歷山大于1871年沿著美國東西鐵路線考察過“天朝子孫”(引者注:他指的是到美國修路、淘金及從事其他勞務的華人)的歷史。在他所著的《1871年漫游世界記》一書中,斷言華人到美國西部的“開路先鋒”所住過的古老房屋“距今不及20年”。而清光緒年間曾任浙江海關官員且負責運送珍品到美國參加“展珍會”(即萬國博覽會)的李圭,在他的《東行日記》中,以肯定的語氣稱:道光二十八年(即公元1848年),美國加州發現金礦,其時華人充洋船水手,見其利厚,乃舍船登岸參加淘金,斷言“此為華人赴美之始”。許布納·亞歷山大所推算的年份,與李圭之說相近。(引者按:李圭指出華人“舍舟登岸”,說明華人在美洲當水手比參加淘金要早。)  第三說:據美國移民委員會記錄,在1820年至1840年,只有十多個中國人到過美國。美國移民局的正式記錄,是將“1820年”作為第一個中國人到達美國的年份(轉引自陳翰笙等主編《華工出國史料匯編》第7輯:《美國與加拿大華工》1984年版)。  從上述三種說法中,可以推算華人到達北美的最早年份,應是1820年以后。換句話說,在1820年以前,偌大一片北美洲,從來不曾有過“唐人”足跡。以此為時間極限,是否符合史實?筆者存疑。  填上1820年前的“空白”  筆者到我國沿海省份僑鄉和港澳地區,或到加拿大、美國唐人街(中國城)旅游采訪,掌握了另一些線索,說明華人最早踏上北美的時間,應在1820年之前。試舉兩條線索:  其一:1785年,有3名華人在美國商船“帕勒斯號”當船員,他們隨船由廣州返航到達美國東部的巴爾的摩港,停泊期間,這3位華人登岸,曾引起當地報界注意,予以報道,留下了記錄。可見1784—1785年,在美中通航的歷史軌跡中已有華人的身影!  其二:福建省廈門曾經是西方殖民主義者拐騙華人苦力出國的中心,后轉移到澳門。葡萄牙人在澳門開設“巴拉坑”(葡語為招工館,侮辱被拐華人為“豬仔”,所以又叫豬仔館)1851年就開了5家。  但葡人干這類勾當并非始于1851年。早在1517年到1550年間,葡人就去廣東、福建和浙江拐賣華工,葡國與南美(如巴西)歷史上有特殊關系,將大批華人苦力運去,必屬首選之地。  華人在中南美披荊斬棘,種茶辟田,淘金修路,開礦開河,流血流汗,與當地原住民一起開拓出富饒美麗的南美。后來一部分疆土卻劃為美國版圖了(如原屬墨西哥的大片領土被美國劃為己有)。相當數量的華人勞工,也被轉到美國、加拿大去,成了北美的永久居民。德國人許布納·亞歷山大在他《1871年漫游世界記》一書中,就認定美國西部移民中,大部分是“從南方移來的”,僅加利福尼亞一州,就大約有8萬至10萬是華人移民。  展現“多線入境”圖像  在美國開采黃金的華人贏得一個“金山伯”稱號。之后,加利福尼亞探礦隊與溫哥華官方合作,在哥倫比亞乃至不列顛哥倫比亞內陸地帶發現了金礦,在加拿大西部引發“采金熱”。美國人和在中南美洲的華工們聞風北上進入加拿大。由華人組成的第一批赴加采金的300人,從加勒比海乘“俄勒岡”號船駛往維多利亞港,抵港之日為1858年6月28日,至今加拿大的華人仍懷著深深的情意紀念這個日子。一些華人社團認定這是“華人最早到達加拿大的紀念日”。采金,確實給加拿大的未來帶來光采,他們選擇“6·28”為紀念日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真正最早踏上加拿大土地的華人,是不是這批乘“俄勒岡”號的300名“金山伯”呢?其實,此前已有來自澳門的大批華人在此建立造船廠,造成“西北美洲號”的遠洋船,這批華人要比300名“金山伯”捷足先登70年!  我認為,要弄清華人到加拿大的歷史軌跡須拓寬思路:不只有從中南美和美國北移進入加拿大的,還有從中國大陸和港、澳等地乘船去的;還有從東南亞、澳洲、歐洲輾轉到達加拿大的。  看來,早期華人踏足北美,并非只有“從南方移來”一條線。而是東、南、北、西多方進入,多線進入。如是觀之,似乎更符合歷史實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