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使用新浪郵箱,而且很喜歡問問題。今天一個朋友對我說“sina”的另一個音譯是“,,,,”對不起,新浪認為這個詞是敏感詞匯,我不能成功發(fā)送。就是曾經(jīng)日本稱呼東亞各國的那個稱呼,支持的支,那里的那。是嗎?是這樣嗎?為什么這個詞是敏感詞匯?新浪是日資控股嗎?我只是想知道而已。即使我不用一分懸賞,應該也會有人回答我吧。但是我想知道,很想知道。
熱心網(wǎng)友
新浪當然不是日資控股至于你說的音譯,那只是有人胡編亂造的借用諧音,然后衍生出一些莫須有的話題,成為大家茶余飯后的談資不必相信這些東西
熱心網(wǎng)友
在明治時代,日本人侮辱中國人的綽號是“豬尾巴”或“豚尾奴”。甲午戰(zhàn)爭后,sina這個稱號。便開始流行起來了。 在《畫報•近代百年史》第6集第483頁,關(guān)于甲午戰(zhàn)爭之后的情況,有這么一段描述“小孩子侮辱留居日本的中國人的情景,使外國記者也大皺眉頭”在一幅畫上,有兩個中國人為日本小孩子所侮辱,旁邊雖然有日本警察,并不加以制止。 這幅畫的附加說明如次:“日本勝利!sina敗北!”——清國人走到街頭,總是聽到日本小孩子這類侮辱性的叫嚷,而日本警察卻總是視若無睹,袖手旁觀。 從這時候起,日本人所稱的“sina”這個名詞,似乎另有含義。 當時的首批留日學生十三人中有四人中途退學歸國,原因之一就是忍受不住“豬尾巴!豬尾巴!”之類的嘲弄。 這時候,中國人對“sina”或“sina人”之類的詞,還沒有產(chǎn)生太大的反感。 留日學生所發(fā)行的《大陸》雜志的發(fā)刊詞,有這么一句話,“善哉!我sina之大陸乎?…………陋哉!我sina之大陸乎?” sina這一稱謂,不但出現(xiàn)于中國人的文章,甚至用做書名。 例如: 《sina三百年史》,三宅雄太郎著,上海開明書店發(fā)行; 《sina史要》,石春攢次郎著,陳毅譯,上海廣智書局發(fā)行。同書的另一譯本是《sina四千年開化史》,sina少年編譯,上海sina翻譯社出版。 梁啟超的筆名之一即為“sina少年”。他的著作《李鴻章》封面上用“sina之怪杰”為題簽。 黃興等人所創(chuàng)辦的雜志,題名為《二十世紀之sina》。 早稻田大學清國留學生部存藏好幾冊畢業(yè)紀念提名錄,稱作《鴻跡貼》。其中第四冊(1907年度的一部分)共有95人執(zhí)筆提名,有33人只寫名字,不附籍貫,但在附籍貫的62人中,其中有18人寫sina,12寫清國,7人寫中國或中華,25人不附國號。在這里,使用sina這個國號,是含有否定清政權(quán)的革命意義的。 1911年版的《普通百科大詞典》所收“sina”和“sina語”多條,并不含有任何厭惡的含義。 由以上可得,在大正時代(1912年--1926年)初期,“sina”一詞似尚未成為問題。但是,以“sina”為國號,由于不知道日本人的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中國人心里畢竟還是有那么點不舒服的。 聽到日本人口稱“sina”而感到不快,是在二十一條、出兵西伯利亞、巴黎和會、五四運動等事件,日本的野心接二連三暴露之后的事了。 在王拱壁《東游揮汗錄》(1919年11月初版),收錄了《日本外交之概略——對sina的根本政策》一文中,有下面這樣一段話: 倭近五十年來之外交真相,舍對華而外實無外交價值之可言。蓋倭人戰(zhàn)勝前清以來,即稱我華為“sina”,垂為國民教育。且多方解釋sina二字如無意義適可代表華人之蒙昧者,于是sina二字乃風行三島,以資倭人輕侮華人之口實。每逢形容不當之行為,則必曰sina式,借以取笑,此等教育早已灌輸入其國民之腦海。時至今日,雖三尺小童,一見華人,亦出其一種丑態(tài),曰:“sina人”“sina人”。恍若sina二字,代表華人之萬惡也者。此皆由倭人“對sina根本政策”作成之教育,非一朝一夕之故,況現(xiàn)在倭人正事推廣此種教育,以增長其國人之侮華程度。 在這段文字之后,王拱壁做了注釋,指出sina二字從印度而來。“支”即為隋,而“那”是語尾。本來是“摩訶至那”(大隋)之意。他這樣說: 縱有人稱我以外號,亦當稱“摩訶至那”。今假扮[日本]以宗承華夏之族,吟哦漢文之種,講誦佛經(jīng)之地,不惟中華民國四字、中國二字為彼邦所不齒,即摩訶震旦亦不我稱。稱我sina又將冠詞“摩訶”二字削去。報界及著作均用“sina”二字,政府公牘則舍“中華民國”四字之簡,而用“sina共和國”五字之繁,是對我不但無國際敬禮,并不以國家視我也。是我中華民國成立八年而倭人尚不承認也。尤憶當民國肇造之初,倭人聞我將以“中華民國”民我國,即由著名浪人某固請我民黨領(lǐng)袖,易之以“大漢”,希冀離我五族,從可知堂哉皇哉之“中華民國”四字早為島國君民所不喜矣,推其用心,直不愿地球有中華民國之產(chǎn)出也。 從這個時候起,中國人對出自日本人口中的sina一詞,非常反感。 若從文字的立場來看,“sina”這一詞匯是中國人用漢字音譯印度語而來的,千百年來,沒有變化。不過,在尊敬和鄙視的場合下,其音調(diào)完全不同。因此,出自日本人口中的“sina”一詞,其音調(diào)也有變化。后來他們從明治時代對所謂“豚尾奴”的態(tài)度來對待“sina人”,故使中國人反感。故此,在明治時代使中國人覺得無所謂的“sina”一詞,后來卻成為了大問題。 1930年,中國政府對1919年以來國人所關(guān)心的國號問題作了反應。據(jù)同年5月27日《東京朝日新聞》報道: 今起禁用“sina”稱呼——國民政府訓令外交部 [南京26日電]日本人稱呼中華民國為“sina”,素為中華民國所厭惡,今日國民政府對外交部發(fā)出訓令如下,以顯示其禁絕“sina”稱呼的決心。 中國政府中央政治會議鑒于日本政府及其人民以“sina”一詞稱呼中國,而日本政府致中國政府的正式公文,亦稱中國為“大sina共和國”,認為“sina”一詞意義極不明顯,與現(xiàn)在之中國毫無關(guān)系,故敦促外交部從速要求日本政府,今后稱呼中國,英文須寫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中文須大寫大中華民國。倘若日本公文使用sina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 十日后,在6月5日《東京朝日新聞》的角笛專欄(讀者來函)中,出現(xiàn)了這樣一篇文章: “sina”與“中華” 據(jù)南京電訊,sina政府已決定不接受一切來自日本政府而使用“sina”一詞的公文。今后的公文往來,一律使用“中華民國”。 但是,“中”及“華”之語,是自古以來sina對夷狄傲慢的自稱。然而,在sina境內(nèi)的東夷西戎及南蠻北狄,久以統(tǒng)屬所謂“中”或“華”的版圖內(nèi),故對內(nèi)部而言,早該沒有中、華、夷、狄之別。 今日對外擬用“中華”之名,其實含有鄙視列國為夷狄之意,可謂無禮之極。故此,在討論使用不使用“sina”稱呼之前,實宜先行以適當文字,取代“中華”二字的稱呼。 況且,sina政府并不能判明“sina”一語的起源。此語自遠古時代使用以來,并無包含侮辱之意。就法理而言,sina政府理論上可決議正其國名為中華民國,而不作sina。惟堅決拒絕一切習慣使用之稱謂,態(tài)度未免太過激烈。尤其中華民國本身寫做英文名稱作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其中的China,敢問難道不是sina嗎?(士朗) 同欄在6月8日刊出《中國之稱呼》為題的短文,駁斥上文。 正如士朗氏在本欄(5日)所指出,國民政府決定拒絕接受使用“sina”一語的公文,同時自訂英文名為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確不免有些自相矛盾。不過,對方希望改稱為“中華”或“中國”,我國是沒有理由置琢的。 人的姓名,即使不符合其本人性格,誰都不會因此而不稱其姓名的。國名既然是專屬名詞,不管它是否傲慢無禮,大概亦不應去之而后快吧。準此而言,我國“日本”之個名稱,在外國人看來,也許亦會認為是個自尊自大的名稱啊! “sina”一語,即使不含侮辱的意思,但究竟不是正式的國名。若仍堅持用之,就好比以綽號稱呼人家,難免招惹人家的不快。我們不但不應該責難其國名過于美麗,要求改易,反應該承認彼等所認為正當?shù)拿Q。這才是民族間交際的正當禮儀。 有關(guān)此次遠東大會的報道,多數(shù)新聞報章已改稱中國為“中華”,本人甚為高興,新聞界走在社會的前端,今后的報道,極應做如是的改革,是所至祈。(實東②) 1930年底,雖然日本政府的公文都改“sina共和國”為“中華民國”,但社會上一般書面語及口語,仍然沿用“sina”名稱。對此,雙方一再反復辯駁。總之,日本人并無決心放棄“sina”一詞的使用。 1940年,當中日戰(zhàn)爭之際,大眾作家菊池寬以國民使節(jié)的身份訪問占領(lǐng)區(qū)后回來,在《文藝春秋》雜志撰文,主張日本“此時似宜改掉對sina人的稱呼”,頗引起社會關(guān)注。1941年,大政翼贊會為了“宣撫”占領(lǐng)區(qū)人民,呼吁停止使用“sina”一詞,該用中國稱號。雖然改變稱號的問題在新聞雜志上熱烈討論過一陣子,但最后還是沒有效果。 而日本人喜歡使用“sina”拒絕使用“中國”的心理,直到戰(zhàn)后依然繼續(xù)保存下去。具有這種心理的人,以從事中國研究及與中國有關(guān)系的人為多,其他人士對這類問題大體上并不關(guān)心。下面讓我們舉津田左右吉和谷崎潤一郎二人的作品為例吧。 我一直稱sina為sina,用日本字母寫為シナ。sina這個名稱,并不是自古以來sina整體的地理名稱、民族名稱、或我們所指的國家名稱,而是秦漢唐宋等不斷變化的王朝名稱而已。當我們考慮把自古以來的sina視為一歷史整體時,以“sina”一詞稱其最為恰當,而且此亦為世界所通用。中華民國這個國名,是該國成立之后的名稱,并非從古至今的通稱。秦漢唐宋等實為王朝之名,其名互異,但同為sina則一。故在正式場合及政治意義上,須以中華民國作為今日之sina的國名,但不能同時以之指稱昔日之sina。特別在指稱古代文化的時候,我們斷不能用此。又,“シナ”一詞寫成sina,原無任何含義,有人寫成“至那”或“脂那”,亦有人寫成“震旦”或“振旦”(震、振兩字互通),我則寫做“シナ”。此名雖然由秦而來,但其意義卻與秦迥異。(津田左右吉) 甲午戰(zhàn)爭時,吾人稱中國人為“Chanchan"(豬尾巴豬尾巴),又稱之“bozu”(禿子)。此于歐美人士稱吾人為Jap之意義相同。然而,稱Chanchan時,其音色尚帶有許些好感,Jap就完全不是滋味。Chanchan是因當時日本小孩子覺得有趣好玩而來的,至于連著bozu一同稱呼中國人者,皆為幼童。不過,這個對中國人甚為無禮的稱呼,到了他們廢除蓄辯之后,我等亦漸漸不再使用。記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大約在1946年左右,報載郭沫若氏的談話:“日本稱我們中國人為sina人,這個令人感到不愉快的事。這個他們輕侮中國人的證據(jù),今后宜加改正。”——正確字句我已記不起來,但的確是讀過這樣內(nèi)容的新聞報道。像郭氏這樣精通日本事情的人,也作如是觀,真使我感到意外。戰(zhàn)后,我們不再使用引起中國人不快的sina一詞,盡量使用“中國”來代替,這都是事實。我輩文人,有些人使用sina一此,其心理與歐美人士使用China一語,并無二至,故不得謂此詞在戰(zhàn)前含有輕蔑之意。(實藤注:對于古代來說,或許如此,對于現(xiàn)代來說,則不無可疑之處)又,日本內(nèi)地自古便有“中國”這個地名,用起來容易與sina引起混淆,故不得不以“sina”代替,其情形于稱“露西亞”為“蘇維埃”(soviet)一樣。(谷崎潤一郎) 大正時代(1912-1926)以后四十余年間,日本人拒用“中國”這個稱呼,大抵有四種理由: 1、“中國”是個傲慢的名稱; 2、作為歷史上的通稱,除“sina”之外,便無更好的名稱; 3、“sina”,亦即China,是世界性的名稱; 4、日本國內(nèi)有“中國地方”這個地名。 以下讓我們仔細分析這四種理由可否成立: 1、中國是個傲慢的名稱——這是通曉中國古典的漢學家的意見。他們認為sina人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是極其傲慢無禮的事!“中國”是一個自高自大的稱號。古代的中國,自以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而稱東鄰為東夷,西鄰為西戎,南鄰為南蠻,北鄰為北狄,四周都是野蠻人,唯我獨尊,故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這不是傲慢是什么,要使日本人接受這一傲慢的稱號,豈非是一種侮辱? 日本人中也有承認“中國”這個稱號而視為理所應當?shù)摹9糯毡敬_實是以上述意義看中國的,因為事實上中國是東亞文化的中心。直到與中國接觸之前,日本文化尚未發(fā)達。日本過去非常崇尚中國文化,派人到中國留學。這一點,只要翻開日本歷史便會明白。在室町時代,中國錢幣成為日本的貨幣,足利將軍雖受屬國待遇,磕頭向中國要錢,依然感到榮耀。故此,在古代的日本,不但從中國輸入精神文化,而且亦有過接受中國的物質(zhì)援助的時代。 不過,光看古代事物自然是不夠的。中國對自己的古代容或感到驕傲,但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已痛感國勢衰弱。這種衰弱不但是在國力方面,連學問方面也承認了落后。這一點,中國人在五四運動之后,知道得更清楚。與西洋比較之下,總覺得事事不如人。故此,中國人已把中國這個國名看成為一個專有名詞,在中國二字下面,劃上了一畫“專有名詞線”,除了表示是一個名稱之外,別無其他的含義。 若不明白上述的演變便貿(mào)然說:“你的名稱好得可以,不許講!”——就未免太不合情理了。即使個人命名,大都取個好聽的名字,既是專有名稱,當然字字都可用。更何況是國名!“日本”這個稱呼又何獨不然?所謂“日本”,即指太陽的出處,既意味著世界上最偉大的地方。其實,當?shù)厍蚴乔蝮w的事實已成為常識的今天,我們根本就不能再說什么日出之國之類的話。但是,日本一詞現(xiàn)在還不是照用不誤?漢學者流所指“古代sina自高自大”,這一點誠然沒有說錯,但他們忽視以后的變化,因而犯了錯誤。 2、作為歷史上的通稱,除“sina”之外,便無更好的名稱——對東洋史學者來說,這是個不可變動的結(jié)論。他們認為sina這個國家,自古以來便是“易姓革命”的國家,王朝老是變動,不象日本那樣“萬世一系”。秦、漢、唐、宋、元、明、清等不斷改朝換代。要稱呼總體的sina,沒有比sina更好的名稱了,這似乎是言之成理的說法。 但是所謂“中國只能有sina這一個稱呼”,到底是什么時候和在什么地方說起來的呢?時間這個問題容后討論,讓我們先看看sina一詞究竟是先在什么地方說起來的。這似乎是在日本,因中國人通常是不會用sina這一詞的。 那么日本人所用sina一詞,是何時開始的哪? 我輩在明治時代出生的日本人,是在一片“sina、sina”聲中成長的,自幼便以sina去看待中國。但稍微翻閱古籍,便可知道,sina一詞,從前叫做“唐”或“唐土”的。 然則,sina一詞何時傳入日本?如何萌芽?又如何發(fā)育起來的哪? 關(guān)于sina一詞的由來,大抵有五種說法。至于這個詞匯在日本成為學術(shù)上和歷史學上的問題,則是在甲午戰(zhàn)后的事了。日本人在此時喜用sina一詞是有其原因的。一說謂此時的sina是指“印度sina”;另一說謂sina在印度語中,表示智慧之義,而中國人具有優(yōu)越的智慧,故得sina一名。最易被人接受的一說是:秦始皇聲威遠播印度,而秦字的的發(fā)音是chin,印度人在chin之后加上了母音,向東流入中國,向西流入歐洲。在歐洲,中國的讀法做Chi-na、China或Chine。而對中國人來說,則就成了sina二字。 在日本古代,sina一詞不過是偶爾一用罷了。例如,在1106年出版的《東大寺要錄》扉頁,有“印度sina未嘗見聞”一語。在《今昔物語》中,有sina國。空海大師在其詩集《性靈集》中,有“sina臺岳曼殊廬”之句。而在此時,或稱中國為漢土、為中國,而sina一語,多為標新立異之舉。 必須指出的是:《東大寺要錄》、空海《性靈集》之類的著作,僅為學者所誦讀,一般人無從問津,故sina一語尚未成為日語詞匯。 一直到1713年,在新井白石的《采覽異言》中,才正式成為日語詞匯。 而sina一詞在日語中生根成長,似是明治時代(1868~1912)以后的事了。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舞臺劇本推測而知。順著默阿尼的劇本及其他書籍的寫作年代,便可知在明治以前并不使用sina一詞。1869(明治2年)的《遺失的藥》卻有“sina”一詞,附上“morokoshi”(唐土)的發(fā)音,但也只在“從sina(唐土)到天竺”一句中出現(xiàn)。劇中仍稱唐人而非sina人。 而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同年10月,在竹柴其水的劇本《會津產(chǎn)明治組重》中,sina一詞出現(xiàn)二十七次,而且Chanchan也不時出現(xiàn)。很明顯,上述語匯在這里是充滿輕蔑意味的。 1895年(明治28年),李鴻章到馬關(guān)議和,結(jié)果日本獲得了二萬萬兩白銀賠款及割讓臺灣。日本因此洋洋得意,對中國的態(tài)度也開始變的輕蔑起來。“sina”一詞也從此在日本語言中生根,而且很快地邊融混了輕蔑之意。 從歷史發(fā)展過程上看,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日本所使用的“sina”一詞,在日本原來是無根的。日本用sina去取代二千年來沿用的中國,只是近六十年光景的事。關(guān)于這一段歷史,歷史學家本身是曾想過的,和一般人也當談論過的。但正如前言所言,由于好惡的感情先入為主,學問的界限也就模糊了。 但只要我們一翻開史籍,事實就擺在眼前。從前我們說“唐土之唐帝玄宗”;1895年以后,改說“sina之唐朝玄宗皇帝”。在過去的五十余年間,硬不肯說“中國之唐朝玄宗皇帝”。 3、sina即China說。有人以為China一詞是世界性的名稱,故可接受。所謂世界性的名稱,亦即學術(shù)性名稱。這一說,咋聽似乎無什么大問題,其實也難成立。理由很簡單,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國,并不自稱“sina”;也就是說:sina并未形成世界性名稱。事情很明顯,世界性者云云,并非那么的學術(shù)性。 4、不稱中國為sina,就會和日本國內(nèi)的“中國地方”引起混淆。這就是說:完全是為了避免玷污日本語的純潔性!很多人都相信這一套,我也不例外。是故,才認為必須改sina為中國。這不但是為了敦睦友邦,而且是為了改正日本本身不合理的地名。日本國內(nèi)的“中國”是什么意思哪?原來古代官吏往來于京都和九州太宰府之間,“中途之國”的中國地方是必經(jīng)之路,“中國”因此得名。現(xiàn)在,太宰府早已廢除,京都也不再是首都了,“中途”的意義也早就失去了。因此,為了日本語言的純潔性,我希望廢棄這個名字。日本國內(nèi)早就了“中部地方”、“東北地方”這些地名,因此我想,將“中國地方”改成“西部地方”。不僅在地理上貼切,而且從國際關(guān)系的考慮上也是應該接受的。 除了上述四說之外,還有以下的奇說。即sina人厭惡sina二字。“支”有分布之意,而“日本”有本家之嫌。因此,如不用漢字,改用假名,當可無事。 簡直是小兒之見。今日中國人所討厭的,并不是字面問題,而是sina一詞的讀音——包含著輕蔑感情的讀音。該詞在清末并未混入此等感情,故相安無事。該詞之所以必須廢除,并非是為了文字問題,而是該詞的讀音令人憎惡的緣故。 總之,日本出現(xiàn)多種多樣反對改變“sina”一詞的論調(diào),完全違背了中國人的意愿。直到戰(zhàn)敗投降,才有轉(zhuǎn)機。 1946年6月6日,日本外務次官發(fā)出《關(guān)于避免使用sina稱呼事宜》通知,下達各新聞雜志社、出版社;同年7月3日,教育次官將通知轉(zhuǎn)發(fā)各大學和專科學校。 通知內(nèi)容如下: 往昔通常用sina二字作為中華民國之國名,今日應改用中國等稱號。查sina之稱呼素為中華民國所極度厭惡者。鑒于戰(zhàn)后該國代表曾多次正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該詞,故今后不必細問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該國所憎惡之名稱。 要言之,除不再用sina一詞外,不妨使用: 中華民國、中國、民國、中華 中華民國人、中國人、民國人、華人 日華、美華、中蘇、英華 至于在歷史性、地理性或?qū)W術(shù)性敘述之場合,例如:東sina海、日支事變等,萬不得以時方可破例使用。 又,現(xiàn)今之滿洲即稱滿洲,不得稱為滿洲國,附帶通知如上。 從此,sina一詞,成為了日本語言中的死語……。
熱心網(wǎng)友
我聽說過是這么翻譯的因為歷史原因日本侵華中國曾被稱為XX跟屈辱有關(guān)傷害我們的民族感情很抱歉我知道的也不詳細我很慚愧自己的對自己民族的歷史了解的還不夠透徹也想聽聽知情人詳細介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