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克之父"是對誰的尊稱?

熱心網友

坡埃爾·德·顧拜旦被人們譽為"奧林匹克之父"。

熱心網友

坡埃爾·德·顧拜旦

熱心網友

2003年1月1日是法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歷史學家,教育家,體育家顧拜旦誕生140周年,我們以深深的敬意緬懷這位奧林匹克之父,他為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復興,生存,發展和創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 近年在重新學習奧林匹克史的過程中,再一次為顧拜旦的精神所感動。顧拜旦1863年1月1日誕生于巴黎一個貴族家庭里,受過良好的教育。嚴格說來,他的專業不是體育,由于他認識到體育的重要性,認識到體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他立下了教育救國,體育救2的志向,并決心為復興奧林匹克運動做出不懈的努力,為其發展奮斗終身。他的精神令人敬佩崇仰,很值得我們學習。 顧拜旦在復興奧林匹克運動中遇到了重重困難,可他執著地發展體育事業的意志從不動搖。他堅忍不拔,頑強苦奮。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因經費困難幾乎流產,他親赴雅典,拜會首相和王儲,日夜奔波想盡辦法,終于順利舉行。第二屆巴黎奧運會,又遇世博會同時舉辦,兩者產生矛盾。顧拜旦被迫辭職,還不時遭到譏笑和唾罵,但他忍辱負重,從不氣餒。他從1883年20歲時就開始了復興奧運會的工作,直到他1937年9月2日逝世,整整為奧林匹克運動奮斗了54年。他不顧家庭的不快和困難,對工作不分巨細都親自操辦:文件,宣傳,設計圖案……,他四處奔走聯絡各方,廣交朋友爭取支持,嘔心瀝血,殫精竭慮。他的功績是不朽的。 顧拜旦原則性強,他堅持奧運會是屬于世界的,應該在全世界各不同城市舉辦,而希臘人認為奧運會是希臘的,雅典應是奧運會的永久舉辦地。由于顧拜旦的堅持原則才使奧運會有今天的輝煌。顧拜旦對和平,友誼,進步宗旨的原則,對反對歧視,堅持平等的原則,對奧運與文化的教育的結合,對人的和諧發展,對逆向代表制等原則的堅持不渝,如今已成效顯著的寫入奧林匹克憲章中。顧拜旦的卓越工作能力很值得我們學習,他知識淵博,具有歷史,教育,法學,文學的深厚才華。他對希臘王儲康斯坦丁的談話就是一個典范,他的《體育頌》至今仍是經典之著,工作中任何困難他都迎刃而上又迎刃而解。 最值得我們敬佩的是顧拜旦一心一意為事業,顧全大局,從不追求個人名利的品德,有人把奧運會的復興歸功于希臘人,對他只字不提,他從不計較,他把第一任主席職位轉讓給希臘人維凱拉斯,1925年62歲時主動辭去主席職務,他甚至捐出個人家產支持奧運工作。顧拜旦的精神和品德就是奧林匹克運動最寶貴的財富。我們今天紀念顧拜旦,就是為了繼承并發揚他的事業和精神,辦好2008年北京奧運會,把奧林匹克運動推向一個更新的高峰 1863年,顧拜旦出生在法國巴黎一個古老的貴族家庭。他喜歡體育運動,年輕時曾前往英國,學習當時先進的英國資產階級的教育制度和體育形式,并提出了許多改革教育制度、發展體育活動的建議,引起了官方的注意。 19世紀末,由于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把世界推上了戰爭的邊緣,維護和平成了人們的當務之急。對古希臘文明的向往,使顧拜旦對奧運會產生了特殊的興趣。他想,古代奧運會可以體現各城邦的共同性與和平理想,那么,為什么不用現代形式復興奧運會,使它成為世界性的運動會,定期將各國青年聚集起來,讓他們在比賽中相互了解,從而促進人們友好相處和世界和平呢? 1892年11月25日,法國體育運動協會聯合會為慶祝成立5周年而舉辦了一個熱鬧的生日宴會,宴會的策劃人顧拜旦便借此機會宣布了一個醞釀已久的"宏偉計劃"。然而,當顧拜旦在宴會上充滿激情地提出復興古代奧運會的設想和計劃時,向他投來的是十分困惑和吃驚的目光。人們對復興奧運會計劃缺乏熱情的態度,出乎顧拜旦的預料。 雖然最初社會各界對顧拜旦復興奧運會的呼吁反應比較冷淡,但他毫不氣餒。1893年,顧拜旦再次訪問美國,尋求美國體育界人士對他的支持,并決定在1894年巴黎舉行國際博覽會期間召開國際體育會議,研究創辦奧運會的問題。 1894年6月16日,國際體育會議在巴黎大學索邦學院舉行,來自法國、英國、美國、希臘、俄國、意大利、比利時、瑞典、西班牙等9個國家的78名代表聚集一堂。旦任秘書長。在開幕式上,為了喚起代表們對古代奧運會的向往,顧拜旦特意安排演出了大合唱《阿波羅頌》。 6月23日,會議通過了恢復古代奧運會的建議,決定每4年舉行一次奧運會,并為舉辦奧運會建立一個長期存在的委員會,即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簡稱IOC,國際奧委會)。國際奧委會的成員都是接受聘請而進入委員會的。會議還決定于1896年在雅典舉辦第1屆現代奧運會,并任命59歲的希臘詩人澤麥特里烏斯·維凱拉斯為國際奧委會第一任主席,顧拜旦任秘書長。 1913年,顧拜旦為國際奧委會設計了會徽、會旗,并提議將"更快、更高、更強"作為奧林匹克運動會口號。此外,他還倡議燃放奧林匹克火焰、設立奧林匹克杯等。 由于顧拜旦(1863年—1937年)的積極倡議而恢復了現代奧林匹克,使得他在1925年離任后被國際奧委會選為終身名譽主席。1937年9月2日,他在瑞士日內瓦與世長辭。按其遺囑,他的心臟被安葬在了奧林匹克運動的發源地--希臘奧林匹亞的科羅努斯山下,"讓他永遠感知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脈博",并在雅典的大競技場中給他保留了一個永遠空著的座位。 。

熱心網友

法國人顧拜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