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因為物理科是學生感到比較難學的一門課程,因此物理課應由三部分組成即:課前預習、課上學習、課后總結。一.課前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使其養成自覺學習習慣的過程指導學生預習應有計劃有步驟由淺入深的逐步進行。在開學初首先利用預習提綱指導學生一節一節的預習,每預習一節一定要求學生寫出本節的預習筆記,其中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知識內容,二是對不懂的部分提出問題。為了了解學生預習情況及督促學生預習,應天天批閱預習筆記。經過兩個來月的時間,當學生掌握了按節預習的方法并能比較熟練的進行預習后,再進一步要求他們按單元、按章進行預習,這樣預習更能體現出知識的完整性。再經過兩個來月的時間,當這種預習方法也被熟練掌握以后,應要求學生在假期中按力、熱、電、光和原子物理五個領域進行預習。為了鼓勵學生做好預習,將學生在預習中提出的比較好的問題,做成投影片并寫上提問者的名字在課堂教學中用。二.課上教學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主渠道是教學的核心1.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點與落腳點眾所周知,教師不僅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教學活動的領導者,而且還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教學效果的檢測者。有人提出,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表現在“傳授”、“引導”、 “啟迪”和“點撥”四方面。的確,學生的學習若處于“不知到知”階段,教師的“傳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學生由“已知向未知”的學習發展時,則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啟迪”;當學生的學習處于相對獨立階段時,教師將起到畫龍點睛的“點撥”作用。以上所述雖反映了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進程的一般規律,但還需要進一步明確將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和學生相應的主體性表現更加具體地結合起來,從而便于教師有效的操作。針對中學物理教學特點,使我對課堂教學有了整體認識,尤其是在對教學流程的研究中,將學生的智力活動(認知)、非智力活動(情、意)、能力活動(操作)和管理活動(習慣養成)等融于一體,隨著教學進程它們又形成了多元的動態結構,這給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提供了多項的發揮點。與此同時,我又反復地研究了學生學習的多種模式以及相關的學法,對教師主導作用的落腳點……“學”有了新的認識。這樣就提出了“八導與八學”的框架:(1)“導趣”??動情??“樂學”(2)“導向”??曉理??“需學”(3)“導術”??授法??“會學”(4)“導思”??拓智??“活學”(5)“導行”??訓能??“學活”(6)“導竟”??激爭??“互學”(7)“導饋”??引路??“評學”(8)“導成”??養習??“自學”2.優化課堂教學時間心理學研究和教育教學實踐表明,中學生在物理課堂學習中,思維活動大致分三個階段:課堂初期五分鐘的思維逐漸集中階段、中期五分到三十分鐘思維處于高度集中階段、最后十分鐘思維活動逐漸轉為疲勞階段。根據這一規律,在開始教學的五分鐘內,教師應用貼切而精煉的語言、精美的教具、精巧的小實驗及生動夸張的事例等等,把處于思維離散、遲緩、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引導到學習中來,并激發出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從而使他們愉快的主動進入到學習之中。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學生的最佳學習期,教師應利用教學媒體,創設物理情景,使學生能在生動有趣的物理情景中較容易的掌握抽象難懂的概念和規律。教學媒體首先是教材中的插圖,其次是將書中的演示實驗用實物投影機進行放大處理,便于全體學生觀察,再利用幻燈片補充和歸納實驗規律、比較和鑒別知識間的區別與聯系等等,對于看不見摸不著的微觀世界,可用微機模擬的形式進行再現。在最后十分鐘內,由于學生思維活動開始疲勞,因此這一階段應安排一些能夠調整學生思維活動,靈活運用新知識的內容,使學生在變換的活動方式中多動腦、多動手、多動口、積極的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知識的鞏固中來。三.指導學生歸納總結知識,使知識形成網絡學生每節學到的知識的都是零散的不完整的,因此在他們學完一章或一個單元后,非常有必要要求他們把零散的知識,歸納總結出包含知識間內在聯系的具有網絡結構的知識體系,從而便于知識的記憶和綜合應用。在總結知識時要求學生從六方面進行總結: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公式及圖像、習題種類、解題思路、畫知識的網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