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小棗粽子和豆沙粽子的做法
熱心網友
我奶奶以前是賣粽子的,她說粽子其實是可以天天包的:)先要選好的糯米,用冷水泡到你用手指可以把米掐斷,大概要半天,不是用干米的哦~根據你家里人的口味來做餡啦。葉子最好是毛竹葉,新鮮的毛竹葉洗干凈就好了要是干的話就要泡泡哦,看你們那里是用什么包就用什么包吧~煮粽子,最好是用一種專門的瓦缸來煮,那是最最正宗的煮法,大火把水煮沸以后就用炭火了。你可以用那種比較深的鋁鍋代替瓦缸。煮10小時,就熟拉!~~~
熱心網友
一定要先用水泡
熱心網友
現在這個時候應該不合適包吧!先將米洗干凈后,(一定要用糯米)放在鍋中泡一會兒(能用手把米捏碎的這個程度),把水倒啦 然后在米中放些你所想用的原料和鹽攪拌,然后就開始包啦,包好后放在鍋里倒上一些水就開始煮,煮一個小時后就可以拿出來啦!
熱心網友
■ 裹蒸粽塊頭最有料在粽子界中體型的排行,就以裹蒸粽為最,不但餡料多樣,體積也比其他種類的粽子大了許多,蒸煮的時間也相對地更加費時。裹蒸粽餡料豐富,有米、有燒鴨、還有香菇、蝦米、綠豆仁、栗子等,并用荷葉和竹葉包裹餡料,光是一個裹蒸粽,就足足可以讓好幾個人吃得又飽又撐。粽子好吃的內餡是精髓,但粽葉獨特的竹香味也能替粽子的美味加分,所以挑選好的粽葉也很重要。最好是選擇比較有韌性、柔軟不易破碎、并且顏色漂亮的粽葉,買回來的粽葉需要先泡過水,使其恢復韌度才好便於包裹。當歷史不斷地改朝換代時,連粽子也跟著時代的改變,有了更多的創意,像是以高級食材鮑魚、魚翅等入餡,開創粽子新面目,擁有尊貴新寵的身份。 ■ 材料1。 乾荷葉1張、乾竹葉3張、乾鹼草2條、乾尖糯米5兩、乾香菇1朵、乾蓮子4粒、乾蝦米2錢(7。5克)、乾綠豆仁1兩(37。5克)、乾栗子2粒 2。 咸蛋黃1粒、胡椒粉少許、芋頭7錢(26。25克)、排骨10錢、油雞7錢、肥肉5錢、烤乳鴿8錢、鮑魚螺7錢、魚翅2錢、干貝2錢、五香粉少許、蔥油少許、味精少許、鹽少許 ■ 作法1。 將材料(1)泡水至發起為止,其中尖糯米至少泡2個小時半以上,將水濾乾用胡椒說蔥油、味精、鹽來腌味。芋頭切塊炸過,備用。 2。 將油雞、肥肉切塊用五香粉腌味約30分鐘。排骨切塊用黑醋、醬油、鹽、味精、面粉腌過備用。將荷葉對撕,粗面朝下再將竹葉3片放入一半的糯米、香菇、蓮子、蝦米、栗子、咸蛋黃烤鴨、叉燒肉、油雞、肥肉、鮑魚螺、魚翅、干貝、烤乳鴿、綠豆仁,及剩下另一半的糯米,將左右兩側對折抓緊,再前後對摺抓緊包成四角形,用鹼草包緊打結即可。 3。 用水煮粽子四小時即可上桌。 ■ 示范裹蒸粽包法1。 荷葉粗的一面向下,將三片竹葉鋪上。 2。 放上糯米。 3。 再將其他餡料放入。 4。 把另外三片竹葉蓋上。 5。 將荷葉左右兩側對摺抓緊。 6。 最後用鹼草包緊打結即成。 ■ 陳師傅的叮嚀水煮粽子時,時間和溫度應控制好才不會造成糯米不熟或太爛。包粽子請留心以下幾點: 粽葉的選用:廣州人包粽子多用箬葉,選表面光滑軟韌的較好。汕頭人包粽子多用竹葉,粽子有竹葉的清香味,但要煮軟再用。上海等地采用每年大伏天從安徽黃山采下的箬葉,含有特殊的清香味,俗稱“徽州伏箬”。粽餡的調味:咸肉粽要先將新鮮的豬肉用少許味精、白糖、酒、鹽、生抽拌勻反復揉擦至調味品滲入豬肉再包。 粽子的捆扎:豆沙粽不宜捆得太緊,防止米粒擠進豆沙中,如果煮不透會出現夾生現象。咸肉粽如果用肥豬肉不宜扎緊、松緊適度即可。如果用瘦豬肉就要扎緊,因為瘦肉熟了以后會收縮,粽餡的肥汁會漏入水中,不能保持粽子的肥糯。 粽的烹煮:煮粽子一定要水滾以后才落粽子,水要浸過粽面,待水重新滾起以后再用旺火煮3個小時左右即可。在煮粽過程中不要添生水。要留意枧水粽不能和其它粽子一同煮。煮好以后趁熱取出。吃時打開粽葉,粽香噴鼻,入口油而不膩,糯而不粘,咸甜適中,香嫩鮮美是為上品。 5種家常粽子制作技術 1.獵肉粽 糯米2。5公斤,鮮豬肉1。5公斤(肥瘦各半),酒25克,醬油150克,食鹽70克,味精少許,粽殼葉適量。先將糯米淘凈,加糖、鹽、醬油拌勻。再將豬肉切成長方形小塊,與剩下的配料拌勻。然后將粽殼葉卷成漏斗形,裝人40克糯米,放上肥、瘦肉各一塊,再加蓋約30克糯米撥平,包好。最后將包好的粽子放入水中煮沸1 小時后,再用文火煮1小時左右。蒸煮過程中要不斷添水保持原有水位,煮熟出鍋即可。 2.紅棗粽 糯米1。5公斤,紅棗0。5公斤。將糯米洗凈,用涼水浸泡2小時后瀝出。在卷成漏斗狀的棕殼葉中裝入糯米30克,然后放上紅棗4枚,再蓋上一層糯米。包好后,將粽子入鍋,加滿冷水蓋好,用旺火煮2小時左右即可。蒸煮過程中要加水以保持原有水位。 3.陳皮牛肉粽 泡過的糯米、綠豆各1公斤,牛肉、陳皮各100克,豬肉末50克,麻油10克,豬油50克,蔥未、姜未、食鹽適量。用豬油將蔥、姜未炒黃,依次放入牛肉、陳皮、豬肉末炒半分鐘后,淋上麻油即成餡。包時先填進拌勻的糯米綠豆,將餡料夾在中間。包好后入餌排緊,放入剛好浸沒粽子的冷水,旺火煮1小時后,文火再煮1小時即成。 4.綠豆鴨蛋粽 糯米、綠豆各750克,花生米25克,熟咸鴨蛋蛋黃5個。將蛋黃切碎與糯米、綠豆、花生拌勻即成餡。取泡過的粽殼葉折成漏斗狀,填入適量餡料,包好后入鍋內排緊,加入冷水浸沒粽子,煮沸1 小時后,改文火煮1小時即可。 5.果仁桂花粽 糯米1公斤,芝麻100克,豬油150克,白砂糖300克,桂花100克,食鹽、淀粉適量。將白糖、芝麻、鹽、豬油拌勻,邊攪邊加入淀粉,然后放入桂花,拌勻后即成餡。在折成漏斗形的粽葉中填入約占1/3體積的糯米后,再放入1/3的餡,最后再蓋1/3的糯米。包好后,入鍋排緊,放入浸沒粽子的水。旺火煮1 小時后,再用文火燜半小時,即可食用。 粽子的來歷粽子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傳說而已,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于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歷史最悠久的粽子則是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于唐韋巨源《食譜》。特點是只用糯米,無餡,煮熟后晾涼,吃時用絲線勒成薄片,澆以蜂蜜與黃桂醬――白糖腌桂花醬。最大的粽子――大肉粽產于廣西南寧,每只重約兩斤,以肥豬肉、綠豆為餡,清香、軟糯、甘潤、膏腴不膩。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廟,綠波廊、湖心亭兩處皆有。長約寸許,形如枕頭,火腿為餡,小巧清鮮;湖心亭以為茶食,甚妙。中國最有名的粽子都產在浙北杭嘉湖的魚米之鄉:嘉興五芳齋的鮮肉粽四季供應,用筷子分夾四塊,塊塊見肉,芬芳和潤,酥爛嫩鮮,肥糯不膩。湖州諸老大粽子以洗沙甜粽見長,以豆沙、豬板油丁為餡并不稀罕,難得的是豆沙是洗沙――紅小豆煮爛去殼,再加糖、熟豬油、玫瑰原汁炒至烏黑晶亮有勁。這種豆沙吃口香、潤、細、滑――北京市場上的豆沙多學日本,以機器磨碎加糖而已,干而不滑,香淡粒粗,哪里談得上一個“潤”字。一貫看不上北京的小棗粽子,不僅是淡而無味,吃起來還要吐核,小棗煮過了或生蟲,則味道會變得十分怪異,敗人清興。日前無事翻書,發現屈原故里湖北秭歸的粽子竟也是這路貨色,北京粽子仿佛一下子“名正言順”,神氣起來,甚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