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崖高百尺,多奇秀大木,郁郁蔥蔥。依山建寺,巖為寺頂,頂中有一穴。有曰每至饑年,必有米糧泄出于穴,不盈不虧,恰供寺僧一日之需。火頭僧海信,欲增益其一日之出,斧鑿以擴之,及至數寸,米糧不出,但見礱糠;及至尺余,雖礱糠亦不復出矣。遂悻然作罷,悔之莫及。斧鑿之痕今猶可見,人心之不足久矣……
熱心網友
通天巖在城西北六公里處,巖石圍著一方翠綠,圍著一方寧謐,也圍著一方神奇。 通天巖的特別之處,就在于這圍中的無限趣味。 通天巖屬丹霞地貌,巖不高而奇。一塊塊赭紅色的巨巖如天外飛來之石,橫亙于天地之間。讓人驚訝的是,在每一塊巨巖與地面接觸的凹陷處,都密密麻麻地被插上一根根細細的小樹枝,當地人說是為大山撐腰。這真是一個大膽而美麗的想像。這個做法,也特別耐人尋味。每位為巖石插上小樹枝的人,當然也把自己當成了小樹枝,但他們卻希望著,也相信著,微小的他們,同樣能撐持起巨大的山巒。 359尊形態各異的摩崖造像靜靜地或立或盤坐于崖壁上,用他們閱過千年歲月的目光看著熙來攘往的游人。他們不說話,但眉宇間似乎顯露出一種淡淡的微笑,那是經歷過太多磨難太多痛苦才涵養出的笑容。他們是通天巖真正的主人。自晚唐至北宋的二百多年間,那一陣接一陣叮當作響的錘鑿聲賦予了他們生命,他們一睜開眼就有了自己明確的身份和位置,他們的一顰一笑也就有了固定的內容。他們是為了人間的苦難和歡樂、理想和期待而生,他們腳下從未熄滅的裊裊香火說明了這一點。但其實,他們從未答應過人們什么,只是讓人們看著他們歷盡滄桑的淡淡微笑,那就是最好的回答。在他們面前的石凳上屈腿一坐,頓覺一股清風自幽深的樹林間吹來,讓人通體清涼、塵慮皆消。 崖壁上的造像大多是佛家弟子形象,行走在他們面前,如同參加一場佛界盛會。那一個個生動逼真的形象似要破壁而出。在南方多雨潮濕的氣候下,保存著這樣完好的石窟造像,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因了這些精致生動而又保存完好的摩崖造像,通天巖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 通天巖是整個巖區的總稱,實際上它由忘歸巖、觀心巖、龍虎巖、通天巖和翠微巖五個巖洞組成。五個巖洞迤邐相接而又各具特色。其中通天巖位于巖區中心,巖內鑲嵌著一座“廣福禪院”。說是“鑲嵌”,是因為禪院以巖為頂,以崖作壁,天造地設的一處天然佛界。一條隱秘的巖穴成了登堂入室的通道。我們鉆進巖洞,在狹小的穴道里彎腰弓背,匍匐上行,移時,眼前豁然開朗,原來已經來到巖洞的二層,這里居然隱蔽著十數間雅致的房舍。這些房舍是蔣經國先生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修建的夏天避暑之所。據說,由于房舍位置的隱秘和獨特,蔣介石甚至動了把張學良夫婦囚禁在這里的念頭。這些塵封的舊事已隨風飄逝,佛院很快又重歸寧靜。走進山門,一眼就看到偌大的巖壁上,宋時雕刻的毗羅遮那佛及其五百弟子聽佛講經的群像。佛像雖歷千年,依然色澤光鮮、神采生動。佛國的氣息拂面而來,且彌漫了整座山巖。 游人進出多經“忘歸巖”。“忘歸”二字頗耐人尋味,它很自然地讓人想起“爛柯山”的故事,那位貪看神仙下棋的樵夫,正是因為忘歸,以致人間歲月飄逝,待記起回家,發現斧柄已經朽爛,而家中更是人事皆非。這忘歸當是暗合通天之意吧。只見偌大一塊巨巖斜臥天地之間,極其壯觀。只在巖隙辟一洞口,供游人進出,而洞內則極其廣大,這情景真有點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忘歸巖”的崖壁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首五言詩,為明代著名哲學家王陽明所題,詩曰:“青山隨地佳,豈必故園好。但得此生閑,塵寰亦蓬島。西林日初暮,明月來何早。醉臥石床涼,洞云秋來掃。”王陽明,名守仁,浙江余姚人。因為他曾經隱居會稽陽明洞,又創辦過陽明學院,故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文韜武略俱稱于世,曾經奉命平定過江西的寧王之亂。他在江西住過多年,通天巖便是他的治學之所。 王陽明講學之處距“忘歸巖”東北約百米,是一處林木環抱、清雅幽靜的巖洞。洞內塑有陽明先生及他的四弟子雕像,王陽明將這座巖洞取名“觀心”,緣于他晚年的“致良知”學說,也是他“心學”體系的最終完成。在平定寧王之亂后,他痛感封建王侯和各級官吏巧取豪奪,“利歸一己,害及萬家”。“致良知”便是他針對吏治腐敗而提出的治病藥方。他說:“良知者,心之本體。”觀心,即是要時時檢察自己的良知。他甚至這么對弟子說:“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提倡人們內心的自省,強化道德修養,借以消除社會的黑暗,這應該是一位有良知的封建時代的文人所能做的最大的一切了。 從陽明洞轉出,仍自忘歸巖回返,從一座座危巖峭壁前經過時,引人注目的還是那一根根密密麻麻地插在巖縫里的小樹枝。它們果能撐持起行將傾側的巨巖?也許未必。但千百年來,總是有人持續不斷地做這同樣的事,沒有人懷疑自己行為的可靠性,也許他們更相信自己的虔誠和執著。我掏出相機,特地拍下了這些小樹枝,這些虔誠而執著的愿望。于是,通天巖里的那一根根小樹枝便隨著我輾轉萬水千山而后越來越清晰地留在我的記憶里。
熱心網友
不知道. 還望元圣人玩兒夠了之后勿忘亮出底牌.全國各地有關出米洞的傳說至少幾十處,版本不一.這樣的傳說故事固然是勸告世人不要貪心的警世恒言,然而這又何嘗不是現代人急功近利的一種真實的寫照呢。自然資源一再被毀滅性地開發,人文資源一再地被破壞性地建設,若干年后,焉知滿目瘡痍、遍體鱗傷的地球不是宇宙中最后的“出米洞”呢?但愿所有游過江西出米洞的人都能引以為戒,但愿八達嶺的城墻和黃山的竹子不再有斑斑劃痕,但愿雷峰塔的升降電梯不會破壞冥色中“此翁情淡如煙水”的意境,但愿百年之后的孩子們還知道山海經是從哪里來的但愿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能得到所有地球人的愛護愛護我們共有的家園
熱心網友
美麗神奇的都嶠山!有聯為證!滿嶺鳴鈴花鈴鳴有日;半山出米寺米出無方。 美麗神奇的都嶠山,流傳著一個美麗的故事,在中峰山側有一出米寺,傳說寺中的巖石上有一窟每日定時流出一窩米,且不多不少僅夠寺中和尚及一仙丐共食。后因和尚心生貪念氣走了仙丐而出米寺再無米出矣!
熱心網友
應該是廣東肇慶七星巖的出米洞。廣東肇慶七星巖仙女湖的北岸有一敞天石洞,洞內有一廟,廟里有一石穴,昔傳此穴能出米,故曰出米洞。洞內鐘乳林立,老樹織藤如虬,石碑石刻如林。洞內石廟,始建于唐代貞觀年間,香火常年不絕。出米洞 位于東湖東北部,四面環水,崖峭如壁,山上林木蔥郁,禽啼蟬鳴。因洞頂有5米直徑的天窗,故又名“敞天石洞”天窗旁有一塊石覆蓋著,似墜不墜。光線從天窗射入,洞里清靜明朗。洞中有石峒古廟,始建于唐初,原祀民間周氏神。傳說周氏神精于農事,能保五谷豐登。因歷代修繕又不受風吹雨打日曬,故其石柱飛檐,斗拱連屬,歷久如新。洞中石筍甚眾,其中一石筍,酷似一人面北而坐,左掌下有一個光滑的小洞。傳說明初建文帝曾于此洞避難,全靠由此小洞中每日定量流出的米充饑度日。后來建文帝出走南洋,洞內和尚貪心,加寬出米小洞,結果白米不再流出,這就是“出米洞”的故事。洞內景物景觀多處,如“猛虎歸山”、“龜狗相戲”等。洞口左側湖畔有一水潭,成半月形,潭水清澈見底,終年不涸。據說此潭潭底有神龍潛伏,悉心修煉,呼風喚雨,造福于民,古時稱此潭為“歇龍潭”。另:丹霞山也有出米洞 四川酉陽的蠻王洞也有出米洞 這些傳說大同小異,對人的貪婪都有描寫。。
熱心網友
好像在廣東肇慶七星巖有一個出米洞。
熱心網友
就是我家。。
熱心網友
有也成保護地了,你還想去弄點米呀?沒看見后面說沒有米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