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熱心網友
CPI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北京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如何計算的呢?我們是嚴格按照國家統計局《流通和消費價格統計調查方案》的要求做的。其中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調查方案,對代表規格品的選擇、價格調查點抽選方法、價格調查方法、權數資料的來源及計算、價格指數的計算方法等均作出規定。是通過對北京近300家商業網點的600多個規格商品和服務項目價格的調查,分別計算出600多個代表品的指數,經過幾何平均得到251個基本分類指數,再以居民消費支出額為權數,采用綜合公式匯總計算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具體步驟如下: 1。選擇代表規格品。現行的國家方法制度對調查的內容規定到251個基本分類,以及每個基本分類下包括的代表規格品的最低數量。代表規格品由各省市自行確定,也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具有地方消費特色的規格品。按照代表規格品的選擇原則,我市確定了600多個規格的商品和服務項目,作為計算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代表規格品。代表規格品一經確定,年內不能更換。 2。抽選價格調查點。首先對各種類型的商業網點銷售額由高到低排隊,然后再進行等距抽樣。要考慮到大中小型商店兼顧、各種經濟類型兼顧、綜合性商店與專業性商店兼顧、各種商業業態兼顧、布局合理等因素,對抽樣結果做些修正。我市共抽選了近300家商業網點,作為價格調查點。價格調查點每年調整一次。 3。計算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權數。權數是反映調查商品或服務項目價格變動在總指數形成中影響程度的指標,是根據居民家庭用于各種商品或服務開支占總支出比重計算的。權數資料來源于城市住戶調查統計中的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數據。基本分類及以上類別權數,一年內固定不變。 4。價格調查及計算平均價格。根據商品或服務項目與人民生活的相關程度和價格的變動頻率,確定價格調查的次數。鮮菜、鮮果、肉禽蛋、水產品等價格,每5天調查一次;糧食、油脂、煙酒飲料、餐飲業及其它穿用商品價格每10天調查一次;國家和地方政府定價的商品或服務項目的價格,每15天調查一次。價格調查是定時、定點、定人直接調查。 價格資料采集來后,還要計算月平均價格。即把每一代表規格品所有調查點的時點價格進行簡單算術平均,得到月平均價格。例如:某種服裝價格每月調查三次,有6個調查點,就是將18個時點價格相加,然后再除以18。 5。計算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月度平均價格計算后,就可計算與不同基期相比的月度價格指數。首先,計算單項商品或服務項目價格指數,然后再將單項指數進行幾何平均,計算出基本分類價格指數,由基本分類指數再依次加權計算出類指數和總指數。 年度價格指數就是將各月的指數進行簡單算術平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計算過程大致如此。為什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人們的感受有些差異呢?一是對比基期不同。現行公布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多為同比指數,也就是以上年同月或者以上年價格為100%的指數。人們常常會用目前的價格和印象中某個時期作比較。二是人們習慣于用自己所熟悉的某種或者某類消費品價格的漲跌幅度去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較。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由600多個單項指數經過層層加權計算出來的。 您單位的外國朋友在北京生活,感覺到北京的消費品市場比較活躍,物價指數似乎不應該走低,這種想法很有代表性。為什么物價指數一路走低呢?首先,近幾年市場供過于求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轉,東西多了自然價格就上不去了。其次,科技進步、技術創新降低了產品成本。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上市的周期縮短,整體價格水平下降。如近幾年居民消費熱點的移動電話、家用電腦、轎車等價格下降幅度更是驚人。再次,中國加入WTO后,企業領導加強經營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迎接多方面挑戰的意識增強,如不少汽車生產企業在成本降低的情況下,銷售價格也多次下調。 從居民需求增長方面看,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費面拓寬,消費結構發生了變化。外出旅游、健身娛樂、汽車、住房購買成為居民消費的新熱點,占居民消費支出的比重也在不斷上升。但是除了住房,其它熱點消費的價格都在下行。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中,移動電話、家用電腦、旅游、轎車價格下降幅度之大,都是位居前列的。并且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起到較大的下拉影響。 為什么公布的數據與老百姓的感受有些距離 物價指數反映的是整個市場包括商品和服務項目的平均變化情況,而老百姓則對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和常用品價格變化情況感受最為敏感,這就是產生錯覺的原因。 現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統計的范圍,包括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共8大類。在8大類商品和服務價格中,每一類又包括若干個中類,有些中類下有若干個小類,每個小類下有多個基本分類,每一基本分類下有若干個規格品或服務項目。物價指數正是反映所有這些大、中、小類的加權平均變動情況。也難怪老百姓會說:米都貴了一半,你們的指數才升了3點多。其實,反映在我們的報表上,大米也確實是漲了50%,但由于大米的支出只占居民家庭支出的很小一部分,匯總起來,對指數的影響就比較有限。事實上,老百姓雖然能感覺物價上漲,但在構成物價指數的八大類指數中,食品、煙酒及用品、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居住四類指數是上升的,其它四類指數是下降的。人們習慣只注意和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商品,忽視其它商品價格的變化,這就容易造成以部分商品的漲價幅度來“以偏概全”,造成對市場價格總水平上漲幅度產生錯覺。 物價上漲對各收入階層的影響各不相同 由于此輪物價上漲屬于結構性物價上漲,所以對各收入階層的影響有明顯的差別。此輪物價上漲,主要由食品帶動,漲幅最大,而低收入階層的食品支出占家庭支出比例較大,因此,對低收入階層的影響就較大。相反,對中等收入階層,食品支出占家庭支出比例較小,影響就低一點。對高收入階層,影響就更低。正因為如此,為了科學反映社會生活發生的這種差別,有的國家和地區就針對不同階層,編制不同的物價指數,來反映物價水平上漲或下降對不同階層的影響。如香港政府就編制了甲、乙、丙、綜合四類消費物價指數,來反映市場物價水平,并根據某類物價指數對相關政策進行調整或制定。我國內地目前還沒有實行這種分類價格指數制度,現行公布的物價指數,它反映的是全社會居民消費商品和服務項目價格變動的平均水平。。
熱心網友
這個問題,只有問國家統計局了。我可不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