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閱的折子戲很好聽,但是折子戲到底是什么呢?

熱心網友

呵呵,如果劇團從一本戲中取其精華,挑幾出精彩片段來演出,這就是折子戲。如果你有興趣,下面是詳細的介紹:(自中國文化報徐世丕)一、折子戲是戲曲劇種從成熟走向衰落時期出現的一個戲曲舞臺藝術的表現方式。它的出現大致在明后期。由于元雜劇四折一楔子的模式早被打破,明清傳奇劇本動輒四五十出(折),演出連續幾天幾夜,演者觀者不勝其長,戲班便改從整本戲中選取表演較精彩,情節相對完整的折進行單獨演出.折子戲于是成為晚明社會的時尚。它的產生,是社會歷史發展、文化環境演變、劇種藝術成熟、戲劇表現技巧豐滿和觀眾審美趣味提高等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明清之交著名的折子戲選集《綴百裘》便收錄了80余部昆劇作品中400多個選折和30多部梆子腔劇作中的50余個選折。然而,折子戲雖大多是精華,但終究只是原作內容的片段展示,有的甚至僅僅是某一流派藝術家絕技的展示。從戲曲歷史來看,可以說至今沒有一個劇種是單靠上演折子戲振興和繁榮起來的。在今天社會投入戲曲藝術的資源極其有限的情況下,長期專注于傳承和上演折子戲,不把重點放在完整劇目的創作表演上,讓當代觀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觀眾當然也包括外國觀眾始終“不見廬山真面目”,是一種舍本逐末事倍功半的辦法。而從藝術發展規律來看,長期只談繼承,不談創新和發展,只講形式,不注重內容,只會窒息了戲曲藝術整體發展的生命力。 二、折子戲本質上是一種戲曲表演聲腔和技能技巧的展示方式,難以讓觀眾完整體味戲劇藝術的文學、語言、聲腔、表演技巧、音樂以及包括臉譜服裝道具在內的舞臺美術共熔一爐的綜合美。中國戲曲的本質特點是以歌舞演故事。流傳下來的各劇種經典折子戲,或側重于唱腔,或側重于表演技巧,較少也難以給觀眾展示相對完整的戲劇內容。在藝術內容和形式這一對矛盾中,折子戲基本上強化了促進矛盾發展的次要方面,形式美成為折子戲的主要藝術特色,戲劇的內容這個主要方面實際被淡化了。因而從審美觀賞的角度看,它提供觀眾特別是不熟悉原作全貌的觀眾的東西,實質上是一種較難以準確把握的不完整的藝術形象,有的甚至是被割裂、被肢解、被歪曲的藝術形象,這就難免造成誤解。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折子戲只是一種藝術快餐,期望靠它在新時代培養出一批批熱愛、鐘情于民族戲劇藝術的觀眾,無異于隔靴搔癢。 三、折子戲對當代觀眾(少數戲迷除外)包括外國觀眾產生誤導,不利于向世界整體展示中國戲曲藝術文化完整獨特的風貌。在今天的戲曲劇場中,對折子戲叫好的,主要是了解劇情、熟悉原作的老戲迷,他們或者酷愛在絲竹聲中閉眼品味膾炙人口的名腔名段,或者只對空翻、倒僵尸、變臉,搖翎翅之類前輩傳下來的絕技叫好。對大多數當代觀眾特別是青少年觀眾來說,折子戲的效果差不多等于雜技或音樂聲腔演唱會,中國戲曲藝術的完整的美學形象在折子戲中大打折扣。幾十年來,我們派往國外境外交流的中國傳統戲劇項目,京劇《三岔口》《坐宮》之類的劇目占了大多數。而像關漢卿的《竇娥冤》、王實甫的《西廂記》、馬致遠的《漢宮秋》、湯顯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這些列之于世界劇壇亦光彩照人的中國戲曲經典名著,我們卻沒有下大力讓它們恢復青春,重新“活”在當今中國和世界的舞臺上,充分地讓它們所蘊含的無窮中華文學精華與戲劇魅力展示出來。 綜上所述,在我們將五千年中華文化帶入2l世紀時,戲曲藝術是不可或缺的。而在振興中國戲曲的戰略中,無論是國家主管部門還是戲曲藝術界,都不能在戰略和機遇上再有錯失。如果以為恢復幾出折子戲,會演幾出折子戲,就做好了推陳出新、繼承發展中國戲曲的大文章,那將是一個歷史性的錯誤。。

熱心網友

你好,對于你的問題,我有一個比較好的解決辦法,也是一個簡便的方法,就是使用百度下吧,可以下載你所想要的任何電影、軟件或者資料!方法:1、下載百度下吧,并安裝;2、運行百度下吧,在其對話欄中內輸入你想看的電影、音樂、MTV、軟件或者其它資料名稱,或者關鍵詞;3、要查尋找結果內雙擊想要看的東西,即可!我就這樣做的效果,OK!

熱心網友

折子戲——只表演全本中可以獨立演出的一段情節的戲曲。區別于本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