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吃世界上最賤的東西,所以才那么賤

熱心網友

具體吃什么不知道,但肯定是壓縮干糧為主。

熱心網友

麥當娜的哥哥麥當勞。

熱心網友

自美國獨立戰爭至今,美軍的野戰食品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那時的饑飲馬血到現在的袋裝三明治,美軍野戰食品發展很快,在食品的種類、質量、包裝和運輸、營養乃至口味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進。 ●“山姆大叔”稱謂源于野戰食品 美軍第一個士兵伙食標準頒布于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當時士兵的伙食主要包括面包、咸魚、米和豆類。一份檔案材料記錄了當時美軍的伙食標準:每周約0。5千克牛肉,或者約0。3千克豬肉,或者約0。5千克咸魚;每周約0。5千克面包或者其它面食;每周約1。7升豌豆或者其它豆類食品;每天約0。6升牛奶;每周約0。3升米飯或者約0。6升“印第安飯”;每天約1。1升啤酒或者果酒。   看起來似乎當時美軍的伙食還比較豐富,但那個時期的野戰食品口味卻欠佳,質量也不高。據記載,在美國的前100年歷史中,有許多士兵不是戰死疆場,而是死于各種疾病,這與野戰食品難于保鮮儲存極為有關。   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后,美軍建立了食品的采購和配給制度。要求所采辦的肉類必須打上標記,食品集裝箱也要求注明軍方使用的說明。提到這里,還有一個小插曲。當時,紐約有個肉品供應商,名叫塞繆爾·威爾遜( S a m u e l W i l s o n),他總在送往軍營的食品包裝箱上貼上“ U S”的標簽。他為人親切隨和,士兵們都很喜歡他。每當看到他到來時,士兵們都會跑上去,親切地喊他“山姆大叔”( U n c l e S a m)。從此,“山姆大叔”的故事在美國民眾中流傳開來,后來竟逐漸成為了美國人的代名詞。   1812年美國獨立戰爭后,美軍為擴大食品種類和解決部分自給,開始在自己的營地周圍種植蔬菜,新鮮的蔬菜、加上配給的面包和豆類等構成了當時士兵的一日三餐。   美軍野戰食品最重大的一次改革發生在南北戰爭期間。那時,美軍開始對野戰食品進行分類,罐頭食品也首次出現在野外戰場上。   但是,罐頭食品存在很大的問題,主要是容易變質。據記載,1861-1866年美國內戰期間,死于腸炎和痢疾的聯邦軍隊的士兵就多達45000人。另一個問題就是 “宿營”食品與“行軍”食品的區別太大。前一種伙食比較豐盛,有豬肉、牛肉、豆子、土豆、蘑菇、米,還有調味品、湯等。而“行軍”食品就比較單調,只有豬肉、牛肉、糖、咖啡和鹽。 ●蔬菜走進野戰食品行列   美國內戰時期,美軍的醫生們已經意識到士兵的食物中肉類偏多,含鹽量過高,而蔬菜量不夠,這樣的飲食結構容易導致夜盲癥和壞血病。但是,當時新鮮蔬菜是不易包裝運輸的。后來,人們想出一個辦法,將新鮮蔬菜脫水后,壓縮包裝;吃的時候,只需加入熱水,干蔬菜就會軟化。   1895年,食品保鮮技術問世后,美軍第一次制定了食品保鮮的細則。但是對部隊廚師的正式培訓卻沒有開展起來。直到1902年,美軍才建立了第一所烹飪學校。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防部建立了專門負責士兵飲食的機構。該機構開始對廚師提供培訓,教授他們營養學的知識,以及如何做出更加美味的食品。美軍前線也首次出現了熱餐。士兵最喜歡吃的土豆和糕點,也開始每10 天供應一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野戰食品發展很快。野戰食品的種類超過23種。 C型食品(單兵作戰食品)是在二戰中最常見、士兵們吃得最多的伙食。它約重 3千克,有11種餐可供士兵選擇,其中5種含有豆類。美軍還為特種作戰小分隊,包括進行叢林戰和山地戰的部隊,研制了特殊食品,稱為 B型食品,主要配給10 0人的小分隊。   朝鮮戰爭期間,美軍又在 C型食品中添加了水果罐頭、餅干和面包。美軍將事先作好的食品冷藏后,由大型、遠距離飛機從美國本土運往朝鮮。   1958年, M C L單兵作戰餐取代了 C型食品。它約重1。2千克,每餐的熱量達 1200卡路里。   越南戰爭期間,美軍的野戰食品的包裝更加方便,易于開啟,食物大多經過脫水和冷凍存儲,由美國本土運往越南。野戰食品中還加入了燉雞和豬肉燒土豆。   1960-1970年,食品加工和包裝工藝發生了一場革命,密封和塑料包裝技術,使得美軍的野戰食品不再需要金屬外殼包裝,大大減輕單兵作戰餐的重量。 ●戰場也能吃“熱食”   1980年,著名的 M R E野戰方便食品問世了,并很快裝備部隊。到目前為止它的品種已達24類之多。 M R E食品不都是干燥包裝和冷凍存儲,水果和淀粉食品開始采用了濕包裝。最近蘑菇牛排也列入了 M R E野戰食品之中。據美軍士兵們反映,他們最喜愛的是 M R E食品中調味用的一小瓶番茄醬。據說這種頗受好評的戰場方便餐是由美國印第安納州,俄亥俄河河畔一座幾乎不為人知的小鎮上生產的。該鎮專門為美軍前線官兵提供一日三餐。它使用一種氧化鎂制成的食品袋,重半公斤,防水抗菌。袋中食品在30攝氏度的氣溫下可保存3年,在15-18攝氏度的氣溫下則可保存11年不變質,甚至連味道和顏色也不會改變,它可從直升機上直接空投至前線,不需要使用降落傘。據說美軍從今年1月起每月生產這種即食食品400萬袋,每袋食品的熱量為1200卡路里,食品還可以加熱。據有關媒體報道,該公司是一家私人公司,共有850名員工,在能夠裝下2。5噸食品的大鍋里,加熱和攪拌各種主輔料;在流水線上將熟食分裝進綠色的塑料袋;用機器將袋中的空氣抽出并封口,然后進行高溫消毒和低溫冷卻。在包裝廠將主食飯菜和一袋袋小菜配齊,封裝在一起。士兵們領到這種方便即食食品后,撕開第一層包裝,往里倒一勺水,水與鎂發生作用,即可對食品進行加熱。 ●救命“巧克力”難以下咽   在海灣戰爭和此次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中,美軍還為士兵配備了“沙漠”巧克力,據說美軍設計的這種“巧克力”是為士兵在極其危險和困難情況下“救命 ”食用的,為防止平時士兵過早貪食,美軍故意將“巧克力”設計得十分難吃。最近,又將袋裝三明治加入了美軍野戰食品之中。   隨著高新技術的不斷應用于后勤裝備,美軍未來野戰食品將不斷創新。目前美軍已經發明了能鑒別食品保質的時間-溫度指示儀,當食品即將過期時,指示儀上的燈就不亮了,提醒士兵不要吃了。還有一種叫無火加熱器有望裝備部隊。有了它,士兵們在戰場上就可以享用熱騰騰的飯菜了。從饑飲馬血到袋裝三明治,無論從結構還是口感方面美軍野戰食品都有不小的進步,并且正日益融入高科技的內涵。參考文獻: 。

熱心網友

米田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