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應試教育跟外國的相比有什么好處?中國比外國更能造就人才嗎?人才的定義又是什么?什么時候才能趨向 外國的教育
熱心網友
是有區別的請參考比較新西蘭與中國教育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52比較新西蘭與中國教育(2003-12-08 13:59:17)時宵比較新西蘭與中國教育!有比較才會有鑒別。我曾經專門到新西蘭學習英語教育,通過學習和實地考察,不僅讓我親歷了新西蘭的教育教學實際,學到了教育教學方法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更新了我的教育教學觀念。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與教育教學的不同。一、新西蘭的教育特色1、溫馨的環境學校的自然環境優美,通常為樹木花草圍繞著的白色木質結構教室,校園內擁有大面積的草坪、運動場、游泳池、活動大廳等。一走進校園,你就明顯地感覺到一種生機和活力。其教學環境也頗見一番功夫。當你走進教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滿布于教室四周墻壁上五彩繽紛的學生的手工制品、繪畫作品或學生出的壁報,教室的地面都鋪有地毯。走進這樣的教室給人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同時又有一種舒適、溫馨的家的感覺。這樣的教學環境定會讓孩子感到熟悉、新切;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張貼,無疑又給學生以十足的成就感,對孩子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2、德育的核心———平等尊重平等尊重是德育的根本。他們的平等與尊重不只停留在口頭上或僅作為一種認識,而是發自內心的,并落實在一言一行中。記得有一次在課上,我問老師一個問題,老師走過來雙膝跪在我的課桌前,給我耐心地講解。我當時真有點受寵若驚,當了十幾年的學生從來沒有享受過這種待遇,一點心理準備也沒有,一時間有點不知所措,弄得我差點站起來。在兩所小學實習期間,那里的所有教師都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學生。這是我到新西蘭后所遭受的第一次最強烈的文化沖擊。兩周的聽課見習,我從未見過教師高聲訓斥學生或以任何方式體罰學生。當然,孩子都是一樣的,這里也不乏頑皮、不聽話的學生,但教師從不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他們,卻總是以平等尊重的方式實施教育。有時表面上看來似乎微弱無力,但孩子的心理是健康成長的,雖沒有表面的順從,卻也沒有過激的言行。3、生活化的學習新西蘭的學生的學習特別生活化,無論從教學內容上、方法上、組織形式上以及教學氛圍上都體現了這一點。我曾聽過一節小學一年級的繪畫課,最初要求學生從一副大畫面上選畫一個自己熟悉并喜歡的動物。另外一項內容是我怎么也沒想到的,那就是讓孩子們畫自己。當我看到他們的自畫像作品時,不禁笑了出來,那實在是太有趣了。在教學組織形式上,他們通常采取全體學生圍坐在教師周圍,聽教師統一傳授的生活化教學方式。這種形式從空間上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又有一種親密團結的氛圍,再加上教師的那種和藹可親的語調和充滿激勵的話語,學生必然產生安全、舒適、信賴、放松的良好感覺,這才是接受知識、進行積極思維活動的最佳情感狀態。從我們的視角看,這不像是正規課堂,像是拉家常。但絕大部分的教學內容正是在這種生活化的形式下成功地完成的。3、鼓勵啟發與創新在教學教學工作中,教師特別注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熱情投入,從他們的教學語言中可見一斑。例如,他們常用的鼓勵性語言有:等。當學生答錯問題時,教師總是以代替刻薄的批評。因此,他們的學生自然不會因為一次的失敗而感到尷尬,更不會氣餒,當然也不會拒絕下一次機會。在教學中,你也聽不到這類帶有心理壓力暗示的發問,卻常用暗示你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樂趣。輕松愉悅的心境為接受知識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教師不失時機的啟發又拓展了學生的思路,實現了思維的發展。當學生向教師請教問題時,教師從不正面直接給出答案,他們總是用來引發學生思考,并逐步啟發學生走向成功。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直接給出結果其實是剝奪了學生鍛煉能力的機會和思考的權利,且易養成依賴思想,助長惰性思維習慣。新西蘭的教師從來不替學生做他們自己應該做的事,也從不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學生。每個學生的作品都是好的,每個人都允許保留自己的觀點,從來不用各種邊邊框框限制學生。不拘一格、任由學生自由發揮、鼓勵創新、求新求異、手腦并用的素質教育是新西蘭教育的特色之一。這一切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必定大有裨益。二、關于中國教育的思考通過對新西蘭教育的感受和考察,并與國內教育相比較,有以下幾點體會:1、洋為中用要結合國情,不可全盤否定自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新西蘭的教育的確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并不是說我們的教育就一無是處。引進外國的教育特色也要結合我們的國情。比如:在教學中是應該努力營造一種安全、舒適、寬松、民主、友好、和諧的教學氛圍,但不可過于放松、懈怠。就拿課堂教學中做練習這一環節來說吧,在新西蘭,此時學生可以采用任何姿勢;坐在課桌前;倚在桌腿上;席地而坐;趴在地上甚至躺在地上。這樣的課堂教學未免太懶散懈怠了,會直接影響整體教學效果,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很不利于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嚴肅人生觀的培養。另外,在教學上,我們的系統性、計劃性比他們強,我們的基礎教育抓得更實在。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得比較系統、全面和牢固,這對今后的繼續學習是十分有利的。我們在向他人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又不可全盤西化、盲目追隨、失去自我。2、德育應弘揚人性西方教育的核心特點是以人為本、弘揚人性、發展個性、鼓勵創新。從新西蘭的國民素質看新西蘭的德育是成功的。但起初令我困惑不解,我總覺得我們的德育應好于西方國家。因為我們花的力氣大,有大綱、有課本、有專人研究,但結果卻遠不如無德育課本的新西蘭。經過深思,我感到,我們沒有抓到德育的根本。它該是以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為基礎的點滴滲透;應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形成的一種心靈的共鳴與震撼;該是在耳濡目染、熏陶效仿中形成的影響人一生的行為準則。在高壓下的屈服與平靜背后隱藏著更大的隱患,即心理不健康成長,缺乏安全感,隨著強烈逆反心理的逐漸形成,易成長為虛假人格或雙重人格類型。所以,我認為,我們基礎教育階段的德育重心和方式應重新定位和再思考。著眼點應由抽象的轉移到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與互愛上來;教育方式應由強制的說教灌輸式轉變為實在的點滴滲透式。讓孩子們首先學會尊重別人,愛自己的兄弟姐妹,與人平等相處,然后發展到熱愛周圍的環境,熱愛自己的家鄉等。試想一下,一個不懂平等尊重的人,甚至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的人何以愛黨、愛國?因此,我們的德育也應把平等尊重,互愛合作作為我們的德育的培養目標。平等尊重就要放下架子,講究談話方式;平等尊重就要機會均等,公開、公平、公正;平等尊重更要減低談話音量和適當降低“海拔高度”;平等尊重是互愛合作的前提,也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本條件,更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保證。3、教學內容要實用、有時代性新西蘭教學內容上的特點是實用,時代感強,貼近日常生活,有應用價值,能為學生的生活提供參考和指導。這樣的教育才有實際意義。教學內容的真實性、時代性可從教材的精選上體現出來。新西蘭的教材是定期更新的,大多數是結合現實生活實際而撰寫的紀實性、報道性素材。而且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還是從文字運用到精神實質,都很有教育意義。還記得我們學過的一篇文章名為喜馬拉雅奇跡的文章,記述的是一位醫學院的學生攀登珠峰不幸與同伴失散,獨自一人在冰天雪地抵嚴寒、抗饑渴、戰死神、超越人體極限,奇跡般地生存了。/天后,被不言放棄的家人最終找到的感人故事。更深深地從這位身邊的英雄身上體會到了人性的偉大。讀后,似乎自己也充滿了無窮的力量,感受到了心靈的震撼。相比之下,我們的教材內容也在不斷地改革,但缺乏鮮明的時代感,更缺少貼近生活的素材。有些篇目我們學過,我們的爸爸學過,我們的爸爸的爸爸甚至也學過,我們的孩子還在學。難道平凡的現實生活中就沒有英雄嗎身邊就沒有激勵人心的奇跡嗎0射擊比賽有希望奪冠,卻為了保團體金牌不斷指導隊友而分散精力與個人冠軍失之交臂的許海峰;完成破譯基因密碼任務的中國科學家們等等,有許多具有深遠教育意義的時代素材不都是很好的教學內容嗎4、教的要有科學性、藝術性在兩所小學里,我注意到一個很令我驚奇的現象:在所有學生中只有一個學生戴眼鏡,經詢問還是先天性弱視。經我了解,中學生也是如此。這一現象不能不引起我的思考。由于社會及教育體制的原因,我們廣大教師每天都在全心全意地、任勞任怨地、滿腔熱忱地、不計較個人得失地努力工作著,但同時我們是否也在摧殘著少年兒童的健康,剝奪他們增長才干的機會,扼殺他們的天性02如此教育就必須會導致教育教學上的虛假繁榮: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盡管在國際奧賽中頻頻奪魁,但令人遺憾的是在他們畢業后大多數人的創新能力卻明顯不如西方學生。眾所周知,諾貝爾獎是體現一個國家科技實力和創新實力的國際公認大獎,在其34次評選的5666余人獲獎名單中,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國———中國藉公民卻無一人獲獎,而楊振寧、李政道、朱棣文等4位美籍華人都在別國的土地上獲此殊榮。為什么聰明的中國人只有在它國的環境中才顯示出了他們的創新才能和科研價值呢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以其親身體驗所講到的:“西南聯大教會了我嚴謹,西方教會了我創新”這句話很發人深省。我們的這種禁錮頭腦壓抑創新的教育周而復始地重復多年,已形成人才培養上的惡性循環,并導致在國際競爭中人才相對匱乏。這顯然是不科學的。與西方教育相比,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學的藝術性顯得欠缺。經常由于教師教的‘熱情’過高而忽視了學生的學,這種教的結果往往出力不討好,好心辦了壞事。忽視了學生的學就會出現教師海闊天空、滔滔不絕、自我陶醉地講,學生眉頭緊鎖、迷惑不解、昏昏欲睡地聽;教師急于完成教學內容,急噪冒進,欲速則不達,并不自覺地隱入‘教完了就學會了’的教育誤區。這種教育往往是完成了教學任務而未達到教學目標,教師還常常因學生的成績與自己的付出的勞動不成正比而倍感委屈和困惑不解。如此十幾年卻從來沒懷疑過自己,只盯著學生找原因,苦苦尋覓了同樣的年歲,最后搖搖頭說“學生太笨”。教的質量體現在學上,教的水平最終要由學的效果來評價,我們不能脫離學的效果而片面評價教的水平。教學上的“對牛彈琴現象只能是教者的失敗。因此,教師要想取得教學上的成功必須關注學生,充分了解學生,對學生了解的越深入越全面取得教學上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時還要樹立教服務于學的思想,要隨時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效果調節教學方法,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最后,我們必須明確學的如何,一般來說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的水平。這正像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5、學的要有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半年的學習,尤其是在兩所小學見習考察后,我對學習這個我們都很熟知的名詞又有了思考。我認為中西方對“學習”的理解有很大差別。按照慣例,我們一提到學習就意味著:第一,學生的事;第二,按教師的要求完成作業;第三,教師主動地講,學生被動地聽;第四,把老師留的作業完成;第五,含辛如苦堅持住,拿到文憑就結束。而西方的教育的基座是“人的發展”。學習活動是:第一,每個人的事;第二,隨時隨地學;第三,在教師的激勵、啟發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發現和實踐;第四,自由發揮,獨立完成作業;第五,學以致用,終身學習。通過對比反思,我們的教育存在著十分突出的缺點:重教有余,重學不足;灌輸有余,啟發不足;復制有余,創新不足。這種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摧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我們學校教育的悲哀,也是全體教育工作者的悲哀和罪過。我終于明白為什么我們的教材比人家的厚,難度比人家的高,學習時間比人家的長,但我們還得買人家的產品。教育應該以“人的發展”為根本,并成為推動人的發展的力量。只有放飛想象的教學,切入心智的教學,喚起學生探究欲的教學,才能給學生發展的時空。而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是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的必要條件。讓我們真正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不斷地激勵,真誠地賞識,藝術地啟發,以智慧呵護學生的個性心理和精神特質,讓學生在課堂思維雙邊交流中始終擁有選擇、突破和重新構建的自由。這樣,學生的心智之花才能燦爛開放,創新之樹才能茁壯成長!(大慶 《教書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