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化學書彩圖第四頁中有“南極上空臭氧層的變化”大意是:1981年地球上的臭氧層幾乎沒有什么漏洞;而1987年南極上空臭氧濃度急劇降低,但赤道周圍幾乎沒變。這是為什么呢?和地球構造有關,還是和臭氧密度有關還是……?
熱心網友
是和地球構造有關,地球是一個橢球級點離地心近,而赤道離地心遠。
熱心網友
氟氯烴在高空分解,產生Cl原子,正向催化O3=O2的可逆反應(抱歉,可逆符號不會打),O3含量減少,臭氧層因而變得稀薄。另外,能催化以上反應的還有NO等。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化學書彩圖第四頁中有“南極上空臭氧層的變化”大意是:1981年地球上的臭氧層幾乎沒有什么漏洞;而1987年南極上空臭氧濃度急劇降低,但赤道周圍幾乎沒變。這是為什么呢?和地球構造有關,還是和臭氧密度有關還是……?
是和地球構造有關,地球是一個橢球級點離地心近,而赤道離地心遠。
氟氯烴在高空分解,產生Cl原子,正向催化O3=O2的可逆反應(抱歉,可逆符號不會打),O3含量減少,臭氧層因而變得稀薄。另外,能催化以上反應的還有NO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