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遠程雷達,以及戰斗機和軍艦上的雷達是大概情況是什么?和日本比如何?新發展的電子技術什么時候可以用到實戰?

熱心網友

電子信息戰技術比較 日本是世界上電子技術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有著極為強大的基礎工業實力。這導致了日本的軍用電子技術的先進。但日本的硬件先進,但軟件落后,日本的軟件很大程度上依靠美國。日本的電子工程化水平一般。中國電子工業基礎落后,有一些軍用電子原器件不能生產或其質量不高或價格太高,影響到中國軍事電子技術的發展,同時影響到陸海空軍和衛星的電子系統的水平。但最近幾年這個情況有了根本改變。中國電子工業的加工水平達到12英寸,0。13微米加工技術。現在正在開發自主的90納米的加工技術。中國的IC設計發展也很快,已經在開發最具有挑戰性的處理器芯片。中國的工程軟件設計原來就不在日本之下。日本的電子戰信息戰技術還主要依靠美國,LINK11和LINK16是日軍的主要信息鏈路。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整個軍事體系是綁在美國的戰車上。離開美國,日本的整個軍事體系立即癱瘓。而中國是具備一個完整的軍事工業和軍事科技體系。從整體上看中國的軍事技術并不落后于日本,而且更有完整性。而日本的軍事技術和軍事力量完全在美國的控制之下。這是日本為什么看起來象一個太監一樣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國裝備的新一代遠程警戒雷達YLC-4 YLC-4雷達是由中國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研制的新一代遠程警戒雷達,采用了全固態、全相參、脈沖壓縮體制。雷達的主要戰術功能是擔任飛行目標的警戒任務,提供目標的距離和方位二維數據,配有測高雷達時能兼顧引導任務;雷達還具有綜合其它雷達情報的能力,可以作為局部雷達網中的情報中心,其輔助功能是作為航管一次雷達,為空中交通管制提供目標的位置數據。   2系統組成   YLC-4雷達工作單元由四部分組成,包括天線車、信號艙、發射方艙和電站。天線車上裝有線源饋電的單彎曲反射面天線,五路轉動鉸鏈、詢問天線等設備。信號方艙內裝有接收機、脈沖壓縮和反干擾設備、信號處理機、自動錄取和情報綜合等設備。發射方艙內裝有集中式固態發射機,高可靠性和大功無源限幅器、詢問機等設備。電站由二部電站方艙組成,每個方艙內各裝有一部120kW柴油發電機組,二部油機能主、備或并機工作。   3系統設計特點    3。1威力大   該雷達具有大功率口徑積,探測距離遠,覆蓋空域大;天線在仰角上采用超余割平方波束掃描,合理地利用了能量,因而雷達搞 、低空覆蓋性能好。   3。2全固態   本雷達采用固態發射機,所以整個雷達都由固態電路組成,具有全固態電路雷達的一切優點,可靠性高、壽命長、易維護等。   3。3優良的抗干性性能   3。3。1采用全固態、全相參體制,使雷達具有很高的頻率穩定度,能快速進行脈組、脈間偽隨機和自適應捷變與MTI兼容;   3。3。2天線低副瓣設計,水平副瓣電平在雷達工作頻段內低于-30dB,有利于對抗積極干擾;   3。3。3自適應DMTI系統有較好的抗地物雜波和抗箔干擾能力,地雜波中的動目標改善因子≥45dB,并能自動的抑制箔條干擾;   3。3。4采用大時寬-帶寬積的線性調頻信號,長短脈沖相結合,使近程阻擋小,探測性能好,且雷達信號不易被偵察接收機截獲分析。   3。4自動化程度高   雷達回波的錄取采用工作、自動兩種方式,可對目標進行自動檢測、錄取,自動完成敵我敵識別和跟蹤,具有現代化雷達所共有的自動化性能。   3。5便于雷達聯網   雷達能接收和綜合4部其它雷達(如測高雷達、補盲雷達等)的數字情報,結合本站情報,組成一個局部的雷達網,對網內情報綜合后通過數傳接口和微波圖傳接口,自動傳送到情報指揮中心。 。6高可靠設計   本雷達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充分考慮提高其可靠性,除選用優質的元器件外,還大量采用冗余設計和雙工設計。發射機每個功放機柜由16個相同的功放組件合成輸出,即使有兩個功放組件出現故障,不會影響整個雷達的威力;功放電源采取并出聯輸出,即使兩部電源出現問題,也不會影響整個雷達的威力;接收通道為雙通道全雙工工作并能自動選擇正常通道進行工作;終端錄取顯示設備是全雙一,兩臺錄取顯示互為熱備份。   雷達全機可靠性指標MTBCF≥500h高的可靠性,有效地保證了雷達優良作戰性能充分發揮,大大減少維修停機的時間。   3。7高可維護性   雷達在提高可靠性的同時,各系統都進行了維護性設計,可更換單元做到模塊化、 標準化,一般更換插件或電路模塊只需數分鐘。發射、接收、信號處理、脈壓與反干擾、錄取、顯示等分系統都設計有機故障檢測設備(BITF)。結構設計保證維修良好的可達性,電訊設計使得可更換單元更換后無需調整就能正常工作,保證了雷達的故障平無論修復時間MTTR≤0。5h。   3。8低噪聲電站   油機電站采用低噪聲設計,大大降低了油機噪聲,改善了操作環境。   4系統工作過程   雷達信號產生器產生的線性調頻信號經過變頻和放大送給發射機,集中式全態發射機輸出信號經環流器、轉動鉸鏈,由天線向外輻射。天線為線源饋電的單彎曲發射面天線,在工作頻帶內均實現低副瓣,仰角上采用超余割平方波束掃描。   射頻回波信號在接收機中經放大、混頻后送給脈壓設備,接收機前的限幅器為大功率無源限幅器,既提高了雷達反異步干擾的能力,又提高了可靠性。脈壓后的信號經相檢、A/D變換后再送給信號處理機(DSP)。信號處理機包括有三通道自適應信號處理機(ASD)、恒虛警(GFAR)、雜波圖等。DSP中包括正常通道、地雜波通道、動雜波通道,用雜波圖可選用相應通道。雜波圖中速度雜波圖用于平滑箔條雜波平均多普勒頻移fd,靜態、動態雜波圖用于控制接收機中的STC。YLC-4雷達信號處理機具有良好的地雜波抑制能力,并能自動地控制箔條干擾。   信號處理機輸出的信號,送給自動錄取設備進行檢測、錄取,并自動地對目標進行跟蹤和敵我識別。其檢測器為小滑窗計數檢測器。   5采用先進的技術   5。1低副瓣天線   低副前天線的設計是在CAD技術支持下完成的,利用專門開發的賦形天線綜合和分析軟件,進行何必化設計。并進行了公差的計算機仿真,用不相關的隨機數產生的相應幅度、位置和相位誤差,進行了上千次的計算,使分差分配趨于合理。 此基礎上,對天線線源36點功率分配網絡各優點之間的幅度、相位誤差和隔離度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線源調試中,采用CAD技術,專門研制了以計算機為中心的線源近場自動測   量系統,在微波暗室中進行天線的口徑場測試,由計算機采集分析數據,對網絡進行診斷以確定所需要的調整。微波暗室條件下的口徑場測試,副瓣達到了低副瓣的水平,與外場測試結果吻合。   5。2集中式大功率全固態發射機   YLC-4雷達發射機由9個機柜和一個風冷裝置組成,包括一個控制與激勵機柜、四個末級功放機柜和四個末級電源機柜。   每個末級功放機柜中,裝有16個射頻功率組件,一個輻射型功率分配器,一個大功率輻射型功率合成順和一個大功率饋電滑環等。   每個末級電源機柜內裝有16個脈沖開關電源和同步控制器,16個電源輸出并聯同步工作,產生37V、280A的高可靠、高質量電源,電源并關工作軟化了故障。   大功率組件采用強迫風冷。放大器的輸入、輸出網絡用CAD技術進行了精心設計。組件的冷卻采用了高效度板翹式冷板,冷卻效率與常規的直齒型散熱器相比,冷卻效率提高了4。6倍,重量減輕了2/3,保證功率管的管殼溫度小于70℃。   5。3自適應系統   YLC-4雷達要求具有強地雜波抑制箔條雜波的自適應抑制能力。前者采用固定MTI技術,后者由于采用雜波相關估值和自適應級聯濾波器相結合的自適應方案。解決了自適應MTI算法簡化和系統結構優化以自適應級聯濾波器的優化設計。   5。4大容量顯示器   YLC-4雷達的PPI顯示器是一種數字式隨機掃描顯示器,要求在50Hz刷新頻率下,能同時顯示64批目標參數,4批參表,一幅矢量地圖(100余條矢量),15個漢字,一組鍵盤確認區等。在設計中采用了可編程邏輯控制,矢量乘法/累加處理,快速視頻壓縮處理等技術,突破了常規數安式隨掃描顯示器顯示容量小,圖形模塊定位時間長,易發生光點游動、跳動和顯示現面異常閃動等弊病,工作穩定、可靠。   5。5低噪聲電站   YLC-4雷達電站是由兩個電站方艙組成,兩個電站方艙內各裝一部120kW柴油發電機組,互為備份。方艙內分為機組室和控制室,采用了隔音和吸音結構,排氣采用了抗性、微穿孔復合消聲器,降噪后方艙外噪聲(聲響級)小于83dB,工作室內小于75dB,大大改善了工作人員的環境,有效地減小了環境污染。YLC-4雷達獲得了電子部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并被評為國家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此基礎上,對天線線源36點功率分配網絡各優點之間的幅度、相位誤差和隔離度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線源調試中,采用CAD技術,專門研制了以計算機為中心的線源近場自動測 量系統,在微波暗室中進行天線的口徑場測試,由計算機采集分析數據,對網絡進行診斷以確定所需要的調整。微波暗室條件下的口徑場測試,副瓣達到了低副瓣的水平,與外場測試結果吻合。艦載雷達  SR47B搜索雷達  是一種1波段的對空、對海搜索雷達,可在五級以下海況和電子戰環境中對中、低空及海面目標進行搜索、識別,并發送目標戰跡數據和敵我屬性標志給近程武器系統和艦載作戰情報系統。它能發現和探測仰角0度-25度,高度3000米以下的各種飛行目標(掠海導彈和飛機及海面目標),對雷達截面積2平方米的飛機的探測距離為34公里,對雷達截面積0。1平方面的掠海導彈的探測距離為10公里,對各種水面艦艇的探測距離與視距相同;具有多種抗有源、無泊干擾能力和消除雷達周期外回波的能力;與敵我識別器配合完成目標敵我屬性標志;能夠在全艦統一觸發器的控制下,參加全艦雷達的統一發射。  TR47C跟蹤雷達  其使命是接收艦上作戰指揮或火控系統發來的目標指示,對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空中和海上目標進行快速捕獲和跟蹤,為火控系統提供目標的坐標數據,并具有對空、對海射擊彈丸中落點水核偏差測量能力,可配合火控系統實現虛似校射,并具有自備式目標搜索功能。根據不同目標,它的捕獲目標距離范圍是8-25公里。  REC-1多用途對空和海上監視雷達  是一種工作在C波段上的艦載雷達,可以裝在各種中型和小型艦艇上用于監視空中和海上目標,具有引導、導航和目標指示功能。最大探測距離89公里;覆蓋范圍;高度6000米,仰角40度;海上制導導彈距離13公里。  “海鷗”C型雷達  是C波段艦載對海對空搜索、目標指示及艦-艦、艦-空導彈攻擊的多功能雷達。它探測距離遠,抗干擾能力強,可靠性高,是中、小型水面艦艇的理想裝備。最大作用距離100公里,探測高度8000米,桅桿頂重520公斤。  “海鷗”S型雷達  是S波段艦載多功能雷達,其功能與C型相同,但它是大、中型艦艇的理想裝備。它的探測高度達10000米,桅頂重量900公斤。  MR36A艦載搜索雷達  是先進的I波段艦載雷達指揮系統,可與各種傳感器交換信息,并能融合來自各傳感器的信息以供決策使用;可以探測、跟蹤海上或高度3000米以下的低空目標;它不僅能為艦炮、導彈和深水炸彈等武器指示目標,還能為船舶提供防護和導航功能。該雷達采用跟蹤同時掃描技術,可同時跟蹤64批目標,自動跟蹤16批目標;具有強大抗干擾和抗海上雜波的能力。因它體積小,故既能裝備魚雷艇,也能裝備驅逐艦,還能用于改造老式艦,例如替代352雷達。  MR35艦載跟蹤雷達  是一種I波段單脈沖跟蹤雷達,用作艦載火控系統。其主要功能是:自動探測和攔截海上或空中目標;在電子干擾環境中,能自動轉換多傳感器跟蹤;提供精確的三維目標跟蹤數據。它能安裝在任何海上和地面平臺上,構成中/近程防空系統。配用的武器有:30毫米、37毫米、76毫米艦炮或艦對艦導彈。  NR201戰術導航雷達  是一種軍民兩用的I波段艦船導航和海上搜索雷達,可裝載在大、中和小各種型號的艦船上,如登陸艇、導彈護衛艦、巡邏艇。它采用了寬帶陣列天線、一體化收發機、與一些導航裝置(如羅盤、GPS、全球定位導航系統)接口的數字信號處理機以及跟蹤同時掃描等技術,其顯示器能顯示彩色的雷達圖像和艦船導航數據。因為太長了所以請你自己去看了:這是中國機載雷達 。

熱心網友

我要收藏。

熱心網友

中國近年來積極向巴基斯坦和伊朗出口各式雷達,顯示中國開始成為C31甚至C41SR裝備的重要出口國家之一。巴基斯坦在2004年之內,從中國收到了5套YLC-2相控陣雷達。 與此同時,巴基斯坦在2004年結束了進口YLC6的談判,巴基斯坦將進口10部YLC6。巴基斯坦傳統上使用美國以及歐洲的雷達,轉而進口中國雷達的動向,顯示其對中國雷達的評價大大提高,中國產雷達因此在部分國家開始具備競爭力。 中國一方面從烏克蘭進口36D6對空搜索雷達用于S300PMU 地對空導彈,同時又向伊朗、巴基斯坦成功推銷對空警戒雷達, 這一動向表明,中國在單一的警戒雷達制造技術方面開始接近西方、俄羅斯的水平,尤其是在相控陣雷達技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向巴基斯坦出口YLC-2,向馬來西亞推銷 HT233相控陣雷達的動向,顯示中國在相控陣雷達的研制方面進入實用狀態。YLC―2采用主被動電子掃面天線陣列,數字化的信號處理系統,L波段,天線尺寸7×9米,放大系數38dB,轉動速度3-6rpm。最大搜索距離300公里,跟蹤100批目標。跟蹤距離200公里,清晰度小于200米、水平角小于3。2度,俯仰角小于2。5度。峰值85KW,平均出力5。5kW。 但是就內部構造而言,YLC-2的顯示系統依然是落后的。 YLC-6有4種型號,為卡車機動性雷達。它們分別是M、MS、F、H型。這種二坐標雷達是中低空警戒雷達,由于是較新設計,顯示器為多功能彩色型,擁有更好的數據綜合能力,并且可以把數據以有線、無線方式傳送給C31綜合系統。這種雷達號稱“新制式”雷達。中國現階段的防空雷達研制開始注意到整體作戰的重要性。 設計師認為,研制它的主要目的是盡快用它取代被摧毀的雷達,因此主要用于高機動防空部隊。漢和認為,中國顯然在空軍內部組建了“雷達機動部隊”,主要使用移動能力強的機動雷達,來往于各種地對空導彈陣地之間,以防戰時受到摧毀之后出現雷達盲區。因此,在HQ9、S300PMU1/2地對空導彈之間,也可能設立了類似的機動部隊,戰時在接近陣地的地方作隱蔽部署。 YLC-6MS型雷達可以作為地對空導彈的目標指示雷達使用,信號處理機為全數字式,探測距離為100公里,高度6000米,解析度150米,方位1。8度,峰值6KW,架設時間8分鐘。F型的主要作用是低空補盲。Z型探測距離3-150公里,高度10000米,解析度150米,方位1。5度,峰值18KW,具有C31聯網的標準界面。H型為海岸警戒雷達,與單脈沖二次雷達DLD―100一起工作。由此可見,中國非常注意雷達系統的系列化開發。 中國近年來的雷達開發非常重視相控陣、數字化新技術的運用與配套開發,尤其重視與C3ISR的聯網,幾乎都設計了與C31連通的標準界面。更新一代的雷達包括JL3D-90A相控陣雷達,對2平方米的探測距離為300公里,探測高度20000米。這種雷達工作在S波段,探測距離大于180公里,L波段。 其次,中國非常重視戰術低空補盲雷達的開發,這可能是因為考慮到“打武裝直升機”的需要,尤其強調機動性,因此所有低空補盲雷達都擁有固定和車載兩種型號。例如LSS-1、YLC-15、 CLC-1、 CLC3、YLC-6等。在高空警戒雷達方面,開始重視反隱形性能,先后研制了YLC-4、JY―27、YLC―8A米波雷達 機械掃描雷達是目前大多數戰斗機和預警機裝備的雷達,通過機械驅動雷達天線的轉動來進行搜索、截獲目標,例如F-16戰斗機的APG-68雷達、E-3、A-50裝備的預警雷達等。相對于機械掃描雷達的是電子掃描雷達,也就是所謂的相控陣雷達,包括無源和有源兩種方式。相控陣雷達的特點是沒有轉動的天線,雷達天線通過組件的波束方向改變來完成掃描、截獲目標,具備掃描范圍大、可分區域掃描、反應速度快的特點。以F/A-22為代表的先進戰斗機目前都開始裝備相控陣雷達,而俄羅斯正在試圖用無源相控陣雷達來改裝SU-27/30戰斗機。   相控陣雷達相比機械掃描雷達的優勢在于:   1.同樣的發射機功率下具有較遠的作用距離。  2.具有捷束特性。  3.具有較強的對抗多目標的能力,在這方面相控陣具有天然優勢  4.具有較強的同時多模式能力  5.ECCM(電子對抗)能力較強,可以采用STAP技術   有源相控陣對于無源相控陣的優勢在于:   1.可靠性大大提高  2.適合于寬帶信號,具有高的分辨率的潛力  3.可以通過采用DBF技術形成大的空域覆蓋  4.同樣的電源功率下作用距離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