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唐長安城的前身是隋大興城。城市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組成,面積達83平方公里。城內百業興旺,最多時人口接近50萬。唐朝末年遷都洛陽后這里被拆毀唐長安城的面積達83。1平方公里,按中軸對稱布局,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組成。城內街道縱橫交錯,劃分出110座里坊。此外還有東市、西市等大型工商業區和芙蓉園等人工園林。城市總體規劃整齊,布局嚴整,堪稱中國古代都城的典范。長安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2米,周長36。7公里。城墻寬12米左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版筑,城門處的墻段還砌有磚壁。目前城墻和其外側的城壕已基本被毀,僅在北面的玄武門和南面的安華門附近留有部分殘垣。長安城(外郭城)開十二座城門,南面正中為明德門,東西分別為啟夏門和安化門;東面正中為春明門,南北分別為延興門和通化門;西面正中為金光門,南北分別為延平門和開遠門;北面的中段和東段分別與宮城北墻和大明宮南墻重合,西段中為景耀門,東西分別為芳林門和光化門。除正門明德門有五個門道外,其余各門均為三個門道。據實測,明德門址東西廣55。5米,南北長17。5米,每個門道寬5米,原有臺閣式門樓建筑,唐末被朱全忠焚毀。宮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2820米,南北寬1492米,周長8。6公里。城四周有圍墻,南面正中開承天門(隋稱廣陽門),東西分別是延喜門和安福門,北墻中部開玄武門。宮城分為三部分,正中為太極宮(隋稱大興宮),稱作“大內”,東側是東宮,為太子居所,西側是掖庭宮,為后宮人員的住處。皇城亦為長方形,位于宮城以南,其東西與宮城等長,南北寬1843米,周長9。2公里。城北與宮城城墻之間有一條橫街相隔,其余三面辟有五門:南面三門,中為朱雀門,兩側為安上門和含光門;東西面各一,分別為景風門和順義門。南面正中的朱雀門是正門,向南經朱雀大街與外郭城的明德門相通,向北與宮城的承天門相對,構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軸線。城內有東西向街道7條,南北向5條,道路之間分布著中央官署和太廟、社稷等祭祀建筑。唐長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宮殿,分別是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稱為“三大內”。其中“大內”就是宮城中的太極宮,是隋朝和初唐時期的皇帝居所和朝會之地。太極宮東西寬1285米,南北長1492米,面積約1。92平方公里。宮內由南向北分為前朝、后寢和苑囿三塊區域。前朝的正殿為太極殿(隋稱大興殿),四周有廊廡圍成的巨大宮院,東西兩側建有官署。后寢的主殿是兩儀殿,周邊有萬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神龍殿、安仁殿等殿堂。苑囿位于宮殿最后部,有亭臺池沼等,其北的宮墻上有玄武門,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就發生在此。由于太極宮是隋文帝所建,所以裝飾等都較為簡樸。唐高宗繼位后,認為這里比較潮濕,于是搬到了大明宮居住。大明宮位于太極宮東北方的龍首塬高地上,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城堡,可俯瞰整座長安城。宮殿建于貞觀八年(634年),從唐高宗開始的歷代皇帝都在這里居住和處理朝政,稱為“東內”。宮城為中軸對稱格局,前部由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組成前朝的南北中軸線,后部以太液池為中心組成內庭,分布著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清思殿等數十座殿宇樓閣。整座大明宮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2。5公里,面積約3。2平方公里,是“三大內”中最大的一座。興慶宮位于外郭城的東部,原是唐玄宗早年任臨淄王時的藩邸,開元二年(714年)改名為興慶宮。開元十四年(726年)進行了擴建,合并周圍的邸宅和寺院,于十六年(728年)竣工,稱為“南內”。天寶十三年(754年)又筑宮墻和城樓,形成了一座小型城堡。同時還附外郭墻建造了一道北至大明宮,南至芙蓉園的夾城,方便宮內人員來往潛行。唐玄宗和楊貴妃長期在此居住,盛唐后地位降低,成為安置太上皇和太后的場所。興慶宮南北長1250米,東西寬1075米,周長4。6公里,面積約1。35平方公里,規模在“三大內”中最小。宮墻四面設門,正門興慶門在西墻偏北處。宮內以園林為主,且不按中軸對稱布局,因此具有離宮的性質。其南部主要是龍池,周邊有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沉香亭等亭臺樓閣。北部有興慶殿、南薰殿、長慶殿、大同殿等一組宮殿。唐末興慶宮毀于戰火外郭城內有南北向大街8條,東西向大街14條。街道的兩側都設排水溝,并種植榆、槐等行道樹。其中通往南三門和連接東西六門的六條大街是主干道,寬度大都在百米以上。最寬的朱雀大街達155米,是城市的南北中軸線,以之為分界,城東屬于萬年縣,城西屬于長安縣。縱橫交錯的道路將外郭城分作了110坊(隋稱“里”)。各坊面積不一,南北長在500-838米之間,東西寬在550-1125米之間。每座坊的四周都筑有圍墻,大坊一般開四門,內設十字街,小坊則開東西二門,設一橫街,街寬都在15米左右。根據考古發掘了解,十字街將一坊分為四區,在每一區內都還有一小十字巷,把整座坊分成十六個小塊,分布著民宅、官邸、寺院和道觀等。各坊均采取封閉式管理,坊門有衛兵把守,晚間會實行宵禁。長安城中遍布著佛寺和道觀,總持寺、莊嚴寺、興善寺、玄都觀等都占據整坊之地。其它著名的慈恩寺(大雁塔)、薦福寺(小雁塔)、青龍寺等也都擁有大片地皮。考古過程中還發現了城內的許多隋唐窯藏,其中何家村(興化坊)出土的271件金銀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出土唐代金銀器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一批。外郭城內有東市(隋稱都會市)、西市(隋稱利人市)兩座市場,各占兩坊之地。兩市大小幾乎完全相同,南北長約1025米,東西寬約927米。市場有圍墻,開八扇門,內有井字形街道和沿墻街道,將市內分為9區。每個區都四面臨街,店鋪沿街而設,有飲食店、珠寶店和手工業作坊等。長安城的商業大都集中在這兩座市場,其它各坊內也有一些零散的商業設施。長安城內主要有四條溝渠,名龍首、清明、永安和漕渠,分別從東南西三面引渭河的支流入城,提供生活和環境用水。前三渠開鑿于隋初開皇三年(583年),漕渠開鑿于唐天寶元年(74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