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1995年在農歷屬乙亥年,有13個月,即多一個閏八月。當時社會上流傳著“閏八月兇多吉少”、“閏七不閏八,閏八動刀殺”等說法,這種傳言顯然是毫無科學根據的。那么,為什么要有閏月,為什么1995年是閏八月呢?    我國現在采用的歷法是舉世通行的歷法,俗稱陽歷。它以地球環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而我國傳統的農歷,俗稱陰歷,則以月亮的圓缺變化的周期作為計算時間的單位。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寒暑變化一次,因此,陽歷一年為365天,與寒暑變化是一致的。而陰歷一年為354天,與陽歷每年相差11天,于是便采用閏月來加以調節,8年的誤差近一個季度,16年的誤差就達半年。設置閏月,既能準確反映寒暑變遷,又可以保證一年四季節氣變化的相對穩定。    按照現行農歷的置閏制度,農歷八月必須包括“秋分”,農歷九月必須包括“霜降”,如果不安排一個閏八月,“霜降”就會出現在十月初一,由此推下去,1996年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就將分別在“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這樣農歷節氣就會全部打亂。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農歷1995年安排一個閏八月是適當的。   閏八月每19年出現一次,1957年、1976年和1995年是閏八月,2014年、2033年和2052年也將有一個閏八月。這是歷法計算中合理的安排,并沒有什么神秘可言。    一言以蔽之,閏月僅僅是用作調整農歷、陽歷之時差,方便人類勞作生產的計時形式。它的產生,是人類文明對自然現象的認識和利用,與社會現象、自然災害并無內在聯系。人們絕不要為“閏八月必有大難臨頭”的說法所迷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