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
熱心網友
誰也說不清這是為什么。狗肉上席 民間有句俗諺: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狗肉之香,可見一般。 在我的老家,流傳一句老話:狗肉上不了大席。大席者,正席、席面的意思。是說狗肉雖好吃,但究竟不能做主菜。婚喪嫁娶,宴請賓客,沒有哪個主家,把狗肉堂而皇之地擺到桌面上來。曾經問及鄉里老人,但也只說這是句老話,終究從何而起,卻無人知曉。后看過一篇考證文字,說狗肉在隋唐之前是大行于天下的。不僅能上席,而且還是席上珍肴。但由于佛教的傳入,禁吃狗肉。風氣大概由此而來,以后便每況愈下了。狗在遠古屬六畜之一,但不屬于三牲。昔日周公平天下定禮儀,規定祭祀用三牲,指豬牛羊,謂之“太牢”,沒有三牲的,可用兩牲,叫“少牢”。大概牛笨羊乖豬蠢,所以受人欺侮,又好圈養,順手牽來,正好用于祭祀。而狗卻很伶俐,腿腳又快,不是三下兩下就能抓得到的,遂逃之夭夭,便改變了其后的命運。 以殺狗賣肉為業的叫狗屠,但我鄉下老家卻叫“狗幌子”。大概他們掛著狗頭賣狗肉,所謂狗頭即是幌子,具體因由也無從考究了。小時候,弄堂里便有家狗幌子,每逢五、十大集日,頭夜里,殺狗、燉肉。集日里一大早,騎上自行車,后馱一柳條編織的大筐,筐中裝好夜里煮熟的整狗,用荷葉蓋住,上蒙一層白洋布,一路招搖而去,老遠都能聞到一股膳香,口水不由自主的流下來。有時候,父親帶著去趕集,便能解上一回饞。因為是逢集,集上便聚起從四面八方來趕集的人,所以狗幌子的生意也還不錯。只見肉攤前擠了不少人,大人們有的約上幾兩狗肉,打二兩散酒,蹲在地上,一手撕肉,一手端著酒碗,一口酒,一塊肉,十分暢快。在我的家鄉,賣狗肉不用刀切,而是用手撕著賣,卻沒人顯臟。吃肉的顧客大都是用燒餅卷狗肉。把燒餅從一邊撕開,狗肉夾在中間,再撒上一把花椒,便可大快朵頤了。據說這種吃法,狗肉不膳,花椒不麻,還特別香。傳聞,用手撕狗肉而不用刀切,這還和漢高祖劉邦與西漢開國大臣樊噲有關系呢。 史料載:漢高祖劉邦,字季,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生于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樊噲,沛人也,以屠狗為事。看來樊噲最初的職業也是一狗幌子。劉邦少時不務正業,是個酒色之徒。整日游蕩于沛城,與樊噲為好友(后二人結成連襟)。劉邦窮困聊倒之時,常到樊噲肉攤前吃肉,卻不付分文。時間一長,樊噲難免心疼。一日,為避劉邦吃白食,他頭夜將肉煮好,四更即乘船渡泗水至對岸夏鎮(今山東微山縣夏集鎮)賣肉。劉邦一早起來,環顧四街,不見樊噲,一打聽去了夏鎮,便來到河邊,卻無船可渡。正躊躇之際,見河里游著一只巨黿(鱉的一中,音yuan),即呼:“黿兄渡我。”那黿頗通人意,游至岸邊,劉邦坐上黿背過河。尋至樊噲攤前,見樊噲滿頭大汗,正高聲吆喝,卻還未開張。劉邦便抓起狗肉就吃,不一會,半天未開張的狗肉也銷售一空。樊噲又氣又急,忙問:你怎么來的。劉邦道,一巨黿馱我過河。樊噲疑惑不解,來到河邊,果然有一巨黿。后樊噲乘夜來到河邊,將巨黿捉住殺掉,與狗肉一起燒煮,誰知香氣四溢,城郊俱聞,人們爭相而至。隨后樊噲以這鍋黿汁湯煮狗肉,香味不減,生意興隆。從此“黿汁狗肉”不脛而走,流傳至今。且說劉邦得知樊噲殺了巨黿,十分惱怒,便奪走樊噲的屠刀。因秦朝律令,買刀需縣衙批準,沒了刀樊噲迫不得已只好用手撕著賣肉,誰知狗肉更有風味。所以如今豐沛一帶賣狗肉不用刀切,一律用手撕。 前幾日,攜妻將雛回了一次鄉。一親戚老去,所謂喜喪,便擺席大宴賓客。酒席上豁然見一盤狗肉擺到桌面上來,不一會,盤子便見了底。忙問眾親朋,狗肉不是不讓上席嗎?怎么現在又上啦?答曰,好長時間啦,見一家有上狗肉的,大家都跟著上。跟一大老知(農村中負責紅白喜事的人)聊起這件事,他說,我也只是聽說,說有一個村子里狗幌子家里死了老人,由于頭天殺了狗煮了肉,還未來得及售出,加上天熱,再放就壞啦。那村子里的大老知見狀,認為扔掉挺可惜,不如上席,權充一盤菜。結果和事家狗幌子一說,便答應了。隨后各村辦事的人家便都跟著學。老輩人都說,狗肉上不了大席。而現如今,千年的風氣,便在不經意間隨風而逝。 。
熱心網友
只是一句話啊!現在什么東西不能上啊??貴陽有個習俗每逢冬至家家吃狗肉!
熱心網友
狗肉有火氣,席中有酒,故不能火上加火。
熱心網友
是句老話,因為對比其它肉食用家畜,狗太不夠分量,大席一般是用于儀式,宴會,待客,比較隆重,狗肉不夠級別檔次
熱心網友
也許吃狗肉不太普遍,導致大家看狗肉都是可理可不理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