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蘇州有“六門三關”和“三關六碼頭”之說,近讀《蘇州雜志十年選》一書,其中有張裘先生寫的《六門三關與堞樓》一文,文中談到的“三關”是滸墅關、鐵鈴關和金閶關。但滸墅關并非是通常說的三關之一。明朝年間,由于倭寇經常在沿海登陸后入侵內地,在蘇州城外筑有不少關口,以防倭寇入侵。如木瀆也有關,這同滸墅關一樣,距離蘇城較遠,所以也不屬于通常說的蘇州“三關”。 最近,筆者受金閶區政協之約,專門為三關作了調查,經過訪問年老的長者以及住在關旁的老居民,他們所說的三關是鐵鈴關、青龍關和白虎關。這三個關連在一條線上,自楓橋至閶門的十里通道上。三關是三道防線,鐵鈴關為一,白虎關為二,青龍關是三。白虎關在下津橋東側南堍,建筑形式和鐵鈴關相仿,取“白虎”為名,因為虎是“百獸之長”,是威武勇猛的象征,希望守關戰士像猛虎一樣擊敗來犯之敵。青龍關在普安橋東堍,取“青龍”為名,主要是和“白虎”相對。古代,我國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作為四方之神,并有“左青龍,右白虎”之說。據住在關旁的葛林深老先生稱:“明朝時的敵樓早已塌毀,在清同治年間重建,尚有碑記。關上有樓,可以望見遠方,關門是木柵欄,可以關閉,敵樓上刻有‘金閶勝跡’四個大字,故又稱金閶關。”葛老先生小時候常去關樓上玩耍,因無人管理,敵樓上長滿了野草。1958年因敵樓年久失修,有倒塌的危險,并已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且又妨礙交通,所以拆除了。 三個關的共同特點是都建在橋堍,關門正對橋面。敵寇入侵,橋是必經之地,便于集中火力打擊敵人。 也有的說“三關”是婁門、閶門和葑門三個關,未知孰是。。
熱心網友
“跑過三關六碼頭,吃過奉化芋艿頭”浙江一帶的人們常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江湖中人,浪跡天涯,走的地方多,見多識廣。吃過很多山珍海味,并以吃過味道特別好的奉化芋艿頭引以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