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有普通話嗎?是把哪里的方言定為普通話的?是以什么標準來定義普通話的?

熱心網友

俗稱官話一般應該是首都的方言水滸傳里不就有這樣的說法嘛。

熱心網友

我國古代有一種民族共同語,先秦到兩漢時期稱為“雅言”。據史記載,中國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語言為基礎。周朝的國都豐鎬(今西安西北)地區的語言為當時的全國雅言。周以后,各朝隨著國都的遷移,雅言的基礎方言也隨之修正,但仍以京城語言為標準。孔子在魯講學,他的弟子來自四面八方,孔子就是靠雅言來講學的。《論語·述而》中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可以說,孔子是中國最早推行“普通話”的先驅。宋朝以后稱為“官話”。今天漢語許多方言,都保存著雅言的一些元素,而保存雅言元素最多的是粵語。雅言的基礎是原始華夏語,原來只通行于以黃帝為首的華夏部落聯盟。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實行“書同文”,雅言地位也就相應提高,成為當時的民族共同語。最早將雅言帶入嶺南的,是秦朝征服“百越之地”之后從各地征發到嶺南的“墾卒”。這些“墾卒”多半是原六國的逃亡者以及贅婿、賈人,他們 “來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際必須使用雅言。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滅南越國后,設“交趾刺史部”監察各郡。交趾刺史部大部分時間設在廣信;東漢撤交趾刺史部設置交州,州治也在廣信,廣信便成為嶺南首府和政治中心。土著居民在學習漢文化和漢字之時,也就學習了雅言。這些土著居民的語言本來千差萬別,互相無法通話,又沒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漢人交往時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間交往也不約而同地借助雅言。雅言便成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語。同時,古百越語言中一些元素,也就為漢族移民的語言所吸收,從而逐步形成為漢語的一支方言——粵語。在中原和北方長達數千年的戰亂動蕩歲月,從周朝以來一直作為中原漢語標準音的雅言逐步消失。而嶺南地區保持較為穩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變而成的粵語則一直中國古人十分重視廣闊疆土各地方言的統一,于是出現了“雅言”。《辭海·雅言》條說:“雅言,古時指‘共同語’,同‘方言’對稱。”孔穎達在《正文》中說:“雅言,正言也。”由此可見,雅言就是我國最早的古代通用語,相當于現在的粵語。 。

熱心網友

之乎者也之類的,就像現在用北方語言讀文言文哦

熱心網友

有,中國語言研究最早的國語是閩南話聽說秦、漢、唐都是說陜西話,估計應該是那時候的普通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