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登上月球的那給飛船有哪些資料??????
熱心網(wǎng)友
我也來補充一下.1969年7月16日,美國發(fā)射了"阿波羅11號"飛船,經(jīng)過三天多飛行后,近入近月點111公里,遠月點315公里的環(huán)月軌道.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郎和埃德溫.奧爾德林爬近登月艙,在脫離指令艙后于7月20日降落在月球表面稱為"靜海"的平原上.在作了幾小時準備后,阿姆斯特朗走出艙門,在月面上首次留下了人類的足跡.幾分鐘后,奧爾德林也踏上了月面.他們在月面近行了考察并收集了約20公斤巖石樣品后,回到登月艙,然后上升與環(huán)月飛行的指令艙會合,再近入指令艙.7月23日,指令艙載著三名宇航員在太平洋濺落.沒有登月的指令艙內的宇航員叫柯林斯.
熱心網(wǎng)友
阿波羅十一號飛船。 --世界各國的探月計劃提到登月,人們的頭腦中立刻閃現(xiàn)出阿波羅飛船、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可能還有帥哥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阿波羅13號》。但最先敲響月宮大門的卻是蘇聯(lián)人。早在1959年,挾第一次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之余威,一艘蘇聯(lián)無人飛船便直奔月球而去,開啟了人類探月之旅的第一步。 以著名的T型坦克、AK-47步槍為代表,俄國人在技術領域絕不搞五花八門的諸多型號,而是在單一型號基礎上反復改進。秉承這個優(yōu)良傳統(tǒng),蘇聯(lián)用于探索月球的飛船只有一個系列--"月球"號探測器!鑲著這個直截了當?shù)拿郑乃矣钪骘w船先后飛向月球。最初的飛船只能和月球擦肩而過,即而能夠繞月飛行,能以硬著陸方式與月球熱吻,再以軟著陸方式投入月球懷抱。最后,竟然能夠在無人駕駛的條件下返回地球。 前蘇聯(lián)在月球之旅中創(chuàng)造了許多記錄。1959年,"月球一號"首次撩開了月球的面紗,讓人類看到它背面的真容。"月球二號"最先與月球"接吻",盡管那是頭破血流的硬著陸。"月球17號"將第一輛月球車送上月面,而后繼者"月球車二號"至今保持著37公里的行駛記錄。這一系列的16、20、24號三艘飛船,竟然能夠以無人駕駛的方式帶回月巖樣品。 前蘇聯(lián)的登月之旅也有"浪漫風趣"的一面。1958年,前蘇聯(lián)宇航局準備把一枚原子彈運到月球上引爆,恐嚇美國,向全世界展示實力。但一些蘇聯(lián)物理學家卻指出,月球上沒有空氣!原子彈爆炸后將一閃即逝,毫無驚天動地之處,才使這個可笑的努力作罷。當美國人宣布他們將把人送上月球后,蘇聯(lián)當局不甘落后,制定了相應的載人登月計劃。他們改進了聯(lián)盟號飛船作登月飛船,設計了各種必需品。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他們?yōu)榇酥圃斓木扌蚇-1火箭實驗數(shù)次,竟然都沒能升空,最后一次竟然在發(fā)射場上大爆炸!蘇聯(lián)人不得不在登月競賽中自認敗北。 1961年,在此前的空間競賽中大失面子的美國開始了黃金鋪就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幾十萬人和數(shù)百億美金被投入這個空前豪舉中。這個計劃分為五部分:"徘徊者"系列打頭陣,9艘該系列飛船在空間遙探月面,進行初步研究。"勘測者"號繼而出發(fā),5艘該系列飛船在月面軟著陸,為人類打前站。接著,三個"月球軌道環(huán)行器"被派去尋找登月點。再后來,10艘雙子星號飛船載著宇航員上天,演練飛行、對接、救護等技能。 萬事俱備后,1969年7月16日,高達百米的土星火箭將阿波羅十一號送上太空。先驅者們用兩天半時間跨過空寂寒冷的宇宙空間,來到月球身邊。兩名太空勇士乘登月艙下降。7月21日格林威治時間2時56分,阿姆斯特朗在月面上印下了人類的第一個足跡。通過電視轉播,全人類看到了他們的同胞驕傲地踏在月塵上。 或許連番成功使美國人誤以為上帝也站在他們這邊。1970年四月,當阿波羅13號升空時,他們沒有修改這個不詳?shù)臄?shù)字。那次飛行從一開始就不吉利:駕駛員肯·麥丁利被懷疑感染了麻疹,被杰克·斯威格特代替。飛船升空后的第三天,上帝為了考驗人類的耐心,讓服務艙的液氧箱發(fā)生爆炸。三名宇航員被迫爬到冰冷的登月艙里,經(jīng)歷生死考驗后回到地球,宇航員們完好無損地回來了。不過,他們"因禍得福",創(chuàng)造了距地球表面最遠的紀錄--400171公里!1995年,為紀念這次雖敗猶榮的英雄之旅,好萊塢拍攝了影片《阿波羅13》"阿波羅"系列一共進行了七次載人登月,除了阿波羅十三號發(fā)生事故,心驚膽顫地返回外,其它六艘飛船共將十二人送上月面,采集了四百四十公斤月巖樣品。我們領導人訪問美國時以民間工藝品相贈。而美國人則回贈以月巖,其中的差異令人深思! 好了!錯過了科學技術勃興的兩個世紀,中國人不會再掉隊了。即便月球旅行這座科學巔峰,很快也會有中國人的身影。2000年11月發(fā)表的《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宣布:未來十年中將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明確了2010年左右實現(xiàn)登月的目標。我們沒有代表人類邁出一大步,但將要代表中國人邁出自己的一小步。 和美蘇一樣,中國探月計劃也將分三步走,第一步先發(fā)射環(huán)繞月球的衛(wèi)星;第二步進行月球空間探測;第三步放著陸器,并且先用無人著陸進行嘗試。現(xiàn)在,中國的火箭已經(jīng)能夠將兩輛東風卡車送到距離地面200公里左右高度的軌道上,推動力不成問題。但遙測技術尚有缺陷。不過,整體國力的逐漸強大,科技實力的進一步提高,將會慢慢填補這些差距。七年的時間已經(jīng)足夠。 而且,拜"后發(fā)優(yōu)勢"所賜,中國登月將不會重復美蘇消耗巨資進行的許多基礎研究,可以在高起點上開步走。要知道,美蘇當年登月的時候,計算機還有著坦克般的身軀和蝸牛般的速度。其它各類相關科技的水平也都大不及今天。登月是許多領域科技成果的綜合。諸多分支科技幾十年的進步,完全可以積累出更高水平的月球旅行。 從經(jīng)濟角度,中國的登月之旅也是省錢之旅。每次登月成本將不會超過10億元人民幣,即使是美國,目前的登月成本也已能降低到大約6200萬美元。公眾最擔心的"花錢買面子"將不會是中國月球之旅的動力。在它背后存在著真實的科學動機和經(jīng)濟動機。登月計劃將帶動許多尖端科技的發(fā)展,成為科學進步的一大推動力。而聯(lián)合國雖然凍結了各國對月球的領土要求,卻允許有能力的國家開發(fā)利用。這一經(jīng)濟制高點,無論如何我們也要搶占。 大約在2030至2030年間,第一批月球基地將出現(xiàn)在我們的鄰居那里。科研、開發(fā)、甚至旅游,都會成為它們的建造目的。屆時,國力和科技水平大大提升的中國,將不會錯過這次太空盛宴。中國有望在那里建造利用太陽能的"月球城",并將采集的能量以微波形式傳回地球。對于石油資源嚴重不足的中國來說,這種"天能"的重要性,怎么估計也不過分。 前有目標,后有追兵。印度、日本甚至韓國,都宣布了他們的月球計劃。沉寂了幾十年的地月之路上,又將有一翻"車水馬龍"的盛況了。 發(fā)表于廣州《時代周刊》200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