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抗戰中遷滅日軍最多的是孫立人將軍,中國軍隊犧牲的最高軍事長官是張自忠。 最有代表性的十大抗日名將依次是:張自忠 、李宗仁 、杜聿明 、孫立人 、薛岳 、衛立煌 、傅作義 、戴安瀾 、張靈甫、王耀武。張自忠。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臺兒莊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我軍最高將領。張自忠犧牲后,日軍感其忠勇,盛殮其尸骨,舉行軍祭,且置靈牌 ,準備運往武漢,蔣介石聞之大慟,令馮治安率領33集團軍,全力搶回張將軍遺體。移靈路上,千萬軍民迎祭。遺體運到重慶,蔣介石親率大員接靈,舉行國葬,追贈為陸軍上將,列忠烈祠首位。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時,曾專門拜會張將軍老母,顯示出對壯烈殉國張將軍的尊重。李宗仁。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最輝煌的戰績是臺兒莊戰役,共殲敵兩萬余人,是抗戰開始后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戰役規模的大捷,而且對手是日本的王牌師團,在國際上也被稱為"是日本建立現代化軍隊以來遭受的第一場引人注目的大慘敗"。臺兒莊戰役后蔣介石想在徐州再來一次會戰,但日軍已經從四方形成合圍,李宗仁又一次顯示軍事才華,成功地將部隊撤離,避免了一次重大的失利。后李又參加了武漢、隨棗、豫南等會戰,只憑臺兒莊一戰,李宗仁也可以無愧于抗日名將的稱號。解放后,李宗仁將軍在海外時刻關注祖國的發展變化,最后沖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定居,受到祖國人民的普遍歡迎和尊重。杜聿明。第5軍軍長。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和八一三淞滬抗戰。以桂南會戰中取得昆侖關大捷而一舉成名。第5軍作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部隊,他的全部裝備都是蘇聯提供,機械化程度和戰斗力之強為國民黨軍之首。,但對手畢竟是號稱日本鋼軍的坂垣師團中村旅團,兩強相遇勇者勝,杜聿明將軍昆侖關一戰打出中國軍隊的威風,杜聿明的戰績必將彪炳史冊。“淮海戰役”時,杜將軍被擒,后在北京接受思想改造,59年刑滿,和夫人曹秀清安居北京。著名的楊振寧教授是杜聿明將軍的女婿。孫立人:38師師長,后任新一軍軍長。抗戰八年,孫立人在國內除了參加過淞滬會戰外他的功勛主要是在緬甸建立的。尤其是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他率38師在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了7000多英軍和記者,蔣介石、羅斯福、英王喬治都給他授勛章,由此聲名大振。在抗日戰場上,靠自己一支部隊消滅日軍最多的就是孫立人。孫立人的是他對日本俘虜的態度極其宣明,當副官問他抓到的日軍俘虜怎么辦時,對那些曾沾滿中國人鮮血的禽獸,孫將軍回答:問他們去沒去過中國,如果去過就斃掉,以后都這么辦。盡管成了俘虜也照樣格殺勿論,此舉大快人心。退守臺灣后,孫立人將軍曾擔任“總統府”參軍長職務,1955年,臺灣當局以想發動兵變“莫須有”的罪名將孫將軍長期看管軟禁臺中,將軍失去自由,1988年在老部下和民眾的呼吁聲中將軍恢復自由,平反昭雪,將軍聞之說:本沒有兵變一事,何來平反一說。1990年11月19日,當年威震倭寇的孫立人將軍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終年90歲。薛岳: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從抗戰爆發到抗戰勝利是連年征戰,功勛累累,被同行稱之為“老虎仔”可見其打仗之兇猛勇敢。薛岳為大會戰中殲敵最多的將領,僅四次長沙會戰就殲滅日軍十余萬。但使他名聲顯赫到極點的主要還是萬家嶺大捷,此戰全殲日軍一個師團,是抗戰八年絕無僅有的。杜聿明、張靈甫等都參與此戰。葉挺盛贊此戰與平型關、臺兒莊三足鼎立。說薛岳為中國抗日第一名將悍將實是眾望所歸。薛岳將軍后隨蔣介石退守臺灣衛立煌: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抗戰時他指揮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戰役,該戰役對日軍進行了沉重打擊,殲敵數萬,如果不是劉峙在河北大潰退,使得娘子關門戶大開,也許會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八路軍115師在林彪將軍率領下為配合忻口戰役在平型關一舉殲敵板垣師團壹千余人。忻口戰役雖敗,但衛立煌將軍的抗戰決心可見一斑。43年衛立煌擔任第二次遠征軍司令長官時遠征緬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實的勝仗,該戰消滅了盤踞緬甸的日軍,打通了滇緬公路,成果輝煌。然而最可貴的是衛將軍隊八路軍的友誼,林彪受傷后,衛立煌曾撥大批軍用物資包括子彈和手榴彈在內給八路軍。新中國成立后,抗日名將衛立煌將軍漂泊幾年后回歸大陸。傅作義:國軍在北方最著名的抗日將領。33年就參加了長城抗戰,36年又堅守并大敗進犯綏遠的日軍和蒙奸德王的偽軍部隊,被稱之為“守城名將”取得了百靈廟大捷。七七事變后,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太原保衛戰等。40年,傅作義又殲滅日軍和王英的偽軍數千人,收復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這是全國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第一次收復失地的戰役,影響很大。林彪在平型關戰斗后的總結中曾表示了對晉綏軍的不屑,晉綏軍的戰斗力也的確一般,但傅作義顯然是晉綏軍中的一個異數。后在“平津戰役”中,傅將軍為避免千年古都受戰火蹂躪,在北京和平起義,最后,將軍得于善終。 戴安瀾:第5軍200師長。曾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臺兒莊大戰等。在昆侖關戰役中,率部與日寇浴血奮戰,直至身負重傷才下戰場。1942年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赴緬甸作戰,在著名的東瓜保衛戰中,率孤軍與數倍于己之敵作戰,擊斃日寇5000余人,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后又率200師收復棠吉。因上級指揮失誤,遠征軍被迫撤退回國,途中被日軍伏擊,戴安瀾負傷不治,壯烈犧牲。聞戴將軍殉國,蔣介石老淚橫流,連呼:一將難求,一將難求。王耀武:第74軍長。37年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38年參加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戰役。39年參加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41年指揮74軍參加上高會戰,重創日寇,被譽為抗日鐵軍。后參加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45年指揮了國軍抗戰中的最后一次會戰--湘西雪峰山會戰。從抗戰之初到抗戰結束,王耀武年年對日作戰,幾乎是無役不予,而且戰績頗佳。王耀武精明強干、頭腦清晰,被中共高級將領稱為國民黨內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抗戰勝利后,王將軍已經不愿再打內戰,希望國家修養生息發展經濟,但蔣介石又讓這員虎將守衛濟南,后濟南被克,王將軍在北京進行思想改造,59年和杜聿明等釋放。王耀武將軍的抗日戰績人民將會永遠銘記在心。張靈甫:第十名將。第74軍58師長。張靈甫曾三次聞名,一次是抗戰前因殺妻而聞名,迫于當時的巨大壓力,宋美齡將張靈甫關押到南京,抗日戰爭最關鍵時刻,蔣介石將這員“虎將”放虎歸山,果不其然,張靈甫無論是治軍還是打仗都顯示出出眾的軍事才華,甚為蔣所喜,再一次是作為解放戰爭時被我軍擊斃的為數不多的國軍高級將領而聞名。張靈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重傷,消滅日寇數以千計,對萬家嶺大捷的取得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張靈甫將軍的一條腿從此殘廢。事后,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歌頌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間聞名天下,萬家嶺戰役成全了張靈甫。后來,張靈甫擔任國軍最精銳部隊整編74師師長,被粟裕大將巧計圍困于“孟良崮,”74師覆滅,張靈甫將軍被斃,蔣介石聽說張死悲痛萬分,尊張靈甫為“黨國第一烈士”一代抗戰名將從此告別人世。此外,像廖耀湘、關麟征、王銘章、郝夢齡、張治忠、宋希濂等一大批國民政府軍人在抵御外寇入侵的大節上,都保持著堅貞的民族大義和殺身成仁不屈的戰斗精神。 。向每一個抗戰英烈和無數戰士致敬!。

熱心網友

殲滅日軍最多的是孫立人.犧牲最高軍銜的是張自忠.最漂亮的會戰指揮者李宗仁.打響第一槍的馬占山.

熱心網友

國民黨高級將領孫利人美國人稱他是東方隆美爾。他在抗日戰爭中應該算比較出名的。還有就是杜隸明,他是中緬遠征軍的指揮官,營救英軍的事件在國際上有一定的影響力。

熱心網友

應該是國軍的張自忠{抗戰中犧牲的最高將領 } 因為當時的國民黨是中國的執政黨 而公黨在全國范圍內的影響還不是太大 我們今天看到的中共的這些抗戰將領的事跡什么東東的 因為共黨當政了 就這么簡單另外付上張將軍的生平張自忠(1891-1940),字藎忱,山東臨清人,是中國軍隊在抗戰中犧牲的職務最高的將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陣營中戰死的最高軍隊將領。1908年,入臨清中學堂讀書。1911年,就讀于天津法政學校,第二年轉入濟南法政專科學校。讀書期間,張自忠目睹到中國處處被外國列強欺凌、國內陷入軍閥混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痛感國家不幸、民族多難,于是棄學從戎、立志報國。1914年秋,張自忠投奔到奉天(今沈陽)新民屯陸軍第20師第39旅第87團臨清同鄉車震部下當兵,歷任司務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   1933年, 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后,繼續向中國南部進犯。宋哲元任命張自忠為前線總指揮率第29軍抗擊向長城各要塞進犯的日軍,他率部隊在喜峰口到羅文峪一線與日軍血戰40余日,取得一次次勝利。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張自忠被任命為第59軍軍長,并對部官兵痛哭誓言:“今日回軍,除共同殺敵報國外,是和大家一同尋找死的地方”。1939年5月,日軍分兩路大舉進犯鄂北的隨縣、棗陽地區,企圖圍殲第33集團軍。張自忠派正面部隊進行死守,并火速調派2個師迂回到日軍后方,對日軍進行兩面夾擊,粉碎了日軍圍殲第33集團軍的企圖,并一舉收復棗陽、桐柏等地區,史稱“鄂北大捷”。同年12月,日軍又集中大量兵力向駐守長壽店地區的第33集團軍132師等部陣地發起進攻,雙方激戰7天7夜,132師陣地多次被突破。張自忠決定用奇兵打擊日軍神經中樞,調第132師359團于夜間繞道偷襲日軍設在鐘祥縣的總指揮部。部隊臨行前,張自忠鼓勵將士們說:“國家養兵就是為了打仗,打仗就會有傷亡。人總是要死的,多活20年少活20年轉眼就過去了。但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為國家為民族而死就重于泰山,否則輕如鴻毛。”在張自忠的激勵下,奇襲部隊一舉端掉日軍的總指揮部。進攻的日軍驚聞老巢被端,陷入極度慌亂之中,張自忠指揮部隊趁勢發起猛攻,打得日軍狂退60里。1940年4月,日軍再次集中30萬兵力進犯鄂北的隨縣、棗陽地區。中將軍銜的張自忠親率僅剩的2個團加總司令部直屬特務營渡河作戰。5月1日,張自忠親筆諭告所部各將領:“看最近之情況,敵人或再來碰一下釘子,只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它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致于亡于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愿與諸弟共勉之。” 5月6日晚,張自忠又親筆給副總司令馮治安留下臨陣遺囑,進一步表示了以死報國的決心。書中說:“因為戰區全面戰事之關系,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現已決定于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到河東后,如能與38師和179師取得聯絡,即率兩部不顧一切與北之敵死拼。設若與38師和179師取不上聯絡,即帶三個團,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死)往北邁進。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后或暫別,或永離,不得而知”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張自忠率2個團和1個特務營共二千余人東渡襄河后,一路奮勇進攻,在方家集將日軍第13師團攔腰斬斷,日軍遂以優勢兵力對張部實施圍攻。張自忠面對人數比他多一倍半的日軍毫不畏縮,多次指揮部隊向日軍沖殺,但因寡不敵眾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長山。5月16日下午2時,張自忠身邊只剩下高級參謀張敬和副官馬孝堂等8人,他掏出筆向戰區司令部寫下最后近百字的報告,交給馬孝堂并留下遺言說:“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可告無愧,你們應當努力殺敵,不能辜負我的志向。”激戰中,張自忠被日軍機槍子彈擊中倒在血泊中。為了不讓日軍俘獲,他舉槍自戕。一代名將,壯烈殉國。  蔣介石驚聞張自忠殉國后,立即下令第五戰區不惜任何代價奪回張自忠遺骸。繼張自忠任第59軍軍長的黃維綱率部再渡襄河,與日軍展開了激戰,終于在方家集尋得英烈墳墓,開棺將忠骸起出,重殮后將其運往重慶。靈柩運到重慶時,蔣介石率全體軍政委員前往碼頭迎接,并為之舉行了國葬。馮玉祥親自為張自忠題寫了“張上將自忠弟千古藎忱不死”的題詞。延安也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毛澤東題寫了“盡忠報國”的挽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