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還有一個多月快3歲了,說話很不清楚,很多發音不會,比他小的都說的好,怎么辦啊??
熱心網友
男孩說話晚些沒關系。聽我婆婆說我老公小時候說話也是很晚的。快上學了,有些音還發不好。可是他現在是高級工程師。
熱心網友
應該先去醫院除外舌系帶的問題,然后再慢慢解決語言環境的問題
熱心網友
同意樓上的說法,你們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可以好好說話的環境!象當孩子要什么東西的時候,大人不要趕緊給孩子拿過來,要讓孩子自己說要“什么”,大人回家后要和孩子多說話,多交流,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速度放慢,讓孩子看著你的嘴!
熱心網友
孩子從出生時只會哇哇啼哭到6歲時能與父母、同伴交談,其間經歷了一個學習語言的過程。 兒童學習語言是在一定的環境里,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進行的,兒童生活環境的質量對他們語言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作為啟蒙老師的父母在這個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要保護兒童學習語言的積極性,使他們感受到交談的樂趣。不要過急地糾正兒童語言中的某些語法錯誤,以免影響他們的積極性。 2.為兒童提供豐富的生活環境,并創造一個適宜于語言交往的良好的社會環境。 3。如發現兒童語言發展較正常兒童遲滯半年或半年以上,就要盡快向專家咨詢,或者去聽力研究中心檢查耳病和聽力。有些孩子快3歲了還不怎么喜歡講話,有時問他問題,也只是以點頭或搖頭來回答。 確實,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孩子明明會說話,卻很少開口,即使碰到困難也很少張口求援,還有的孩子習慣于用搖頭、點頭來表達意思,很少直接開口回答問題。 如果讓這些很少開口的孩子和同伴相處,你會發現他們有說有笑,但一回到成人身邊就不太說話,這就說明這些孩子沒有語言障礙,只是跟成人的交往有障礙。 為了改變孩子在家長面前沉默寡言的習慣,家長首先要改變自己的習慣,盡可能多地與孩子交流,啟發他們講話,對不肯正面回答問題的孩子可以重復提問,直到他們作出正面、完整的回答,然后給予鼓勵,如“講得很好!”“我懂了!”等。 對少數極少開口的孩子可以根據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進行行為療法。當孩子講出一句話后,發給他一個紅五星,作為對講話的獎賞和強化,等積累到一定數量的紅五星后,孩子可以得到一個玩具或被允許參加一次活動,如上動物園或吃一頓快餐。這種方法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收到明顯的效果。。